簡介
羊雜割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嘗後,讚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羊雜割具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具有滋脾養胃、益腎補血、益氣調元、溫經活絡、滋補虛損的功效。做法
羊雜割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雜割(曲沃)講求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製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對湯四步程式,工藝精細;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對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澄,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另有一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製法均顯得粗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將新鮮的羊煮熟,將其湯,頭,腿,內臟(心,肝,脾,羊肚,腸)留下,將羊頭和羊腿上的肉撕下來,越碎越好,羊雜部分切成西絲,將這些放一塊,加羊湯,再加鹽,蔥花,香菜,辣椒麵(不能太細,越辣越夠味),香菜,老陳醋。
先把羊肉開水裡煮一下,去掉血水,然後換水,放蔥姜蒜料酒把羊肉煮熟.羊湯留著備用羊肉切片。吃多少就用羊湯對水煮開。放泡好的粉條,粉條熟了就放羊肉片。然後出鍋,放調料,鹽,雞精,醋,辣椒。香菜最不要放,會蓋住羊肉的香味,放蔥花就可以了。就像玫瑰羞說的,放陳醋最好了。羊湯不放醋就沒有那個味道了。
吃法
羊雜割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一般來說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鍋在火上,裡面有老湯,配好的羊雜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鍋。羊雜裡面都會配上粉條。各家的老湯不同配料不同,做出來的口味也不同。但是總體來講和羊肉湯還是相似的。吃羊雜一般都是早飯時候,喝羊雜的時候要就著餅。此餅為乾麵餅。其他
明末清初年間,在晉陽大地上出現了一位以行醫為掩護的抗清英雄--大醫學家傅山。傅山不但手搖串鈴雲遊於三晉大地行醫,而且在太原城內設有集去病、滋補、健身、養生、於一體的--青羊奄。傅山老先生運用淵博的醫學知識,為使體弱多病者早日康復,發明了滋補食品八珍湯。後來,傅山將此配方傳給太原南倉巷一李姓經營羊肉雜割的店鋪,李老如法制售,流傳至今。太原市凡備有早餐的飯店,都有羊雜割,這是太原餐飲業特點。四季羊雜割的傳人:李毅勤三次拜師學習別家羊雜割技術,集各門派之長,使八珍湯的湯味入口更加綿軟、香醇,羊肉雜割的做工更細緻。
相關詞條
-
羊雜割湯
選用羊肝、肺、胃、腸、心、頭肉、蹄筋煮熟剝落,切成碎塊,吃時盛入碗中,澆上羊肉湯,
基本介紹 相關條目 -
太原羊雜割
“羊雜割”又稱“羊雜碎”,是山西的一道地方名小吃。原材料有羊肉、羊雜、羊血、粉條。羊湯調味料有生薑2片、大蔥段2節、花椒10粒、黃芪5克、當歸5克。羊雜...
菜品介紹 具體準備 烹飪過程 羊雜割典故 -
太原羊雜割的做法
"羊雜割(湯)的做法大全全國各地都有羊雜湯
-
羊雜
羊雜,又叫羊雜碎、羊下水,是大西北地區常見的傳統風味湯類小吃。把羊頭、蹄、心肝、腸肺以及羊血洗淨、煮熟、切碎。加上蔥、蒜、辣椒等調料,裝入鍋內,放一塊羊...
燴羊雜 羊雜割 鐵板羊雜 紅燜羊雜 火爆羊雜 -
老李家四季羊雜割
老李家四季羊雜割:明末清初年間,在晉陽大地上出現了一位以行醫為掩護...--羊雜割,這是太原餐飲業獨具一格的特點。外地客人來山西,總要慕名去品嘗太原--羊雜割,嘗個新鮮、追溯一番百年名吃的歷史....而今,老李家四季羊雜...
-
太原羊雜割羊肉湯
三晉及北國的風味名吃。太原市凡備有早餐的飯店,都要有--羊雜割,這是太原餐飲業獨具一格的特點。外地客人來山西,總要慕名去品嘗太原--羊雜割,嘗個新鮮、追溯一番百年名吃的歷史....而今,老李家四季羊雜割的傳人:李毅勤...
-
雜割
雜割,是指一般用牛羊下水烹製而成的一種以香辣為主的美味實惠的回族傳統小吃。雜指的即是雜碎,動物下水。割是一種動作,據傳這種煮熟的雜碎一般是切著沖湯,其中...
歷史淵源 製作方法 -
羊雜湯
羊雜湯即羊雜碎湯。羊雜碎湯,(也叫羊頭湯)。清真做法,是將羊下水煮好,切碎;在原湯中,配以姜為主的佐料粉,湯呈白色,不可混濁,再把退肉的羊頭骨入鍋,切好...
原料 歷史 加工方法 吃法 選料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