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羊群溝鄉距林格爾縣城45公里,羊群溝鄉境內多山地、丘陵,轄地面積477.1平方公里。有耕地70444畝,林地160000畝,草地400000畝,羊群溝鄉2043戶,7276人,其中農業人口7158人,蒙古族138人,其他少數民族14人。羊群溝鄉原是蒙古族的牧草場,清代至民國時期,山西的農民陸續遷來,以種地為生逐漸形成村莊。羊群溝鄉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是革命根據地,1940年在這裡成立中共托和清縣工委、縣政府。1941年又成立了中共綏南地委。羊群溝鄉地形丘陵山區,四周環山,中間為洪水衝擊平原,大山中的溝谷深邃,形如V型或U型,馬場河、古力半幾河流經境內,注入渾河。
羊群溝鄉的農作物品種多,主要有玉米、馬鈴薯、豆類、穀類和油料作物。特產有莜麵、胡麻油。轄區內的草場廣闊。飼草料多,養殖大小牲畜達58000頭(只),其中:綿羊52000隻,50隻以上的專業戶有150多戶,近年退耕4501. 4畝,還林11253.6畝,還草5000畝,還種植檸條50000畝。
革命老區
1925年3月,中共和林格爾縣工作委員會成立,書記萬壽,隸屬中共綏遠工委。時值國共首次合作之機,以國民黨綏遠黨部名義工作。這時期的活動在農牧民中產生了較大影響,之後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加強了統治,共產黨工作被迫轉入地下。
1937年抗戰爆發。10月歸綏淪陷。八路軍一二O師警備六團在山西右玉、和林、清水河邊界地區建起了和右清根據地,稱和右清縣,是晉西北根據地的一部分。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開闢後,根據抗日形勢的需要,1940年底改和右清為涼和清縣,屬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綏南地委領導。1942年改為托和清縣,屬綏南遊擊區,綏南專署領導。
這塊革命根據地位於渾河南岸,核心地區在羊群溝鄉。1937年至1949年的12年中,雖三易縣名,共經歷了11任縣委書記,始終堅持鬥爭。無論環境如何惡劣,鬥爭如何殘酷,縣、區政府一直存在。抗戰時期任地委書記的張雲峰、任縣委書記的郭長勝、任區長的趙明楨等同志均戰鬥犧牲在羊群溝鄉。
社會事業
羊群溝鄉農村合作醫療項目建設方面,經過羊群溝鄉上下廣泛深入的政策宣傳和教育動員,廣大農民對鞏固擴大農村合作醫療有了較高的認識,而且十分擁護,積極參合,羊群溝鄉參合人數已達5813人(常住農業人口5079人)714人參合資金達58130元,羊群溝鄉參合民眾報銷醫藥費4.3萬元,其中門診報銷2萬元,住院報銷2.3萬元。減輕了農民看病的負擔,有效的控制了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
農村社會保障方面:2006-2007年兩年解決五保戶領低保84人(2006年80人,2007年4人),解決低保378戶,436人(2006年188戶246人,2007年190戶,190人)初步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的框架,為特困人群得到了生存保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深受民眾的擁護,還有518人需要低保。
教育方面:加強學校管理,撤點並校,強化寄宿制國小,鞏固“兩基”達標成果。羊群溝鄉又投資13萬元,建設鄉所在地寄宿制國小。
計畫生育方面:層層簽定了目標責任狀,完成了半年兩次查環查孕工作,羊群溝鄉無計畫外懷孕和出生。計生經費投入到位,保證了工作的正常開展。
和諧穩定創建方面:在處理民眾來信來訪事件中,羊群溝鄉隨時了解和掌握動態情況,認真貫徹上級各項惠農政策,做到了公平、公正,從源頭上消除了不穩定因素,無一例群體上訪和越級上訪事件,羊群溝鄉政治穩定,民族團結,氣氛良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