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羅澤南(1807-1856)字仲岳,號羅山,湖南湘鄉人。生於清仁宗嘉慶十二年,卒於文宗鹹豐六年,年五十歲。鹹豐元年(公元一八五一年)由附生舉孝廉方正。篤志正學,好性理書。太平軍起,犯湖南,率鄉勇與戰,所向皆捷。積功由訓導至布政使。嘗言其兵法在大學“知止而後有定”一語。所屬部弁,半屬其弟子,李續賓、續宜兄弟尤有名。後援武漢,親出搏戰,中礮卒。臨歿,謂胡林翼曰:“危急時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學。”謚忠節。澤南工詩古文,見於各家選本者頗多,著有《西銘講義》、《姚江學辨》。
生平
羅澤南 ( 1808-1856)湖南湘鄉人。字仲岳,號羅山。因洪楊事起,從1852年以在籍生員的身份率生徒倡辦團練, 次年協助曾國藩編練湘軍。自此率湘軍轉戰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因戰功卓著,歷遷任知縣、同知、道員(加按察使銜)。1856年在規復武昌之戰中,中彈傷重而死。鹹豐帝下詔以巡撫例優恤,救加巴圖魯榮號,建專祠奉祀。羅澤南由一生員治經習理起家,而位逼巡撫。他在近代湖湘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歷數十年仍清如明鏡。後人曾作蓋棺之言:“澤南以在籍生員率生徒倡辦團練,轉戰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大小二百餘戰,克城二十,由其學術醇正,立志堅定,故能臨 戰不苟若此。至今言鹹同中興名將者,無不言澤南為冠首也。”羅澤南一生治學也頗有成,且多育人之暇所為,著作計有《國小韻語》、《西銘講義》、《周易附說》、《人極衍 義》、《姚江學辨》、《讀孟子札記》、《皇輿要覽》及其詩文集等。
理學思想
羅澤南生於湖南,長於湖南,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於湖南,受到湖湘文化強烈而深刻的薰陶。湖湘文化是一種理學型的文化,在湖湘學風的影響下,羅澤南自少時就尊崇程朱理學,先後著有《周易本義衍言》(1840年)、《姚江學辨》(1844年)、《讀孟子札記》(1845年)、《人極衍義》(1847年)、《國小韻語》(1848年)、《西銘講義》(1849年)、《皇輿要覽》(1850年)、《周易附說》(1854年)等著作,是一位著述豐厚的理學家。他對晚清理學所做的貢獻,不僅在於對理學基本思想的闡發,更在於吸納經世實學以充實程朱理學。
繼承朱熹思想
羅澤南對理學基本思想的闡發,是建立在繼承朱熹思想的基礎上的。羅氏學術一以朱熹學說為依歸,羅氏學術與朱學之間聯繫緊密。
羅澤南的每一部著作,從形式到內容無不帶有十分明顯的朱學印記。比如,《人極衍義》一書即為“羅君仲岳誦《太極》、《通書》之言,而得其旨要”[4]而作,該書對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的理解和發揮,與朱熹的《太極圖說解》、《通書解》是一脈相承的。至於《姚江學辨》辨王學與朱熹辨陸學顯然更是異代同調。羅澤南在一封答友人的書信中曾透露出著《姚江學辨》的原因:“象山之學,已經朱子明辨,弟固未曾及,惟姚江良知之說,竊禪門之宗旨,亂吾儒之正道,雖經前人議論,而其中之似是而非者,尚未能一一剖晰,故曾為明辨之。”[5]《讀孟子札記》多次徵引《孟子集注》、《孟子或問》,對朱熹的議論頗為欣賞,以為可以“補孟子言外之意”[6]。《國小韻語》是以朱熹《國小》為原本“撮其大要”輯成,“復取古人註疏附於其下”[7]。《西銘講義》“附於朱子《解義》之後”,與《西銘解義》皆“用伊川分立而推理一之旨”[8]。可以說,正是在吸收朱熹思想的基礎上,羅澤南形成了自己的學說。
開新學說
對於理氣、心性、知行等理學基本概念,羅澤南都作了詳盡的闡述。在理氣論上,羅澤南主要繼承了朱熹的理先氣後說。與朱熹稍有不同的是,他突出了氣在宇宙生成、萬物發展上的作用。此外,羅澤南還繼承了程朱的“理一分殊”思想,並強調對事物特殊性的研究。在心性論上,羅澤南持“心統性情”的觀點,認為心為賅括性、情的總體,性、情都只是這一總體的不同方面。為了強調每個人具備成聖成賢的可能性,他對朱熹的氣質之性的定義稍稍作了修正,把氣質之性理解為氣的性能,認為氣質之性是能夠改變的。在知行論上,羅澤南則全面繼承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說,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知行觀。
理氣學說
比如在理氣關係問題上,羅澤南雖然主要繼承了程朱關於理氣的說法,以“理”為“氣”本,認為“理也者,所以宰夫氣者也”[9],但同時又借鑑吸收了張載、王夫之等人的氣本論思想,突出了氣在宇宙生成、萬物發展上的作用。羅澤南認為:“物之得陽者親上,物之得陰者親下。飛也,動也,陽也;潛也,植也,陰也。……凡物之生死伏見鳴已,皆二氣之消長也,是孰非陰陽之所充周者哉”。把天下萬物的形成說成是陰陽二氣交感的產物,萬物的不同性質也取決於陰陽二氣的消長。理只有通過氣,綱維天地的作用才能顯示出來。很明顯,氣的作用被抬高了。
在理學系統中,“理”是一種超自然的、主宰一切的絕對觀念,具有永恆靜止的屬性,“氣”則有形有體,變化無窮,富有生氣。對於“氣”的強調,使羅澤南的思想帶有強烈的辯證精神,多少隱含著對古代樸素唯物論思想的認同。他之所以能夠用變易的觀點看待歷史和現實,肯定變革的合理性,認為“大經大法萬世所不能外,而其制度文為則必隨時而損益”,正是以此為理論依據的。不過,在羅澤南的理氣說中,氣並沒有被抬高到與理同等的地位。他只是在朱熹理氣說的基礎上,稍稍揉進了張載的一些觀點。因此,從根本上說,羅澤南的哲學還是屬於理本體論哲學。
在人的理氣同異問題上,羅澤南持理同氣異的觀點,認為每個人所稟受的理是相同的,氣是不同的,“故人之稟之者,其氣質亦不相侔矣”。從這一觀點出發,他對朱熹氣質之性的定義作了修正。在朱熹的哲學中,人稟受的天地之理被稱作天命之性,氣質之性指具體的現實的人性,即天命之性受到氣質薰染形成的人性。而在羅澤南的哲學中,定義則有所不同。他認為:“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天命之性者,維皇降衷,厥有恆性,全體渾然,初無偏倚,此溯原於太極者也。氣質之性者,天以此理賦之人,必隨是氣以與之。”
在這裡,天命之性指人稟受的天地之理,此無疑義,關鍵是究竟什麼是氣質之性。總的看來,羅澤南傾向於把氣質之性理解為氣的性能,如剛柔急緩之類。他說:“氣有互陰互陽之不同,故質有或昏或明之各異。得木之性居多者,清則仁慈,濁則柔靡。得火之性居多者,清則高明,濁則暴烈。推之於金,於水,於土亦然。此稟受乎陰陽者也。這裡的“質”指由陰陽五行之氣積聚而成的一定形質,“氣質”指形氣及其構成的一定體質。這句話的意思是氣質之性由氣質決定,所反映出來的主要是氣的作用。
羅澤南之所以對氣質之性作出與朱熹不同的定義,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慮。首先,朱熹雖將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規定為兩層而不是兩個人性,但仍是從理氣兩方面來解釋人性,所以從本質上看仍然是二元論的思想,而羅澤南如此定義雖有性二元論之嫌,但與他的理氣論是統一的,他所說的“理與氣原不相離,故性有氣稟之性、義理之性,命有氣數之命、義理之命”,顯得比朱熹的說法更加圓融。而且,將氣質之性僅僅理解為氣之性能,在理學發展史上也是有根據的。張載的氣質之性就是指氣的攻取之性,二程的氣質之性也是指氣的性。
其次,理學主張把理與氣對人的作用都講到,但是在二者之間也有一個平衡的問題。有的理學家比較重視理對人的作用,強調每個人都具備成聖成賢的可能性,有的理學家比較重視氣對人的作用,強調成聖成賢的困難性。羅澤南顯然屬於前者,因此不把氣質之性定義為現實的人性,這樣才可以說“氣質之性,君子終不為所囿”。
羅澤南認為,氣質之性不僅應當改變,而且能夠改變。他認為人們彼此之間,稟受的氣或相對而清,或相對而濁,這些差別的存在雖然造成了個體之間的道德與智慧的先天差異,但是由於稟受的理是一樣的,所以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道德修養改變不好的氣質,使天地之性得以恢復。“盡性則人事皆天,好學則氣質無權”,羅澤南的教育思想正是以此為根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他關於氣質之性的議論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錢穆提出的“羅山論學最有貢獻者,當推其闡申氣質之性”的說法,不為無見。
總的說來,羅澤南對理學基本思想的闡發,既全面系統,又深入淺出,同時又有一定的創新,這對於守成多於開新的晚清理學尤為難能可貴。因此說羅澤南是晚清理學的重鎮,他對理學基本思想的闡發有效地推動了理學在晚清的復興,絕不為過。
外王之學
除了系統闡發了理學的基本思想以後,羅澤南還發展了理學中本來就具有但卻一直被忽視的“外王之學”,深挖理學的經世潛能,處則聚徒講學,出則投身軍旅,率領生徒抗拒太平天國革命,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研究羅澤南的理學思想不能不講他在經世致用方面的主張。
程朱理學在產生之初,雖已釀空疏之弊,但是並不明顯。無論是二程,還是朱熹,對現實政治都是異常關心的。不過,他們用力的重心已轉移到對宇宙本體的思考和個人修養的完善上來。到了理學末流,則完全拋棄了儒家的經世傳統,也為程朱理學帶來了“空疏無用”的惡評。因此,程朱理學要想復興,就必須以實濟虛,改正空疏之弊。清初程朱理學的復興,便是循著這一路徑進行的。對於處於封建社會與清王朝雙重危機下的晚清程朱理學來說,改正空疏之弊就更屬當務之急。
羅澤南清醒地認識到程朱理學的不足之處,也敏銳地覺察到當時學界從“純學術”走向“經世致用”的學術轉向,因此在強調以“義理”修身養性的同時,積極講求經世之學,“凡天文、輿地、律歷、兵法,及鹽、河、漕諸務,無不探其原委”,主動用經世之學來充實程朱理學,從而在堅持理學的價值理性的同時,又開掘出其隱而未彰的工具理性。
巨大聲譽
從青年到壯年,羅澤南四方設館授讀,二十多年過去,他建立了自己的學術基礎,也有了以後起兵衛道的基本人員班底,而且與地方紳士的廣泛的社交活動,使他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承認,儼然一時“人望”。其一 , 羅澤南設館授讀,學生遍及四方,學生們的聚集成為他發掘人才的搖籃。所謂“假館四方,窮年極汲,與其徒講廉洛關閩之緒⋯⋯湘中書生多拯大難,立勛名,大率公弟子也”。圖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有王珍、王勛、劉典、鍾近衡、楊昌浚、李續賓、李續宜、蔣益澄等十餘人,其中在湘軍以及以後位任封疆的就有李氏兄弟、楊昌浚、蔣益澄等。有了一定的人才基礎。
其二 ,羅澤南同當時湖南負有“時望”的人物的接觸和交往,擴大了眼界,增長了學識,也為羅澤南增大了聲譽。羅澤南先後同賀長齡、唐鑒、左宗棠、曾
國藩、劉蓉、郭嵩燾的交往,並相互砒礪,成為湘系知識分子群體中的重要人員。前雲貴總督賀長齡主張“經世致用”,是當時著名的“能吏”,魏源曾協助他編輯《皇朝經世文編》。對羅澤南的經世思想形成有一定作用。太常寺卿唐鑒是著名理學家,在羅澤南的理學理論形成過程中施加了特殊的影響。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劉蓉等人是當時所謂“翹楚”式的人物。曾國藩時任京官獷其弟曾國荃、曾國華曾短期就學於羅澤南。後來曾在致弟書中強調:“羅山兄讀書明大義,極所欽仰。”可見羅澤南深為曾國藩所佩服。劉蓉,字孟容。居鄉里,有時譽。與羅澤南“考求先聖賢為學之要旨,身體力行,至明且篤,時人鹹傾慕焉。”
其三 ,羅澤南三十歲時,“取《性理》一書讀之,遂究心洛閩之學.”傾心程朱理學。以後的著書幾種,《周易朱子本義衍言》、《姚江學辯》、《孟子解》、《人極衍義》、《西銘講義》、《皇輿要覽會》等。羅澤南學宗宋儒,身體力行,確立了思想根基。羅澤南的學生王珍說:“(羅)學識才行為世所罕見,續千載之墜緒,辟吾道之棒蕪,倡明絕學,通達時務,斯人為蒼生出。”可見對自己老師推崇備至。近人蔡冠洛認為羅澤南書生從軍,戰死疆場是“由學術醇正立志堅定……故能臨難不苟若此”,羅澤南的理學著作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軍事
創始湘軍
羅澤南是湘軍的創始人之一。曾國藩說:“湘軍之興,威振海內,創之者羅忠節公。”湘軍正是從羅澤南的練勇而來。
1852年(鹹豐二年),太平軍進軍長沙,湖南戒嚴。王珍開始倡行團練並輔佐知縣朱孫治“懲治奸民。”在當時,承平日久,民不知兵,團練組成頗費周折。“團丁悉鄰里農人,無由問文書約束。有所審戒,喧聞並進,漫不知有行綴。始分給號衣,群然恥為異服,不肯服。”羅澤南助之,與王珍“日夜編束卒伍,令友人弟子領營哨,親教之步伐、技擊。”李續賓等相繼加人進來。1853年1月(鹹豐二年十二月) 武昌被太平軍攻克,為加強長沙防守,湖南巡撫張亮基調勇至省城防禦,曾國藩就任團練大臣,“於是始治兵長沙。命羅澤南、王珍等領軍三營,仿明戚繼光束悟成法,逐日操練。是為湘軍創立之始。”6月太平軍圍困南昌,情況危急,於是湘勇開始走向戰場。南昌一戰,倉卒組織的湘勇被擊潰,羅澤南的學生四人陣亡,羅澤南自身幾乎不保,“匿民宅以免。”羅澤南自此一敗,垂頭喪氣。但是曾國藩老謀深算,認為“湘軍果可用”。在衡州大治水師戰船,編練軍隊,羅澤南協同曾國藩建立營制,多有臂助。郭嵩燾說:“曾文正公初募湘軍,專依羅澤南、王珍。”湘軍是在湘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受湘勇影響很大。
軍事思想
羅澤南將早年所受的理學教育運用到實踐中,以理學指導他的行動,這同樣表現在軍事方面。(一)羅澤南的治軍思想
1、加強軍隊的思想教育。羅澤南認為一個人修養和學識的高低與戰爭的成敗不可分離,上馬殺賊的勇氣與修身治己的訓練是相得益彰的。 因此羅澤南的軍隊中,讀書的風氣特別濃厚,曾國藩稱其:“矯矯學徒,相從征討,朝出鏖戰,暮歸講道。”在講道的過程中,羅澤南培養出了李續賓、李續宜、王鑫等一批
湘軍悍將,這些人都是以書生起家,打起仗來異常勇敢,加之又是同鄉族人居多,羅澤南在這些人中的領袖地位顯而易見,他的部眾也樂於與其共生死。湘軍在作戰的同時,還研討學問,講經論道,無疑有助於增強部隊的凝聚力,提高軍隊的素質。軍隊將領視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為己任,其作戰能力遠勝於綠營兵,這與羅澤南的功勞是分不開的。
2、嚴肅軍隊紀律。在作戰過程中,羅澤南很重視軍隊紀律的整治,他帶的部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再加上戰余時的講經論道,使軍隊能夠很快團結起來。(二)羅澤南的戰術思想
羅澤南是一個理學家。理學家主張“靜”的修養,即在任何情況下,臨事能守一個“ 靜”字,必能扭轉危局。有人問他制敵之道,羅澤南說:“ 無他,觀《大學》知止數語,盡之矣。左氏再衰三竭之言,其註腳也。”又說“ 熟讀《大學》‘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數語,盡之矣。”這些話都體現了羅澤南這樣一個儒將的制敵之道。
教育
(一)獨尊理學的教育方針湖南士人有固守程朱理學,熱心經世之學的傳統,他們一方面注重心性修養,另一方面則講求實學和經世致用的學風。生長在這種環境下的羅澤南也潛移默化,在教育思想中處處顯示出理學的指導地位。羅澤南認為先王治民,“ 為之國小大學以復其性情”他主張罷黜俗學,因為“俗學不黜,異學不熄,欲求立乎其極,是欲之閩越而趨隴蜀也”。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 復其性情”,而不是簡單地學習知識和增長見識,因此俗學都是沒有意義的學科,無助於人恢復其本來的善性。這些主張體現了他獨尊程朱理學,排斥其他學說的教育思想。
(二)推崇朱熹的教育模式
羅澤南在《國小韻語》中寫到:“首讀《大學》,規模宏遠;次讀論語,立其根本;次及孟子,觀其發遠;次及中庸,微妙以揭。”對於這32個字,羅澤南做了更進一步的註解:“朱子曰,我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及中庸,以求古人微妙處。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論語卻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孟子有感激與發人心後,中庸讀三書後方宜讀之。”由此段話,不難看出羅澤南
提出的學習步驟是以朱熹的話為藍本的,他把朱熹的話概括為32 個字,既體現了他作為一名理學家對於四書的重視,同時也繼承了朱子的教育思想,肯定了他的教育模式。
(三)注重教育方法的運用
1、主張學習要與實踐相結合。羅澤南主張知行並進,言行合一,他認為:“ 以平日之所言者,勵而為行;即以一身之所行者,發而為言。”而且,實踐才是學習的根本,“ 若徒誦於口耳而不先以躬行,是無源之水,必不能放乎四海,是無根之木,必不能榮其枝葉”。知和行只有結合起來,才能互為促進,相得益彰。羅澤南認為:“ 讀四書五經之法,則以體之身心為要。其窮理也,因己之所已知者窮去;其克己也,因己之所最偏者克去。敬義夾持,知行並進,則四子五經之理皆在我一身,使或徇為外人,終無益於實用也。”由此可以看出,羅澤南強調的是學習要與實踐相結合,知行並進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2、把握幼兒教育的特點,重視啟蒙教育。羅澤南認為學習要從兒童期開始,“ 童蒙之年,早立其基”從國小習,從自身的修養開始,長大以後才有可能經邦濟世,治國平天下。羅澤南於道光28 年(1848年)在刺史左輝春家講學時寫下了《國小韻語》一書,這本書講的都是關於啟蒙教育,“教人之道,首重發蒙;蒙以養正,是曰聖功”。在羅澤南的幼兒教育思想之中,當然有精華也有糟粕。其依附於朱熹學說,局限性顯而易見,什麼“ 臣不二君,女不二夫”,什麼“餓死事小,失身事大”等等。但其教育思想並非無一可取,羅澤南也提出了一些正確的、有積極意義的說法,如“ 毋避艱險,毋戀富貴”,教人做事要有毅力,有吃苦精神。如“勿合污世,勿同流俗”,教人要堅持正確的原則,不要隨波逐流。而且羅澤南對於少兒提出的十二個戒條,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同時,羅澤南還掌握幼兒教育的特點,在《國小韻語》中編進了很多故事,運用故事來講道理,雖然講的多是忠孝節義的故事,但這種教學方式的變化,有利於把握兒童的心理,掌握教育的特點,寓教於樂,使兒童易於接受,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