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斯圖爾特

羅伯特·斯圖爾特

羅伯特·斯圖爾特,第二代倫敦德里侯爵,KG,GCH,PC(Robert Stewart, 2nd Marquess of Londonderry,1769年6月18日—1822年8月12日),盎格魯-愛爾蘭政治家,通稱卡斯爾雷子爵(Viscount Castlereagh),曾任外務大臣,於1814年至1815年代表英方出席維也納會議,後來因工作過勞而精神失控,自殺身亡。

基本信息

早年生涯

世襲爵位

羅伯特·斯圖爾特在1769年6月18日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早年入讀位於阿馬(Armagh)的皇家學校,後來又考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不過唯讀了一年就離開。史都華的父親同名羅伯特·斯圖爾特,是一位地主,後來曾三度先後獲英王喬治三世策立為卡斯爾雷子爵(1795年)、倫敦德里伯爵(1796年)和倫敦德里侯爵(1816年)。自父親在1796年立為伯爵後,其禮節性銜頭卡斯爾雷子爵遂為史都華所採用,而一直到1821年父親去世,他才襲取得倫敦德里侯爵頭銜。

婚姻

史都華在1794年娶埃米莉·荷巴特-馬克士威(Emily Hobart-Maxwell)為妻,埃米莉是一位以其吸引力和古怪行為而著稱的婦人。兩人是一對恩愛夫妻,惟沒有生任何子女。

早年政績

教會改革

在1790年,斯圖爾特當選唐郡(County Down)的國會議員,以輝格黨黨員的身份晉身愛爾蘭下議院,並支持進行選舉改革以及天主教解放運動。不過,後來他由於要盡貴族子弟的責任入伍出征,所以甚少出席議會的會議。在1794年,他在英格蘭的特里戈尼(Tregony)選區勝出,轉而成為了英國下議院的議員。翌年1795年,他轉投托利黨,但背後仍然堅持著改革和解放天主教的信念。

合併主張

在1797年,他獲委任為愛爾蘭首席秘書,任內成功鎮壓了1789年愛爾蘭叛亂,力主追剿起事首領,至於對參與的平民百姓則予以寬大處理。到1800年,他又極力在愛爾蘭和英國的國會進行遊說,主張愛爾蘭和英國進行正式的合併,並指出此舉才可以平息長久以來的宗教派別糾紛。經過一系列的斡鏇,兩地國會最終通過了《愛爾蘭聯合法案》,正式合兩個共主邦聯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

政治鬥爭

在當初遊說的時候,卡斯爾雷曾向愛爾蘭的天主教徒承諾,合併以後會容許天主教人士晉身國會,但此承諾卻遭到了不少英國本土人士,包括喬治三世的反對。至於到合併以後,喬治三世委任反對天主教解放的亨利·阿丁頓為英國首相,取代同情天主教的小皮特,結果小皮特與卡斯爾雷雙雙辭職以示抗議。

外交生涯

外交

不久以後,托利黨內有關解放天主教的紛爭冷卻下來,卡斯爾雷於是在1802年重返政府,出任管理委員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Control)一職。在1804年,經過他的大力遊說,小皮特得以重任英國首相,而卡斯爾雷則出掌戰爭及殖民地大臣一職。但小皮特不久卻在1806年因故逝世,卡斯爾雷於是隨“賢能內閣”的成立而辭職。然而,“賢能內閣”僅存活了一年多,便在紛亂之中垮台,到1807年,新任首相波特蘭公爵重新任用卡斯爾雷為戰爭及殖民地大臣。可是,卡斯爾雷其後卻與時任外相喬治·坎寧在瓦爾赫倫長征(Walcheren Expedition)大敗一事上出現紛爭,兩人事後更在1809年展開決鬥,結果兩人都被迫辭去政府職務。

三年後,即1812年3月,卡斯爾雷獲時任英國首相斯賓塞·珀西瓦爾委任為外務大臣,由此展開其長達10年的外相生涯。而在同年5月,斯賓塞·珀西瓦爾在國會大樓遇刺身亡,卡斯爾雷遂兼任下議院領袖一職。在外務大臣任內,卡斯爾雷於1814年3月在休蒙(Chaumont)成功促使英國、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結成日後所謂的“四國同盟”,在簽訂《巴黎和約》的談判以及維也納會議中施加大國的影響力。此外,在維也納會議中,卡斯爾雷除對俄羅斯帝國向西擴張的意圖加以反對外,又倡議為歐洲設立一種稱為會議制度的集體協調安全制度。根據會議制度,各列強要定時召開會議,並就歐洲事務共同展開協商。結果在往後的10年間,歐洲列強一共召開過5次會議,但會議的成果和效率卻一次比一次的低。最後在1822年,由於英國、奧地利和俄羅斯的分歧日深,再加上英國國內輿論的反對,會議制度以崩潰告終。

不過,總體上,卡斯爾雷本人仍算是熱心於協調製度的。例如在1818年的亞琛會議上,他就聯合奧地利外相梅特涅,反對幫助西班牙國王鎮壓在南美各殖民地的革命,以及組織國際軍隊的建議,以免讓沙皇在歐洲事務上取得過多的影響力。至於在1820年的特拉波會議,他又代表英國聯合法蘭西王國反對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三國對那不勒斯革命實行干涉,因為卡斯爾雷憂慮歐洲協調機制會被藉鎮壓革命之名,使得上述三國得以繼續干涉別國內政並擴張勢力。不過後來繼任外相的喬治·坎寧卻放棄協調,重新採行光榮孤立,於是光榮孤立漸成為了大英帝國在整個19世紀的國策。

評價

卡斯爾雷不是一位成功的演說家,他的外交技巧亦常常使人難以費解。但他正直友善和堅守信念的性格,仍然為他帶來了不少的名聲和支持,而這些性格特點,可謂是和同時期的外交家回異的。至於他的外交政策,雖然是具前瞻性,但當時實在是曲高和寡。

死亡

影響

儘管卡斯爾雷在外交上有不少成就,但他後來在對外事務上採取保守態度,支持各國鎮壓革命,使他變得極為不受歡迎。後來內務大臣西德默斯勳爵就1819年彼得盧屠殺一事上加以認同,又提出六條法案打壓自由,結果西德默斯勳爵受到各界抨擊。卡斯爾雷當時作為下議院領袖,為了保住自己的內閣席位,對西德默斯勳爵的政策作出支持和辯護,結果卡斯爾雷與其他表態支持屠殺的內閣成員一同遭到各界鄙視,而當中著名詩人雪萊更寫了《無法無天的化裝舞會》一詩,對卡斯爾雷等人加以批評。其中寫到:

我在路上遇到了兇手—

他有塊像卡斯爾雷的臉—

他的樣子圓滑得很,但是是可怕無情的;

背後有七頭獵犬跟隨他

全都肥肥白白;相信它們都活在

令人稱羨的處境,

一個跟一個,兩個跟兩個的

他將人的心臟拋出來讓它們咀嚼

而這都是從他的大斗篷拿出來的。

自殺

父親在1821年去世後,卡斯爾雷襲取為倫敦德里勳爵。而在同年,受工作壓力與名聲大跌所影響,他更似乎患上了妄想症。在1822年8月9日,倫敦德里晉見了喬治四世,席間他向國王透露自己受到恐嚇,表示自己“被指控與克洛賀主教同樣犯的罪”。至於倫敦德里提到克洛賀主教(Bishop of Clogher)犯的罪,是指克洛賀主教珀西·喬斯林(Percy Jocelyn)在當年7月,被人發現在一間酒吧的房間中脫下了褲子,與一位年輕士兵一起。倫敦德里與國王會面後,喬治四世建議他去“請教一位醫生”。隨後,他返回到位於肯特郡北克雷(North Cray)的家族宅第洛林堂(Loring Hall),後於8月12日於洛林堂以開信刀割喉自殺身亡,終年53歲。

葬禮

倫敦德里勳爵死後法庭召開了死因研訊,最終裁定他在精神失常的情況下自盡,而非有意圖的自殺,這個裁決使他避免了一般自殺者所得的下場——以一根木棍刺穿死者的心臟(這種做法要到1823年才廢除)。此外,有些激進份子認為倫敦德里勳爵之死其實是政府為掩飾某些黑幕,以及讓反對改革選舉制度人士得益。倫敦德里勳爵的喪禮在8月20日舉行,遺體隨後獲安放於西敏寺,旁邊則是已故首相小皮特的墳墓。在1850年,卡斯爾雷同父異母的弟弟,即第三代倫敦德里侯爵,為他立下了一個紀念碑。

個人榮譽及軼事

授勳

P.C. (1798年12月19日)

K.G. (1814年6月9日)

G.C.H.

頭銜

羅伯特·斯圖爾特,Esq (1769年—1789年)

羅伯特·斯圖爾特閣下 (1789年—1796年)

卡斯爾雷子爵 (1796年—1798年)

卡斯爾雷子爵閣下,PC (1798年—1814年)

卡斯爾雷子爵閣下,KG,PC (1814年—?)

卡斯爾雷子爵閣下,KG,GCH,PC (?—1821年)

倫敦德里侯爵閣下,KG,GCH,PC (1821年—1822年)

卡斯爾雷能夠說三種語言,英語和法語是外交行業的共通語言、此外他曾在劍橋大學學習拉丁語。

他有先天性足畸形。

美國航天員

航天員,指的是乘坐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飛行的人員為航天員,航天員有職業和非職業兩類,一般分駕駛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或指令長、駕駛員、隨船工程師,飛行工程師。
尼爾·阿姆斯特朗
麥可·安德森
威廉·安德斯
洛倫·阿克頓
巴茲·奧爾德林
約瑟夫·艾倫
大衛·布朗
弗蘭克·博爾曼
約翰·布爾
卡羅爾·鮑勃科
羅傑·查菲
傑拉德·卡爾
菲利普·查普曼
羅伯特·克里彭
特里·哈特
史蒂芬·霍利
傑弗利·霍夫曼
詹姆斯·艾爾文
約瑟夫·科文
唐·林德
羅納德·麥克內爾
理察·穆萊恩
芭芭拉·摩根
約翰·楊
肯·馬丁利
史蒂芬·納格爾
喬治·尼爾森
莉薩·諾瓦克
奧費萊恩
迪克·斯雷頓
威廉·索恩頓
約翰·格倫
愛德華·吉布森
歐文·加里歐特
愛德華·吉文斯
羅伯特·吉布森
杜安·格拉韋林
戴爾·加德納
大衛·格里格斯
麥可·格恩哈特
里克·赫斯本德
弗萊德·海斯
卡爾·海因茲
理察·特魯利
亨利·哈特斯菲爾德
傑克·洛斯馬
威廉·勒諾
約翰·勒韋爾林
吉姆·洛弗爾
珊農·露茜德
威廉·麥庫爾
艾德加·米切爾
詹姆斯·麥克迪維特
布魯斯·麥克坎德雷斯
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
斯多里·馬斯格雷夫
喬恩·麥克布萊德
科特·米歇爾
大衛·沃克
唐納德·威廉士
保羅·維茲
麥可·科茨
理察·科維
約翰·克雷頓
卡爾帕娜·喬拉
羅納德·埃萬斯
唐·埃斯利
安東尼·英格蘭
西奧多·弗里曼
戈爾登·福勒頓
約翰·法比安
安娜·菲舍爾
理察·戈爾登
布萊恩·奧列里
羅伯特·歐沃米爾
史蒂芬·奧斯瓦爾德
鬼冢承次
威廉·波格
羅伯特·帕克
唐納德·彼得森
斯圖爾特·羅薩
朱迪斯·蕾斯尼克
肯內斯·雷特勒
薩莉·萊德
傑克·斯威格特
哈里森·施密特
諾曼·薩加德
詹姆斯·范·霍夫騰
阿爾弗萊德·沃爾登
克里夫頓·威廉士
維吉爾·格里森
弗雷德里克·豪克
丹尼爾·布蘭登斯坦
圭恩·布魯福德
詹姆斯·布克利
艾倫·賓
文斯·布蘭德
柯提斯·布朗
張福林[華裔太空人]
勞雷爾·克拉克
麥可·科林斯
尤金·塞爾南
皮特·康拉德
瓦爾特·康尼翰
斯科特·卡彭特
戈爾登·庫勃
大衛·斯科特
托馬斯·斯塔福德
拉塞爾·施威卡特
瓦爾特·施艾拉
埃里奧特·希
查爾斯·巴塞特
布魯斯特·肖
羅倫·施里弗
羅伯特·斯圖爾特
迪克·斯科比
里婭·塞頓
艾倫·謝潑德
凱薩琳·蘇利文
弗雷德里克·格里高利
唐納德·赫爾姆奎斯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