繰

繰,縫紉方法,做衣服邊或帶子時把布邊兒往裡頭卷進去,然後藏著針腳縫。如:繰邊 繰 著名詞典學家、語言學家王光漢認為,《現代漢語詞典》用“繰”是錯誤的。王光漢先生《詞典問題研究-《現代漢語詞典》詞形三則》指出。

基本信息

解釋

把布邊往裡卷,然後藏著針腳將其縫起來,稱之為“qiāo”,《現代漢語詞典》寫作“繰”,異體是“ ”。

查“繰”,按《說文》是“帛如紺色”的意思,讀zǎo;按《廣韻》是抽絲的意思,同“繅”,音sāo。而“ ”,在《廣韻》中有二讀,一讀jiǎo,意思是“凶首飾”;一讀qiāo,同“幧”,《集韻》:“帕頭也。”所謂“帕頭”,即古代男子束髮所用的巾,亦即古樂府《陌上桑》中所說的“帩頭”。所以“繰”、“ ”,從詞義上講,與縫義馬牛不風;從音上講,除“ ”作帩頭釋音qiāo外,它音亦與縫義的qiāo了無相關。

疑問

借用作為帩頭解釋的“ ”以表示縫義的qiāo是否可以呢?這牽涉到借用的原則。在古代,借用或有本有其字而臨時借用同音字代用的情況,而在後世,這種情況除仿古作品仍沿用古代出現過的這種借字外一般不再出現新借字,出現新借字,大家都會把它看作錯字。今天的借,只能是古無此字,或以同音,藉以表義;或以同義,另標新音。所以如果古代沒有表示縫義的qiāo音字,《現代漢語詞典》這樣借用並不是不可以的。

出處

但情況不是這樣。《儀禮·喪服》:“凡衰,外削幅;裳,內削幅。”賈公彥疏:“雲衰外削幅者,謂縫之邊幅向外;裳內削幅者,亦謂縫之邊幅向內。”《荀子·臣道》:“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拂。”王先謙集解引王引之曰:“補削謂彌縫其闕也。削者,縫也。”《淮南子·齊俗訓》:“衣足以覆形,從典墳,虛循撓,便身體,適行步,不務於奇麗之容,隅眥之削。”從以上例子看,我們今天所說的表示縫義的qiāo,古人是寫作“削”的。《漢語大字典》“削”下無此義。《漢語大詞典》引了以上三例,釋之為“裁剪縫紉”,但卻將之音為xiāo或xuē,這種釋法和注音實際都是值得推敲的。因為從書例中我們並看不出“削”有裁剪的工序,《儀禮》的“削幅”,倒很像我們今天所說的qiāo邊。特別是注音,“削”從“肖”得聲,從“肖”得聲字“帩”、“鞘”、“陗”等今均音qiào。《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亦為“削”標有qiào音,釋義是裝刀劍的套子,亦即“鞘”。《釋名·釋兵》:“刀,其室曰削。削,陗也。其形陗殺,裹刀體也。”《方言》九:“劍削……自關而東或謂之廓,或謂之削。”戴震疏證:“削,亦作鞘。”《漢書·貨殖傳》:“質氏以灑削而鼎食。”顏師古註:“削,謂刀劍室也。”另外古代一種裝有機關的捕獸木籠名叫“削格”,見於《莊子·胠篋》。左思《吳都賦》作“峭格”。由上可見,“削”、“帩”、“鞘”、“陗”、“峭”等古代同音。表示縫義的“削”,從“削”的古音及今天流行的說法綜合考慮,無疑不當讀xiāo或xuē,而應標之以qiāo音。

綜上所述,“qiāo邊”的qiāo,字應作“削”,借用“繰”,並不妥。今南方一些方言或將“qiāo邊”說成為“拷邊”,“拷”當是“削”的音變。

另見sāo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子皓切,音早。《說文》帛如紺色。《博雅》繰謂之縑。
又《集韻》千遙切,音鍫。
又七小切,音悄。義同。
又《集韻》蘇遭切,音騷。《玉篇》同繅。詳繅字注。 《廣韻》俗又作縿,非。縿本音衫。繅字原從臼作。

拼音是qiao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