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網路素養教育,就是網路使用者在了解網路知識的基礎上,理性地運用網路信息為自身的發展服務。人的基本素養中的應具備的網路素質及道德規範,未成年人也應具備的網路信息辨別能力和網路規範及道德修養等網路素養教育的整體規劃和知識,網路素養教育重在教會青少年對網路信息進行正確的識別和使用,用批判意識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隨著網路的發展從媒介素養教育中單獨分離出來,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開它的功能和意義,利用大眾媒體幫助自己成長才是媒介教育的根本目的。網路環境
1、網路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據中國網際網路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3.84億人,網站數量達到368萬個,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2.33億人。如何為提供一個安全、文明的網路環境,成為政府和社會必須關注的問題。2009年底,公安部、工信部等9部委聯合開展了打擊整治網際網路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專項行動,受到民眾歡迎。相關部門在兩個多月里排查了178萬個網站,關閉了113.6萬個未備案的網站,發現並關閉涉黃手機網站11691個。2、制止網路低俗之風和不法行為,政府單方面的行動還不夠。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郭國慶說,政府現有的管理方式存在不足,應該發動社會力量,在監管方面形成合力,同時建立激勵機制,比如鼓勵網民為網站打分,按照網民對網站的評價高低對網站進行獎勵或者懲罰,形成互動,才能遏制住網路不良之風。
3、網路文化是社會整體文化狀態的一部分,也需要不斷提升。網路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平台,無論是平民還是官員,或是專業人士,都可以在一起進行思想的交流、碰撞。這樣的一個平台,有助於我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更輕鬆、豐富、透明。當然,和任何一個行業一樣,網路也需要依法有效監管,同時也要提升網路文化本身的趣味,避免低俗化。
剖析原因
1、網路普及化帶來信息資源的平等共享,精彩的虛擬世界也俘虜了一批青少年的心,使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產生了眾多青少年網癮患者。世界衛生組織對“網路成癮”的定義是,由重複地使用網路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並產生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據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網癮患者約占青少年網民的13.2%,另外13%的用戶有網癮傾向。網隱對自控能力較差的青少年的成長無疑是很危險的。2、網路遊戲是網癮的首要誘因。在最喜愛的媒體排行榜中,“電腦遊戲”以25.44%超過傳統媒體成為未成年人的首選。中國網路遊戲史上首個明確級數的重要遊戲《傳奇》,升級難度大,往往持續10小時以上的遊戲時間才能升幾級。接連湧現的眾多定級網路遊戲在青少年中廣受歡迎,從平民到領袖,從個人到團體,青少年熱衷於在虛幻世界尋找自我實現的方向。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用來“武裝攻關”,尋找精神慰藉。
3、越輕鬆越無意義的內容越容易在短時間內被接受,網路上大量聊天室、無限制無級別的輕鬆娛樂信息和影像同樣極易占據青少年的上網時間。
主要危害
1、青少年群體中出現的對網路重度化使用現象必然對青少年心理、性格、行為形成“連鎖反應”,沉溺於網路、喜歡獨處、脫離集體、很少與人交流溝通;變得孤僻、怪異;開始消極對待學習任務;忽視身體鍛鍊等等。2、然而現實生活中,他們既要想方設法滿足網癮需求,又必須面對學業荒廢等問題,便不可避免地產生焦躁、壓抑情緒。如果偏執情緒或矛盾心理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做出後果嚴重的出格行為也就不足為奇。
3、如何加強對青少年的網路教育,把對網路的套用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已成為當今熱議的話題。對於社會發展過程中網路普及帶來的“網路成癮”問題,新的時代則應該用新的素質教育方式來解決。
政協提案
聯名提案
在2010年全國兩會上15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大力加強未成年人網路素養教育,全國兩會提案中政協委員建議把網路素養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全面培養未成年人與信息化時代相符的道德規範和行為能力,建議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現有中國小網路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積極推動網路素養教育進學校、進課堂,把網路素養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內容,全面提高中國小生的網路套用能力和網路道德規範。提案內容
1、從低年級開始的教育是一種疏導,發生問題之後再去堵難度就大了,教材的推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課程中分國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建議先作為校本教材開展試點,經過兩三年的實踐,看效果怎么樣,看學生的網路素養是否有提高,再作為地方教材來推。2、如果真想作為義務教育教材,是否考慮與國小的信息教育課程融合,可能做一個整合會更好一些。
3、要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把網路素養教育納入社會教育範疇,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動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文化場館設施,廣泛開展針對未成年人的網路素養教育。 4、提高青少年的網路素養需要各方努力,要進一步提高家長、教師等教育主體的網路素養,創新教育引導的形式。
5、在學校教育中積極使用各類網路套用載體,建立基於網路的家長與子女、教師與學生之間信任、互動的溝通關係,引導未成年人在使用網際網路中正確認識網際網路、正確認識社會生活,提高對網路信息的甄別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重要意義
1、將“網路素養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姐姐”、“××哥哥”、愛滋女事件、車模艷照門,愈演愈烈的網上低俗之風,對數億網民,尤其是正在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青少年影響不可小視。中國網民規模已達4億人,其中青少年網民約占61.5%,有近4成中學生使用手機上網。因此應加強未成年人網路素養教育,儘快開發這方面的教材,把網路素養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2、網路素養主要包含3個方面的要素:使用網路的知識和技能;對網路信息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的辯證思維能力;網路溝通交往中的法理與倫理道德修養。教育部等相關政府部門組織專家隊伍,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開發未成年人網路素養教材,為他們正確認識網路及網路信息、合理使用網際網路提供正確方法。
3、青少年面對網路這一新事物缺乏認識而又充滿好奇,因而一不小心就會走上歧途。數字世界裡存在著低劣和邪惡,同樣也存在著有價值的知識和能夠發揮孩子們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學校應該相應推廣專門的網路素養教育課程,幫助孩子們提高對網路信息的選擇、理解、評價和創造能力。
4、事實上在美國以及歐洲許多國家,媒介素養教育早已經成為必修課。中國也應對青少年網路素養進行培訓。此外“參與式”教育也不失為網路素養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家長對青少年使用網路的干預不應是粗魯蠻橫的,並非“凡娛樂休閒者皆禁”,音樂、電影以及遊戲等作為文化載體,在文化傳播方面也有重要意義。
5、網路成癮者需要更多社會關懷和心理治療,但從根源上預防才是消除網癮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對“即成者”還是“未成者”,青少年網路素養教育都勢在必行。
教育方式
1、學習成了參與的實踐。在網路環境下,教學的真正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而應是教會學生怎樣利用海量網路資源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自己的知識參與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早在1984年,美國教育部指定的一個專門研究小組完成了一份報告《參與學習:開發美國高等教育的潛力》,20餘年來對美國高等教育產生了較大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美國教育改革的進程②。該報告提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學生的參與。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各環節、全過程,形成教與學的互動。它集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2、學習成了建構的實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意義並不存在於教科書之中,而是通過學習者的工具性思維以及同他者的溝通才得以建構的,是學習者通過一定的情境,藉助於他人(通常是教師、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而獲得的,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可以指導我們順利開展網路素養教育。網路傳播媒介,如BBS、部落格、即時通訊工具、E-mail等為對話、討論和辯論提供了一系列嶄新的手段,特別是這些媒介的互動性特徵導致了另一個層面上的意義社會建構。學生可以藉助這些工具同遠離他們教室的學生、教師和教授進行互動和交談,這些信息技術工具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使用多種信息資源的權利。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而且還可以去了解其他人的文化。網路電子版則為合作性寫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台,在一些網際網路的合作性寫作活動中,學生可以與能及時反饋信息的真實的“網友”對話,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模擬學習也使得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3、學習成了對話的實踐。12世紀法國的教育家休認為學習是一種“修煉”,這種“修煉的學習”將會導致“快樂”。學習的本質應該是快樂的,因為學習就是成長,人的成長往往是因循自然、積極主動。人藉助學習行為,學會領悟自身的自然本性,學會發現自我。
4、學習成了互動的實踐。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且更取決於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在這種文化中,學習者享有擴大了的與他人的互動和聯繫。學生利用新的技術可以就有關觀點展開討論並互相學習,通過他們自己的經驗的理解來建構解說。最基本的互動學習環境就是網際網路本身。教師要為學生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進行選擇的可能,注意學生特長和個性健康發展。教師要關注、傾聽、發現、研究,具有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的各種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同時充分利用網路手段,發揮技術優勢,進行信息對流。網路教學中由於教師和學生地位的平等化,使學生打消了“面對面”交流模式中的種種顧慮,能夠輕鬆坦然的、不戴任何面具的、真實的與教師溝通。
教育模式
1、學習目標介紹。首先要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保證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問題解決活動,即帶著理解去解決問題,提高網路素養。對於所“探究”的問題簡要描述,並介紹網路探究(WebQuest)的大致情況。在進行網路學習目標的分析和設計時,必須結合具體學習內容,明確網路探究活動的目的,達到知識技能目標:希望學生能綜合套用哪些知識點,或發現哪些新知識、培養哪些新技能;能夠發展哪些解決問題策略、學習策略、合作交流策略以及信息素養等。2、布置任務。清晰明了地描述學生學習結果應該達到的素養。在WebQuest中涉及的“任務”可以是:一系列必須解答或解決的問題;對所創建的事物進行總結;闡明並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具有創意的工作;任何需要學習者對自己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轉化的事情等。
3、任務情境設計。網路探究(WebQuest)學習以問題或課題作為起點,必須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特點設計適當的任務情境,以引發他們的探究活動。在描述一個任務情境時,應該以有吸引力的方式提供問題的背景信息。具體來說,可以用講故事、錄像、錄音剪輯等方式來呈現問題情境,提供與問題有關的背景信息,說明問題的結構,說明任務的具體要求。在網路探究中,學習任務要比傳統課堂上的學習任務更清晰、更簡潔。
4、提供資源。指向網上相關站點的連結。在這一部分中,教師指出一些可以被學習者用於完成任務的網址。並且應該在每一個連結中嵌入對此資源的描述,以便學習者可以在點擊前知道自己將通過點擊獲得什麼素材。學習資源包括講授性的課程材料、相關文獻資料庫、相關案例庫、資料庫、學生作品集以及離線的學習資源等,可以是本地性資源,也可以是相應內容的外部連結。藉助網路支撐環境,可以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蒐集的資料、獲取的數據、積累下來的成果作品、反思性日記等上載到網站或資料庫中,使學習資源能夠在網路探究進程中不斷豐富和更新,實現有效共享。
5、過程描述。說明要做些什麼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務。學生將遵循哪些步驟才能完成任務。這一部分是網路探究學習的關鍵所在,一定要使這些步驟簡明清晰。學習者要明確和分析所探究的問題,制定探究方案,然後從多種渠道收集多種信息,對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和評價,得出適當的結論,最後用多種形式呈現自己的作品,交流探究結果。
6、互動設計。設計網路探究各環節或活動中的合作交流形式,明確具體要求,包括學生相互之間的互動、師生互動等。這種協作互動既可以藉助網路和其他通訊工具來完成,也可以採用面對面的方式,如討論、採訪、諮詢等。
7、學習建議。指導學習者如何組織信息。在此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建議,以幫助他們組織所收集到的信息。“建議”可以包括使用流程圖、總結表、概念地圖或其他組織結構,也可以採用由複選框組成的問卷形式,其中的問題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請對要考慮事物的注意。
8、評價反思。創建完成本任務的網路探究量規來展示如何評價最終的成果。一般應在活動的最開始就把評價方式明確告知學生,使他們明確活動的預期結果和努力方向。為了促進學習者的自我反思,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於對自己學習的評價和反思。
9、總結。對於本次互動式網路素養探究教學簡要總結。通過簡短的一兩句話,概述一下學生通過完成此WebQuest在哪些方面網路素養得到了提高。網路素養是“救生衣”,二者最佳化整合可實現網路素養教育的互動教學,既培養了學習者生存於網路時代的技能,又能夠減少網路不良信息的傷害,從而引領資訊時代的學習者穿越“信息迷霧”並走上良性的健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