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2003年中國網路第一大案“黃靜事件”開始,到華南虎事件、躲貓貓事件、釣魚島風波,一批以網路空間為陣地、具有正義感、能獨立思考且具學理精神的“網路知識分子”走紅中國網際網路。他們當中有媒體記者、大學教授、學者和社會名人,關注的話題涵蓋社會民生、社會公德和國家主權等多個領域。
出現原因
“網路知識分子”的出現是一個時代產物,也是時代的召喚。中國社會現正處於轉型期,經濟形態日新月異,政治、社會和文化體系處在不斷修正和健全的過程中,因此必然會出現各種意見場域和各種社會思潮。這個時候非常需要知識精英以天下為己任,利用其獨立批判精神和學理知識,提出有見地的話語和理念,為社會公共利益和整個國家服務。有鑒於此,中國知識分子與網路空間的有機結合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
弊端現象
網路知識分子”中的大多數不僅能引發社會思考,引領監督網路輿論,倡導社會主流價值觀,還實現了自身學理價值,明辨了是非,澄清了事實,解決了現實問題。他們因此也塑造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原因在於恰到好處地依託學術邏輯和專業知識,同時充分利用網路空間的開放性,展示作為知識分子的社會學理性和公共性。然而,也許因為“網路知識分子”這個群體的成員本身良莠不齊,或因網路空間是一個開放世界,抑或是市場經濟為導向的轉型期商業利益實在太有吸引力,有些網路知識分子不能獨善其身,無法保持作為知識精英的學理性和公共性,會有意無意利用網路經濟的影響力,以獲取所謂網路知名度,甚至有意進行商業炒作,以追逐個人和機構名利的最大化。這一趨勢集中表現為碎片化、淺層化的知識傳播、名人間的口水戰,甚至出現教授與記者微博“約架”,從網路的語言暴力發展到現實生活暴力。
理性與思考
“網路知識分子”的碎片化和淺層化知識傳播,以及他們在網路世界的公開恩怨和實際暴力傾向,與他們作為社會精英分子的形象相對比,不禁讓人大跌眼鏡。網路世界的意見多元性是天然的,網路知識分子理套用系統的知識結構和學理性思考,來開展自由開放的交流和爭論,並在爭論中逐步形成意見共識,形成越辯越明的真理。
“網路知識分子”,尤其是有知名度的知識分子,更有責任自覺尊重以自由平等交流為特徵的網路文明環境,保持應有的學理性和公共性,適度利用在虛擬世界中形成的影響、情操、品德,保持與物質利益的距離,多關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繼續引領我們這個轉型期社會的思潮,樹立清新的網路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