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中國穆斯林經堂教育》一書記述,中國明代中葉著名回族伊斯蘭學者胡登洲(1522~1597)鑒於當時伊斯蘭教的經典書籍,傳入中原者,皆系阿拉伯文或波斯文本,一般穆斯林不懂,講授經師又很匱乏,便在私宅興學,收徒講經。其後各地清真寺仿效設辦,年久遂形成中國伊斯蘭教阿訇培養的定製。經文大學多設於大、中清真寺內,主講教師由各該寺開學阿訇擔任,學員被稱為“滿拉”或“海里凡”。課程沒有定製,也沒有班級排列,一般為經文國小的繼續。教材分為兩類:一是阿拉伯及波斯語言文字課程,在已學好“連五本”的基礎上學習虛詞作用與套用,形態學及專講組詞、造句規則的《遭五》 、《滿倆》,接著進修修辭學《白亞尼》、邏輯學《曼推格》。二是宗教專業課,有教法學《偉嘎業》及一些聖訓經籍與注釋,有認主學《凱拉姆》與《古蘭經》注釋名著《戛最》。有的經文大學兼授波斯語法學《海瓦依·米諾哈吉》、認主學(即《昭元秘訣》)、《法蘇里》。有些格迪目派的經文大學還要講授蘇菲派哲學《賴麻爾蒂》 、《米爾薩德》(即《歸真要道》)。個別經文大學以波斯文文學名著《古洛司湯》(《真境花園》)為重要參考教材。學員來源,多是當地有志於宗教教育事業、準備擔任阿訇的男性青年;也有的在原籍已有一定的伊斯蘭文化素養,為了深造而負笈求師寄讀於有著名阿訇的清真寺。經文大學的主講教師沒有專項酬金,學員也不交納學費,家境貧寒者可以接受本寺教眾所送的海迪耶以作生活費用。所有滿拉可以隨阿訇參加教眾所舉行的婚喪儀式而收受海迪耶。經文大學的學制沒有定期。一般約進修6~7年可以學完主要課程。主講教師認為某一學員已學有所成,具備了擔任小寺開學阿訇的條件,便給予“穿衣掛幛”——為其舉行畢業儀式。如畢業日恰有寺院聘請開學,則由聘請寺院為畢業受聘學員贈送長方形綠布獎旗,稱之為“掛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