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繫結腸和直腸隆起性病變的總稱,是根據觸診、結腸鏡觀察或X線鋇餐灌腸檢查而作出的臨床診斷。凡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黏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黏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臨床上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症狀較明顯。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黏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黏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疾病名稱:結腸息肉

所屬部位:腹部

就診科室:內科,肛腸外科,消化內科

症狀體徵:便血,腹痛

疾病介紹

結腸息肉結腸息肉

腸息肉繫結腸和直腸隆起性病變的總稱,是根據觸診、結腸鏡觀察或X線鋇餐灌腸檢查而作出的臨床診斷。結腸息肉臨床表現不一,早期可無任何症狀,一般臨床表現可有腹痛、腹瀉、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後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為帶蒂的,也可以為廣基的;可以分布於結腸、直腸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結腸和直腸;可以為單個或分散分布,也可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從廣義上來講,任何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黏膜局限性隆起。應該說,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不是癌腫,不會危及生命。

它可小至芝麻、綠豆,直徑僅幾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徑有2—3厘米,數量從1個至數個不等。平時最多見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前者與大腸炎症反應有關,後者則由於結腸黏膜表面細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對腺瘤性息肉,必須有所警惕,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如果長久存在於腸腔內,則有惡變的可能。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檢查。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無須特殊處理,每隔1—2年作一次結腸鏡隨訪即可。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過腸鏡下電凝方法直接切除,較大的有蒂息肉(一般直徑大於2厘米),可在腸鏡下先用金屬鈦或尼龍線結紮其根部,然後用電凝切除,病人無須受開刀之苦。

病因

病因不清。有些與長期炎症刺激或遺傳相關。
結腸息肉的發生與許多因素有關:
1、長期腹瀉,很多病人腸道黏膜容易過敏,例如飲酒、吃辣椒或油膩食物或海鮮後出現腹瀉,有些病人會無原因的出現腹瀉,這樣,腸道黏膜會出現慢性炎症,易導致腸道息肉生長。

2、長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經常是幾天排便一次,糞便長期在腸道內儲存會產生各種毒素,導致腸黏膜出現慢性炎症,易生長息肉。

3、遺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種遺傳疾病。

4、炎症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現息肉。
結腸息肉的五項原因:
結腸息肉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具體介紹如下:
1、感染:有報導認為腺瘤性息肉的發生與病毒感染有關;

2、年齡: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

3、胚胎異常: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髮育異常有關;

4、生活習慣:食物中含纖維多息肉的發生就少,反之就多,吸菸也與腺瘤性息肉的密切關係,吸菸史在20年以內者多發生小的腺瘤,而吸菸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發大的腺瘤;

5、遺傳:某些多發性息肉的發生與遺傳有關,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細胞內遺傳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結腸上皮內的另一個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時是正常的,以後當此等位基因發生突變時,則在突變部位發生腺瘤,這種突變稱為體細胞突變(somaticmutation)。

症狀

結腸息肉結腸息肉
1.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亦有引致腸套疊外翻脫垂者。

2.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症狀。

3.直腸指診可觸及低位息肉。

4.肛鏡,直乙鏡或纖維結腸鏡可直視見到息肉。

5.鋇灌腸可顯示充盈缺損。

臨床表現

1、是便血。結腸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現便血,但不少人會把大便出血誤以為是痔瘡的症狀,結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專家表示,痔瘡引發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後滴血,呈鮮紅色,而且在平時並不會出血。但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雜在便中間。

2、是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特別是便秘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或者引起腹痛的時候,更要引起警惕。

3、是大便形狀異常。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著有血痕。

疾病危害

結腸息肉結腸息肉
1、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為癌的可能。

2、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增加。

3、是看息肉的組織屬性:單純炎症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為結腸癌。

4、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於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

5、是看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這種有遺傳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後代中50%的息肉會有惡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後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

疾病分類

據相關的醫療報告中,結腸息肉的常見分類有以下7種:

結腸息肉結腸息肉

1、幼年性息肉:約90%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以男孩為多見。外觀為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90%生長於距肛門25厘米的範圍內,直徑多數小於1厘米,絕大多數有蒂,約25%為多發性,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好而大小不規則的腺體,有的形成囊性擴張,中貯粘液,間質增生,並有較多炎性細胞浸潤,有時表面有潰瘍形成。次類息肉一般不發生惡變。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遠側大腸為多,一般均較小,直徑很少超過1厘米,其外形為黏膜表面的一個小滴狀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多發性亦常見,組織學上次種息肉是由增大而規則的腺體形成,腺體上皮細胞增多造成皮皺縮呈鋸齒形,細胞核排列規則,其大小及染色質含量變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見。其重要特點是腸腺隱窩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細胞出現。增生性息肉不發生惡變。

3、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稱良性淋巴瘤,多見於20~40歲成人,亦可發生於兒童,男性略多,多發於直腸,尤其是下段直腸,多數為單發,亦可多發,大小不等,直徑可自數毫米至2~5厘米。表面光滑或分葉狀或有表淺潰瘍形成。多數無蒂,有蒂時亦短粗。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良好的淋巴濾泡組織,局限於黏膜下層內,表面覆蓋正常黏膜。可以看到生髮中心,往往較為擴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圍淋巴細胞中無核分裂像,增殖的濾泡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發生癌變。較少見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現為數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發病於兒童。組織學變化於淋巴性息肉同。

4、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樣肉芽腫,這種息肉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中。常為多發性,多數較小,直徑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較長者,體積可增大。外形多較窄、長、蒂闊而遠端不規則。有時呈橋狀,兩端附著與黏膜,中段游離。組織學表現為纖維性肉芽組織,上皮成分亦可呈間葉樣變,尚不能肯定。

5、腺瘤:結腸腺瘤是大腸的良性上皮腫瘤。根據組織學結構分成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狀腺瘤: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徑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組織學表現為多數管狀腺腺體,未成熟細胞分布於腺體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間葉樣變,有時亦有少量乳頭增生。其癌變率在1%~5%左右。

(2)絨毛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絕大多數為單發。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為廣基,約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紅色,粗糙或呈絨毛狀突起或小結節狀,質軟易碎,觸之能活動,如觸及硬結或固定,則表示有癌變可能。分布以直腸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組織學表現為上皮呈乳頭樣生長,中心為血管結締組織間質,亦伴隨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頭樣生長,上皮細胞多間變明顯。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其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6、家族性結腸息肉:家族性結腸息肉便血歸屬於腺瘤性息肉綜合徵,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偶見於無家族史者,全結腸與直腸均可有多發性腺瘤,多數腺瘤有蒂,乳頭狀較少見,息肉數從100左右到數千個不等,自黃豆大小至直徑數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時成串,其組織結構與一般腺瘤無異。

病變

多發腺瘤

直徑大於2.5cm;或手指、器械觸之較硬,或充血明顯,或表面有潰瘍,即應考慮有炎變的可能性,而其炎變的可能性應與腺瘤性質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乳頭狀腺瘤

發生炎變的可能性頗大,被認為是炎前期病變,其惡變率一般認為在30%左右。因其臨床表現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發生大量粘液性腹瀉,每日可達3000ml以上,而導致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循環衰竭、酸中毒等代謝紊亂。如果不及時給予補充治療並對腺瘤進行處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險。

兒童型息肉

以兒童期多見,成年後反少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曾有過此種息肉惡變的個例報告。

炎症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會發生炎變,尚難定論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臨床上無症狀,多是腸鏡檢查時偶爾發現,由於其病體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體的不適。

影像學

鋇灌腸檢查表現:

1.腸腔內輪廓光整的充盈缺損,多發性息肉表現為多個大小不等充盈缺損,帶蒂的息肉可顯示其長蒂,有一定的活動度。

2.息肉病表現為直腸、乙狀結腸及結腸其他部位有大大小小的充盈缺損,在黏膜相上出現無數輪廓光整葡萄狀的塊影,充滿腸腔。

發病機制

1.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以青少年多見,常有家族史,可癌變,屬於錯構瘤一類。多發性息肉可出現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腸為最多見。在口唇及其周圍、口腔黏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著,為黑斑,也可為棕黃色斑。此病由於範圍廣泛,無法手術根治,當並發腸道大出血或腸套疊時,可作部分腸切除術。

2.家族性腸息肉病與遺傳因素有關,5號染色體長臂上的APC基因突變。其特點是嬰幼兒期並無息肉.常開始出現於青年時期,癌變的傾向性很大。直腸及結腸常布滿腺瘤,極少累及小腸。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遍布不帶蒂的小息肉。如直腸病變輕輕.可作全結腸切除及末端迴腸直腸吻合術;直腸內腺瘤則經直腸鏡行電灼切除或灼毀。為防止殘留直腸內腺瘤以後發生癌變,故需終身隨診。如直腸的病變嚴重,應同時切除直腸,作永久性迴腸末端造口術。

3.腸息肉病合併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也和遺傳因素有關,此病多在30-40歲出現,癌變傾向明顯。治療原則與家族性腸息肉病相同;對腸道外伴發的腫瘤,其處理原則與有同樣腫瘤而無腸息肉病者相同。

鑑別診斷

1.家庭性結腸腺瘤性息肉病又稱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或家族性腺瘤病。

2.Gardner綜合徵本病為常染色顯性遺傳病,是一種伴有骨和軟組織腫瘤的腸息肉病。臨床表現與家族性結腸腺瘤性息肉病的特點相同,息肉數目一般<100顆,體積較大,也有高度惡變傾向,但癌變年齡稍晚一些,骨瘤見於頭顱、下顎蝶骨、四肢長骨。軟組織腫瘤有表皮樣囊腫、皮脂囊腫、纖維瘤、硬纖維瘤等。有的同時有甲狀腺或腎上腺腫瘤。90%的患者伴有眼底色素性病變。本病治療原則與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3.Turcot綜合徵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非常少見,目前在世界上也僅僅發現了120多例。臨床表現除有家族性結腸腺瘤病外,伴有其他臟器的腫瘤,通常是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如腦或脊髓的膠質細胞瘤或髓母細胞瘤。因此也有膠質瘤息肉病綜合徵之稱,結腸腺瘤的癌變率高,常在十幾歲時已發生癌變而導致死亡。這是我2006年發現並且治療的一例患者,腸道息肉在治療後3個月明顯地變小,數目也減少了!

4.Peutz—Jeghers綜合徵又稱黑色素斑一胃腸多發性息肉綜合徵。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40%患者有家族史,多為雙親與子女同胞間有同時發病的。大多見於兒童或青年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黏膜皮膚黑色素沉著和胃腸道多發性息肉病。色素沉著主要分布在口唇、頰黏膜和手指、足趾掌面,呈褐色,黑褐色。由於本病息肉廣泛,惡變率相對較低,因而一般予以對症治療。若息肉大或有併發症出血或腸梗阻時,可外科治療,結腸息肉可在內鏡下電灼切除;大息肉可手術,分別切開腸壁摘除息肉,避免日後發生腸套疊。對本病患者,術後仍需長期隨診,因息肉可復發。

5.Cronkhite—Canada綜合徵又稱息肉病—色素沉著—禿髮—指甲萎縮綜合徵。本病為獲得性、非家族性的疾病。主要特點有四:

①整個胃腸道都有息肉;

②外胚層變化,如脫髮、指甲營養不良和色素沉著等;

③無息肉病家族史;

④成年發病,症狀以腹瀉最常見,見80%以上病例有腹瀉,排便量大,並含脂肪或肉眼血液,大多有體重減輕,其次是腹痛、厭食、乏力,性慾和味覺減退。

治療

1.單個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檢同時進行。

2.多發息肉或息肉較大有惡變徵可經肛門肛窺腸鏡進行病理活檢以除外惡變。

3.低位或長蒂脫出息肉可用肛窺,直乙鏡,套扎或經肛門直接切除。

4.廣基或多發息肉可經腹、會陰、骶尾部行腸壁腸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切。

6.息肉有癌變應按腫瘤行根治性切除術。

護理

息肉的主要症狀為便血、脫垂、腸道刺激症狀。

息肉分類均按組織學表現和病理性質劃分為以下幾類:①新生物,②錯構瘤,③炎性息肉,④增生性息肉,⑤綜合徵類。在引發大腸癌的諸多因素中,息肉是不容忽視的常見原因之一。雖說息肉有癌變傾向,但也不是都會變成癌。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於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 

只要炎症不除,息肉就會反覆發作,因此術後3~5年一定要做腸鏡檢查,以儘早發現病變,避免發生癌變。對於有家族史的患者,則要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驗血等檢查,爭取早期發現癌變。

復發的另一個因素與生活習慣有關,如果切除後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膩的食物,長期久坐、很少運動,同樣會誘發直腸息肉,埋下癌變隱患。切息肉前一定要經腸鏡進行“活檢”,進行癌變病理分析。

適當服通便藥物,注意避免劇烈活動。尤其結腸息肉切除術後避免活動過多,飲食不節制等,因易致壞死組織脫落,引起遲發性出血。另腸息肉切除後,進無渣飲食1周。注意如有腹痛、便血即隨診。

飲食

避免進食冷流食,放置較長時間的偏冷的麵條、牛奶、蛋湯等也不能喝。因為食道狹窄的部位對冷食刺激十分明顯,容易引起食道痙攣,發生噁心嘔吐,疼痛和脹麻等感覺。所以進食以溫食為好。不能吃辛、辣、臭、醒的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同樣能引起食道痙攣,使病人產生不適。

臨床上有吃流食(粥、湯)、吃軟食(饅頭、麵包)等飲食醫囑,因為結腸息肉切除術後傷口需要癒合時間所以這段時間裡儘量吃軟食,以免吃肉類、豆類等不易消化食物影響創傷癒合。

預防

1、阿司匹林防女性結腸息肉:有些婦女體記憶體在一種常見的遺傳基因變異,能夠減緩阿司匹林的分解,這些婦女如果堅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夠降低結腸息肉的發病危險。相比之下,在不存在這種基因變異的婦女中,阿司匹林並不能夠降低結腸息肉的發病危險。

2、補鈣有助預防結腸息肉:鈣可以很好地幫助人類對抗結腸息肉和結腸癌,即使患者以前已經患過這些疾病。有研究顯示,那些每天補充鈣片的人其結腸息肉的復發風險下降了19~34%。富含的食物包括牛奶和其他乳製品,還有花椰菜。另外,維生素D(能幫助人體對鈣的吸收)也顯示出降低結腸直腸癌風險的作用。你可以通過適當攝入一些動物肝臟、蛋黃、魚和添有維生素D的乳製品等來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陽光也可以將皮膚中的一種化學成分轉化為可利用的維生素D。如果你不喝牛奶,也不曬太陽,你可能得考慮服用“維生素D+鈣”複合補充劑了。

3、水果、蔬菜和全谷有助預防結腸息肉:這些食物富含纖維素,可以降低結腸息肉的風險。另外,水果和蔬菜還富含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結腸癌症。

4、不吸菸、喝酒可預防結腸息肉:吸菸、過量飲酒都會增加結腸息肉和結腸癌的風險。女性每天飲酒不應超過150ml葡萄酒,或者360ml啤酒,或40ml白酒,而男性則不應超過女性的兩倍。如果你有結腸癌家族史,那尤其應該減少吸菸和飲酒來降低發病風險。

5、堅持體育鍛鍊,保持健康體重:控制體重可以獨立降低結腸患病的風險。建議每周五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如果每天能進行45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則在降低腸癌風險方面效果更佳。

6、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7、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發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

預後

結腸息肉的病情演變及轉歸,應根據其病理類別而定,常見幾種病變的轉歸與預後簡述如下:腺瘤,由於可能為多發性或有惡變並存,而且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定條件下,良性息肉樣惡變都會發生惡變。

1、多發腺瘤直徑大於2.5cm,或手指、器械觸之較硬,或充血明顯,或表面有潰瘍,即應考慮有惡變的可能性,而其惡變的可能性應與腺瘤性質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會發生惡變,尚難定論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臨床上無症狀,多是腸鏡檢查時偶爾發現,由於其病體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體的不適。

3、乳頭狀腺瘤發生惡變變的可能性頗大,被認為是惡變前期病變,其惡變率一般認為在30%左右。因其臨床表現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發生大量粘液性腹瀉,每日可達3000ml以上,而導致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循環衰竭、酸中毒等代謝紊亂。如果不及時給予補充治療並對腺瘤進行處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險。

4、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息肉病。結、直腸內布滿息肉狀的腺瘤,惡變只是遲早而已,而且惡變變常可不限於一處,為多中心,實際上部分病人就醫時已經是大腸惡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