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行知國小

紹興市行知國小,成立於現代,位於紹興市。

基本信息

簡介

紹興市行知國小,是省、市陶研會確定的省、市級陶行知教育思想實驗學校,原為紹興市東街國小。學校占地面積3256平方米,建築面積2608平方米,現有12個教學班,525名學生,26名教師,其中已達本科學歷的7人,大專學歷的10人。學校有中教高級教師1名,小教高級教師11名,中共黨員5名。市級名校長培養人選1名,區級名師培養人選1名,區級教壇新秀2名。學校還湧現了省級優秀青年教師、市、區十佳青年教師標兵、區十佳模範班主任等一大批先進工作者。學校辟有電腦房、校園網、閉路電視系統、多媒體教室、陶行知紀念室等。

概況

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十分明確,堅持科學的現代的質量觀,積極實施素質教育,走出了一條以“生活教育“為主體,“六大解放”實踐活動為依託,將陶行知教育理論貫穿於教育始終,努力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特色教育之路。力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得到發展,以“不求個個一百分,但願人人都成才”為辦學宗旨,以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為目標,“活潑、勤學、自立、奮進”為校風,“踐行、求知、博學、創新”為學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實踐陶行知先生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該校的陶研課題先後已達數十個,目前立項的有一個全國級課題、兩個省級課題、六個市級課題,我們的研究課題多次在全國、省、市、區級評比中獲獎。多名教師在市、市屬級優質課評比中奪魁,二百餘篇教師的教育教學論文在全國、省、市、區級評選中獲獎,陶行知教育思想已結出令人矚目的成果,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受到社會的普遍讚譽。
幾年來,學校先後接待了全國少工委學少部副部長艾玲、林潔,省少工委學少部副部長俞能等全國、省、市、區領導的參觀指導,還接待了舟山市(縣)教委、溫州市(縣)教委等十餘個地區領導的參觀考察,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學校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市級文明學校、市級特色學校、市級紅領巾示範學校、市級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市級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市級教科研工作先進集體、市級陶研工作先進集體、市級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省級優秀家長學校、省級親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市級示範家長學校、區級社區教育特色實驗基地、區級社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少先隊大隊部也先後被評為全國雛鷹紅旗大隊、市級雛鷹紅旗大隊等多項榮譽。近三年來,學生在全國、省、市、區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500餘人次。

古漢語文字學

“國小”初見於《大戴禮記·保傅篇》:“及太子少長知(女已)色則入於國小,國小者所學之宮也。……古者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西周時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人分等級,當時能夠接受教育的只是貴族。關於小藝,《周禮·保氏》上說:“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之道,乃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又“乃教之六儀:一曰祀祭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可見在周代教育中,國小本指學習六藝(小藝)和六儀(小節),後來國小含義逐漸縮小,僅指六藝之一的“書”了,及專指關於語言文字的學習。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上記載:“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學,學五經,不見冰釋,命幼童入國小學篇章。”“國小”含文字之義始於此。可見古代“國小”是指語言文字方面的學習。 “國小”在古代就是古漢語文字學。 一,什麼是國小? 即語言文字學。 古代國小先教授六書,所以把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叫國小。每個文字具有三個部分:1.字形;2.字義;3.字音。 在漢代,分別不很顯著。 宋末王應麟《玉海》已分成三種:體制.訓詁.音韻。 清代的《四庫全書》,把國小書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類。 國小附庸於經學,以經學為大學,故稱語言文字之學為國小。分音韻、文字、訓詁三。 下文可供參考: “中國傳統語言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語言文字的學問。這門學問古代稱為“國小”。“國小”開始是指為貴族子弟設定的初級學校,《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這類學校要教授學童識字,許慎《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國小,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段玉裁注云:“國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保氏養之,而世子亦齒焉。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匯也。”有關文字的學問因之漸被稱為“國小”。稱文字之學為國小始於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漢書·藝文志》謂漢法,“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

國小教育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小堂”劃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國小),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定一所中心國小,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近年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國小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國小,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國小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國小,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國小。近年來,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升國中不再實行考試。現在深圳市國小及國中已經不再收取本地戶籍學生的學費,只收取6元體檢費。

五年制與六年制

國小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國小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國小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地區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國小五年、國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