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紫袍玉帶石以穩沉的紫色為主體,綠條相間,同時伴有桔紅、乳白、黃、褐等色,多層紫色和多條玉帶構成層次分明的奇特色彩,質地緻密細膩,溫潤如玉,硬度3~3.5度,色彩鮮艷,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特徵
紫袍玉帶石屬絹雲母千枚岩,其礦物成分主要為絹雲母、綠泥石、金紅石、電氣石,還含有鈦、鐵、鉛、鉻等多種元素。物性穩定,雕刻性能好,加工拋光後具有柔和的絲絹光澤,色彩俏麗動人、古樸典雅,可用於雕制的座屏、硯池、墨盒、印章等,其製作歷史約早於清代。紫袍玉帶石以穩沉的紫色為主,綠條相間,同時伴有桔紅、白等色在其中。古往今來,紫色代表吉祥之色,所謂紫氣東來,大紅大紫又是民間歷來寵愛的色彩,寄託希望和未來,正謂升官進爵,玉帶橫腰,如意吉祥。
紫袍玉帶石層次分明,手感細膩柔潤,色澤自然和諧,密度高,耐酸鹼,硬度適中,雕刻性能好,形態多樣,各具特色並含有人促進人體健康的多種微量元素,它的礦物成份為絹雲母、氧化鐵為主,並含有綠泥石,銳鈦礦、金紅石、電氣石、化學成份以Si、Al、Fe3+、K為主,並含有微量Mg、Mn、Cr、Na、B等礦物成分。
產地
紫袍玉帶石形成在武陵山脈一帶,具有10--14億年的成礦歷史,在古代特指沅州府(今湖南省芷江縣)開採的紫袍玉帶石,隨著各個朝代的開採,而今已開採至貴州省的梵淨山區。該石以紫色為主,玉帶相間,山脈東段石質硬度較高,色澤沉暗,越往西色澤越艷麗,而質地較東段軟。紫袍玉帶石因資源稀少,所以目前依舊處於限量開採階段。
現今紫袍玉帶石於中國佛教聖地梵淨山開採,該山脈段石質以紫色為主,玉綠相間,蘊含大紅大紫之意,民間傳說其具有佛性,可為人帶來吉祥幸福。民間藝人採用傳統的獨特的手工雕刻工藝,精心雕琢的人物、山川、盆景、茶具、酒具、文房四寶等工藝品,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因已勘探明儲量極少,加之獨特絢麗的色帶,細膩而柔潤的質地,為世界名石之一。用紫袍玉帶石所雕琢的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據史料記載,早在南宋時期,沅州地區(今湖南湘西地區與貴州東部天柱部分)就將紫袍玉帶石刻成各種精美圖案作為貢品敬獻皇帝,其紫色中所夾黃色玉帶極具帝王之氣,同時具有天然油脂和獨特光澤,是古今不可多得的價質玉石原料。
寓意
紫袍玉帶石以穩沉的紫色為主,綠條相間,同時伴有桔紅、白等色在其中。古往今來,紫色代表吉祥之色,所謂紫氣東來,大紅大紫又能是民間歷來寵愛的色彩,寄託希望和未來,正謂,升官進爵,玉帶橫腰,如意吉祥。
價值
用紫袍玉帶石所雕琢的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宋神宗時,一位名叫吳琚的官員想邀寵皇上,討計於一名嬪妃,這位妃子是沅州府人,吩咐吳琚尋找一流工匠,製作一件精美絕倫的沅州石雕插屏進獻皇上,吳琚依從。果然,皇帝趙頊見後龍心大悅,加賞吳琚,把沅州石的產地封了爵位,名為“順應侯”,並把沅州石雕插屏作為獎賞有功大臣的“獎狀”。從此,歷朝歷代皆把沅州石雕作為貢品,因此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爭相覓購,或珍藏把玩、或進獻贈送,被譽為“古槎怪石,屈玉重金”。
早在明清就作為貢品敬獻皇帝,其紫色中所夾黃色玉帶極具帝王之氣,同時具有天然油脂和獨特光澤,是古今不可多得的優質玉石原料。
利用紫袍玉帶石自然形成的層次和各種千姿百態的圖紋,採用獨特的手工傳統雕刻工藝,雕刻的人物、山水、盆景、茶具、酒具、文房四寶等高檔工藝品,旅遊紀念品,無一重複,有極高的觀賞、實用和收藏價值,也是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相關常識
紫袍玉帶石以穩沉的紫色為主,綠色相間,同時伴有橘紅,白等色在其中.以其美麗的色帶細而柔閏的質地,列入中國的名石系列,與雞血石、壽山石、青田石等齊名。
利用紫袍玉帶石自然形成的層次和圖紋,採用民間傳統的手工雕刻工藝,雕刻的各種空雕、立雕、浮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置於室中大堂,高雅華貴,有極高的觀賞、實用和收藏價值。紫袍玉帶石源於佛教聖地,有靈氣,藏之能避邪驅惡,永保平安。紫袍玉帶石作品主要為山水人物雕刻,畫屏擺件,茶具,硯台等工藝品,還可實行個性化製作,尤其是此石蘊含三十餘種人體所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用其製作茶具泡茶,茶味醇厚悠長,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為中國的茶文化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石雕工藝
紫袍玉帶石雕屬沅州石的分類,以沅州石雕最為著名,以紫袍玉帶石為原材料的雕塑以下統稱沅州石雕。在南北朝時期,沅州石又稱明山石、黎溪石、夕陽石,民間又稱之五彩石。因石質細膩,紅黃綠相間,自古為湖南制硯名石首選。南宋以前,商販多拿來冒充端石,故端硯中很多名品如“紫袍玉帶”,其實是沅州石。
宋神宗時,一位名叫吳琚的官員想邀寵皇上,討計於一名嬪妃,這位妃子是沅州府人,吩咐吳琚尋找一流工匠,製作一件精美絕倫的沅州石雕插屏進獻皇上,吳琚依從。果然,皇帝趙頊見後龍心大悅,加賞吳琚,把沅州石的產地封了爵位,名為“順應侯”,並把沅州石雕插屏作為獎賞有功大臣的“獎狀”。從此,歷朝歷代皆把沅州石雕作為貢品,因此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爭相覓購,或珍藏把玩、或進獻贈送,被譽為“古槎怪石,屈玉重金”。
沅州石是一種粘板石,品類有黑石、綠石、紫袍玉帶、紫袍金帶、金絲帶、眉子紋和金星等。石質細潤,色彩斑爛,能抗壓、抗折,耐酸性能好,易鋸,易磨製,易拋光,它非常適宜製作文房用品。
沅州石主產於明山中的黎溪、大溪、深溪、竹寨溪、木林岡和五士坡等處。明清兩代,明山石被朝廷列為貢品。南宋學者張世南在他的《遊宦紀聞》中這樣寫道:“其初甚發墨,久而復滑”,但只要“磨以細石,乃仍如新”。
古今學者都認為沅州硯起於南宋。南宋時,沅州硯便被送進朝廷,頗為名貴。在明代的許多硯史著述中,曹昭的《格古要論·古硯論》,文震亨的《長物志》等都對沅州的明山石硯作了記載,明朝時沅州硯的生產以黎溪為中心,但到了清康熙年間,人們在五士坡發現明山石儲量大,品類眾多,石質較軟易磨,而成為沅州硯的主要產區。
近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沅州石雕精品甚少,據估計,全世界保存的數量僅在300至400件左右,且精品大多已流落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