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嫩葉。
性味
味澀、微苦,性涼。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清熱,祛濕,導滯。
主治
痢疾,泄瀉,食積,濕疹,風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採集加工
春季採收嫩葉尖,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清香木,又名昆明烏木、子油樹、紫油木、清香樹、香葉樹、細葉楷木。灌木或小喬木,高2-8米,稀達10-15米;樹皮灰色,小枝具棕色皮孔,幼枝被灰黃色微柔毛。偶數羽狀複葉互生,有小葉4-9對,葉軸具狹翅,上面具槽,被灰色微柔毛,葉柄被微柔毛;小葉革質,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較小,長1.3-3.5厘米,寬0.8-1.5厘米,稀較大(5×1.8厘米),先端微缺,具芒刺狀硬尖頭,基部略不對稱,闊楔形,全緣,略背卷,兩面中脈上被極細微柔毛,側脈在葉面微凹,在葉背明顯突起;小葉柄極短。花序腋生,與葉同出,被黃棕色柔毛和紅色腺毛;花小,紫紅色,無梗,苞片1,卵圓形,內凹,徑約1.5毫米,外面被棕色柔毛,邊緣具細睫毛;雄花:花被片5-8,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5-2毫米,膜質,半透明,先端漸尖或呈流蘇狀,外面2-3片邊緣具細睫毛;雄蕊5,稀7,花絲極短,花葯長圓形,先端細尖;不育雌蕊存在;雌花:花被片7-10,卵狀披針形,長1-1.5毫米,膜質,先端細尖或略呈流蘇狀,外面2-5片邊緣具睫毛;無不育雄蕊,子房圓球形,徑約0.7毫米,無毛,花柱極短,柱頭3裂,外彎。核果球形,長約5毫米,徑約6毫米,成熟時紅色,先端細尖。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80-2700m的石灰山林或灌叢中。分布於西南及廣西、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行氣止痛。治腹痛,下瀉,赤痢,足部裂口等症。”
2、《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主治痢疾,腸炎,腹瀉,瘡瘍,濕疹,風疹,食積。”
附註
清香木的樹皮亦供藥用,名紫油木皮。味澀、微苦,性涼。功能收斂止血,主治外傷出血。外用:適量,研末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