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新流行術語purity test(純潔度考核),是指意識形態領域的purity——團體或個人對自己宣傳所維護的原則是如何踐行的。這種釋義方式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1980年12月,《華盛頓郵報》報導稱:眾議院保守黨針對美國國會工作申請者就提出了“思想純潔度考核”(ideologicalpuritytest)的要求。一年後,加拿大財政部長艾倫•麥克凱倫(AllanMacEachen)在預算之爭中也使用了“思想純潔度考核”來攻擊政治對手。發展
2017年,這個術語已從之前僅僅作為政治圈內使用的俚語,變為了被選舉人與選民之間使用的一個新型頗具創造力的辭彙。隨著選民越來越兩極化,兩大政黨也在努力緩和政黨間的意識形態基礎的不同。
這一轉變首先發生在右派,因為共和黨魁們和茶黨邊緣派在歐巴馬2008年當選後發生過多次衝突。到2010年,茶黨黨綱被共和黨思想所吸收,《華盛頓郵報》報導稱:即便幾名共和黨人在傳統的“藍領區”奔走,也不能“通過思想純潔度考核”。
2016年,《衛報》對共和黨人謎題進行了總結,藉助預先觀察總結道,“acandidatewhocanpasstherightwingideologicalpuritytestisunlikelytowinanationwidegeneralelection.”(通過右翼思想純潔度考核的候選人不太可能贏得全國大選)。
共和黨人似乎不被基層民眾所支持,民主黨也被迫面臨著這樣一個事實,即許多民主黨支持者對民主黨的領導方向感到失望。伯尼·桑德斯藉助對極左派的許諾(來獲取支持),最終在2016年春季和夏季提名中意外勝出。也就是桑德斯最終敗北給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的三天前。《紐約時報》援引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馬克·華納的話說:“Puritytestsarenotarecipeforgettingthingsdone.”(純潔度考核並不是靈丹妙藥)。
熱度
purity test的使用仍在穩步增長。如果我們迅速看一下它的搜尋頻率,就會很容易發現它已引起了廣泛注意。
在美國總統選舉前一天,右派人士安•庫爾特在Twitter上寫道:“如果只允許祖父母輩至少有四人是在美國出生的美國選民投票,則特朗普將在50個州取得大勝利。”《霍芬頓郵報》稱庫爾特的提建議為“納粹式純潔度考核”,還有其他幾個自由訊息媒體也對此持認同態度。隔夜,puritytest從意識形態蔓延到了種族。這個短語最初被巧妙用來暗喻幾乎被遺忘的loyaltytests(冷戰時期針對聯邦雇員採用的一種測試),後來成為了“遺留下來的意識形態領域手榴彈”——庫爾特冷庫而又帶有煽動性的話述涉及了從祖父輩簽訂的條約到納粹滅絕種族的一切事宜。
研究方法
美國人到了一定年齡(二十幾歲和三十歲的美國人),會可能回歸到一種狀態;而藉助測試,你可以了解自己是否被耽誤了,通過做遊戲的方式或網上測驗的方式。有趣的是,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線上測試形式實際是被稱為PurityTest的測試。PurityTest衡量的不是你的思想純度或種族純度,而是你的“道德”純度,會根據你填寫的性經歷、毒品使用經歷與犯罪經歷給出一個百分比得分——得分越低,表示你的“純度”越低。
然而,根據維基百科,上述線上測試並非PurityTest的首例使用。有關PurityTest的最早使用其實與娛樂無關,它是社會學研究領域進行的一次嚴肅嘗試。但是並未進行下去。1935年,巴納德學院(一所女子學校)的兩名學生向他們的同學們分發了一個調查表,他們很遺憾地稱之為PurityTest,不久之後,鄰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男孩們就在幽默雜誌《小丑》(TheJester)公布了這一結果。
同樣同時進行的一次測試,既可能成為嘲弄的對象,也可能成為一個善意的調研手段——它可以告訴我們,在當代社會中這一測試概念是如何運行的相關的重要事宜。一方面,我們都知道測試都是有缺陷的。特別是當結果很可疑或毫無吸引力之時,測試帶有偏頗性和任意性,測試是一種將秩序強加於事物之上的極端手段;這些被測試的目標往往很複雜且混亂,不能被正確衡量。
但是,人類卻離不開測試,一些人類認可的以經驗為基礎的絕佳指標,以一種公正且有意義的方式來區分生活在社會中的事物(有時候是人)。根據所獲得數據進行有效概括,是我們形成對周圍世界理性認知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克服容易對未經驗證信念和直覺懷疑和偏執的有效方式。簡言之,我們如何相信其他人和事。信任,如前所述,總是後期供應不足,而且沒有適當理由就會完全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