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白沙細

納西族白沙細,又名“崩時細哩”、“別時細梨”、“別時謝禮”;流傳於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納西族白沙細
所屬地區:雲南 ·麗江 
遺產編號:Ⅱ-152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
級別:國家

簡介

納西族白沙細樂又名“崩時細哩”、“別時細梨”、“別時謝禮”。流傳於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據唐《蠻書》載,納西族先民“俗好飲酒歌舞”。白沙細樂作為納西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納西先民創製的一部器樂、聲樂及舞蹈相結合的古典音樂套曲。究其歷史淵源,一說“元氏遺音,靡靡切切,酸楚動人,相傳世祖臨別所贈,故名別時謝禮”;二說為創自於納西族民間憑弔戰爭亡靈之樂。說法各異,暫缺確考。據已故納西族著名老藝人和錫典有據可考的傳承譜諜,至少在200年前麗江已盛行此樂,所表現的是生離死別、懷戀繾綣的感情。
相傳白沙細樂有10個調,現存8個調,分別是“篤”、“一封書”、“三思及”、“美麗的白雲”、“公主哭”、“跺蹉”、“南曲”和“北曲”。赤足舞“跺蹉”、雲雀舞“勞馬蹉”、弓矢舞“抗蹉”、白鶴舞“夸蹉”等在送葬時奏跳。“跺蹉”、“勞馬蹉”、“抗蹉”、“夸蹉”均為納西語,是舞蹈土生於民間的標記,從生離死別中還可佐證送魂路線等納西史實。樂器有橫笛、直笛、蘆管、蘇古篤、小曲項琵琶、古箏、二簧、胡琴等,演奏至少要有8人,並以合奏為主,同時也伴歌舞。樂器中的蘇古篤、蘆管與元朝宴樂之器“火不思”、“波伯”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承價值

白沙細樂結合了元明遺音與納西民間音樂,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逐步形成的套曲,其構思獨到,器樂兼歌並舞,意境深寬,曲調抒情,鏇律委婉流暢。新中國成立後,白沙細樂受到各級文化學術部門及中外音樂專家學者的關注及高度重視,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批國內知名學者到麗江調查研究,對保護、傳承和弘揚白沙細樂作過許多有益的探索,並給予了較高評價。
目前,在麗江範圍內能演奏白沙細樂的傳人已越來越少,麗江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為弘揚白沙細樂作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中竭力保護和搶救這一文化奇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