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紅色文化有別於其他文化的根本點在於紅色。故此,要探究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就必須由紅色談起。中國人的紅色情結與生俱來,它流動在民族的血脈里,遺傳在民族基因中。
華夏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炎帝又稱赤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古時候,中原人稱南方為炎方,稱炎帝的國土為炎,稱炎帝的子民為炎人,炎帝的下屬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黃帝的“黃”字,是太陽初出之色。“黃”與“皇”字可以通假,在古書上,黃帝也經常稱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下面是一個王字,因此,黃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陽神、火神和鸞鳳的民族。
炎黃二帝的傳說,表明中華民族在立族之初就有著強烈的“紅色崇拜”。而將這種“紅色崇拜”轉化到我們祖先的生活之中,應該是從“過年”開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臘月三十夜,就要闖進我們祖先居住的村落,傷害人畜。為了免遭“年”的攻擊,祖先們只好在這一夜逃離村莊,躲進山林。有一年的臘月三十日下午,正當祖先們扶老攜幼大撤離的時候,從村口走進了一個仙風道骨的白鬍子老人,叫大家休要驚慌,他有辦法制服“年”。祖先們哪敢相信,還是迅速撤進了山林,不聽勸說的老人獨自留在村子裡。老人住進一間屋子,在大門上貼上紅紙,在屋子裡點起紅燈籠,靜候“年”的到來。是夜,“年”按慣例準時入侵。可是,當它看到老人門上貼的紅紙和屋裡點亮的紅燈籠時,大為驚恐,未敢搜尋人畜便狼狽逃竄了。正月初一早晨,“避年”的祖先們返回村莊,迎接他們的是安然無恙的老人。祖先們急問其方,老人據實以告。從此,祖先們再也不用逃進山林“避年”,而是效仿老人的方法,貼紅紙,點紅燈,安然度過“年”來之夜,叫做“過年”。從此,“紅色”就被賦予了“避邪”與“吉祥”的含義。中華民族因此與“紅色”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歲月無法流逝的“紅色情結”。
紅色代表權威。中國歷代帝王雖然對顏色有著不同的嗜好,但對紅色則有著共同的愛好,紅色是主色調。72萬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築近千幢,房屋近萬間,用得最多的是紅、黃兩種色彩。遠眺故宮,最奪目的是紅色宮牆、紅色宮門,近看紫禁城,最醒目的是紅色的大立柱、紅色的門窗。紅色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能襯托皇帝的權勢和威嚴。明朝規定,給皇帝的奏章必須為紅色,稱為“紅本”;清朝也有類似的制度,皇帝御批的本章統由內閣朱書批發,也稱為“紅本”。紅色成為皇帝批發文書的專一顏色,稱為“朱”批,具有無上的權威。紅色的權威一直延續到今天,如“紅頭檔案”等。
紅色代表勇氣。軍人每每看到獵獵紅旗,無不熱血沸騰,英勇殺敵。紅色不僅是現代中國國旗的顏色,也是中國古代旗幟的顏色。中國的軍事家和將領們深悟紅色對戰爭的作用,所以他們用紅旗凝聚軍心,鼓舞鬥志,激發勇氣,召喚勇往直前,不畏犧牲的精神。電影插曲唱到:“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紅色代表吉祥與喜慶。紅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歡的顏色。在中國人眼裡,紅色是喜慶之色、高興之色,是吉祥之色,是發達之色,是陽剛之色,是堅強之色。所以,只要是喜慶之事,都離不開紅色;沒有了紅色,便沒有了喜慶的氣氛。紅色代表成功與光榮。在漢語裡,“紅”經常是成功的象徵,事業開頭順利叫“開門紅”。受到上級賞識的人叫“紅人”,有名的歌星叫“紅歌星”,運氣非常好叫“走紅運”。紅色也代表光榮。“金榜題名”是紅榜,表彰先進人物要戴大紅花。
紅色代表美麗。因為喜歡紅色,便賦予了“紅”以美的含義。“紅顏”一詞就是指美麗的女人,男人把女性摯友稱之為“紅顏知己”。
紅色代表革命。馬克思早年曾在被問及“最喜愛的顏色”時,明確回答為“紅色”。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其標誌的顏色是紅色。《國際歌》中也唱到:“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趁熱打鐵才能成功!”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打天下的光輝歷程,與紅息息相關,時時刻刻未能分離過。譬如,組建的第一支軍隊命名為紅軍,開闢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瑞金稱之為紅都……還有南湖的紅船,井岡的紅旗,長征的鐵流,抗日的烽火……中國革命勝利後,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總以寫紅、唱紅、演紅而感到無上榮光。諸如:《紅旗飄飄》、《紅旗譜》、《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紅軍想念毛澤東》、《紅岩》、《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紅梅贊》、《紅星照我去戰鬥》等等,等等。
在西方人眼中,紅色即是中國的“國色”。中國人就是有著強烈紅色情結的民族。曾記得,2005年11月28日,胡錦濤總書記訪問英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特意穿了一身紅色衣服出來迎接,連她戴的帽子都是紅色的,表示對中國國家元首和中國文化的敬意。
以上雜七雜八地搜羅了一些古今中外與紅色有關聯的東西,其目的就是要更合理、更科學地回答什麼是紅色文化。
列寧曾說過,無產階級文化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什麼人憑空杜撰出來的,而“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第一段中唱到:“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新中國的誕生,可以說是用血換來的。據此,我認為紅色文化不是紅色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將中國歷史文化中紅色寓意與社會歷史實踐的思想有機的整合;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地選擇、融化、重組、整合中外優秀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態。它蟄伏於近代,形成於“五四”以後,成熟和發展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紅色文化的主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先進文化是紅色文化的傳承、豐富與發展。
歸納各種資料對紅色文化定義的界定,有如下六個方面。
①紅色文化是廣大人民民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實現中華民族的解放與自由的歷史進程中和新中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時期,整合、重組、吸收、最佳化古今中外的先進文化成果基礎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而生成的革命文化。
②紅色文化應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進程中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所達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狹義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的解放與自由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中國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凝結而成的觀念意識形式。
③紅色文化作為一種重要資源,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其中,物質資源表現為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非物質資源表現為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
④紅色資源是以紅色革命道路、紅色革命文化和紅色革命精神為主線的集物態、事件、人物和精神為一體的內容體系。
⑤將“紅色文化”概括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時期對革命有著一定影響的革命志士和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們生活或戰鬥過的革命舊址和遺址;“事”是有著重大影響的革命活動或歷史事件;“魂”則體現為革命精神即紅色精神。
⑥綜合各種理解,傾向於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認識紅色文化的內涵。從文化的邊界範圍來看,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世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整個歷史進程中形成發展的人類進步文明的總和。狹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和建設進程中形成發展的,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指向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兼收並蓄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總和。從文化的形態和形式來看,中國紅色文化又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中國紅色文化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各種文明形態。狹義的則是特指以文化形態表現出來的,體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方向和目標的文明形態。紅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徵是“紅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進性相統一、科學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本土化與創新性相統一以及兼收並蓄和與時俱進相統一等特徵。
中國紅色文化有一個形成、發展、積澱、豐富、創新的文化演進過程,已經經歷或必將經歷包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各個歷史時期,直到共產主義最終實現的整個歷史進程。
興起原因
從精神需求效應看,“紅色文化熱”的興起是發自人們內心的渴望和心靈的呼喚。改革開放30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在擁有豐裕物質生活的同時,一些人的心靈深處卻出現了“荒漠”。很長一段時期以來,許多人看膩了“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的言情劇,厭煩了“虛無縹緲”的武俠劇和“兄弟反目、父子相殘”充滿血腥味的宮廷戲,轉而開始羨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獻身精神的人,渴望從那些物質貧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發現生命的意義和快樂的真諦,而“紅色文化熱”的興起則滿足了人們心靈的需求。這一時期,紅色小說的再版,紅色電影的播放,紅色之旅的推出,紅色歌謠的傳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喚醒了儲藏在人們心底美好的記憶。獲得精神的滿足和超越是發自人們內心的呼喚,“紅色文化熱”的興起則迎合了大眾對紅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靈魂託付。
從社會實踐效應看,紅色文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理想和信仰拼搏奮鬥。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革命者感天動地的豐功偉績,革命舊址、遺物展現的震撼心魄的場景,永遠都是感動和教育後來人的最佳題材。小說《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電影《紅色娘子軍》、《英雄兒女》等紅色作品塑造和展現了在一個特殊的國度和社會時期里,民族和個人如何為生存和理想苦苦尋找解放道路的鬥爭精神,揭示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對幸福的嚮往和為理想而獻身的氣概,其鮮明的愛國主義、團隊精神、捨生忘死的英雄主義在人們的腦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雖然這些作品的創作受限於當時技術條件、經濟水平和創作環境,也存在一些遺憾,但正是這一特定時代勇於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以及那些原汁原味的東西,更增添了一份無法複製的本色魅力,使不同時期、不同年齡的人在品味這些作品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收穫和感悟,這就是紅色經典超越時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勵後來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動力與源泉。
價值功能
發掘和利用紅色文化獨特的價值功能,不僅有利於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性,還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紅色文化產業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歷史印證價值功能。紅色文化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近代中國,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磨難。為拯救國家和人民,無數革命者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鬥爭並為之流血犧牲,但都無法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是中國共產黨勇敢地擔負起歷史的重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中國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並付出了重大犧牲。僅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記載,為革命犧牲的江西籍烈士就達25萬之多。一部紅色文化史忠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利益而奮鬥的歷史,這是其一。其二,紅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諦。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鄧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後的狀態就不能改變。”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呈現出勃勃生機。三是弘揚紅色文化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賦予的。傳承紅色文化,解讀革命歷史,有利於幫助人們了解共產黨執政地位的來之不易,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文明傳承價值功能。了解過去,目的是啟迪和指導未來。紅色文化的文明傳承價值功能表現在:一是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環節。中國共產黨就是先進文化——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在中國革命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形成了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先進文化——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傳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積澱而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五四”以來形成的紅色文化,它們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正由於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在毛澤東思想之後,又誕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無疑,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傳承性。二是紅色文化提煉和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並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得以傳承。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這些精神是紅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勵人們開拓進取、矢志不渝的強大精神支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弘揚這些紅色精神。和平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就是紅色文化得以傳承的體現。深入發掘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現實需要。
政治教育價值功能。紅色文化倡導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傳播其理念、彰顯其精神有利於紅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紅色文化是開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載體。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每一處革命遺蹟、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堂傳統課都是鮮活的教材,都折射著革命先輩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的光芒。用鮮活的歷史告訴青少年,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建立在他們對祖國深厚的愛之上。一個人對祖國愛得越深,歷史的責任感就越強烈,人生目標就越明確,人生信念就越堅定。古往今來,彪炳史冊的無一不是忠誠的愛國者。紅色資源正是彰顯革命歷史的新平台、新課堂,其感召力是學校和書本不可比擬的。二是紅色文化形式的多樣化,使人們在寓教於樂中受到潤物細無聲的薰陶。近年來興起的紅色旅遊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們對那段紅色年代充滿嚮往之外,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人們熱愛一切美好的東西,敬仰那些為理想信念不惜犧牲生命的人。人們在紅色旅遊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國山河是美的,紅色熱土承載的紅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區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和古樸淳厚的民俗民風,使旅遊者在愉悅中感受山河之美,體驗華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連天鬥爭歲月的艱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從而主動地、真誠地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過紅色旅遊這一時尚方式將歷史知識、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傳輸給大眾,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濟開發價值功能。文化產業在現代經濟結構中已成為新的國民經濟成長點,而紅色文化則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革命老區保留下來的遺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發展紅色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革命老區多處於山區,風景優美、生態宜人,把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和古蹟文化結合起來,寓思想教育於文化娛樂和觀光遊覽中,既有利於傳播先進文化,又有利於把紅色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從而推動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把江西建設成為紅色旅遊強省和旅遊產業大省,通過舉辦一年一屆的紅博會,全面展示江西的旅遊精粹,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紅色旅遊已成為推動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紅色文化的發展創新對於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宣傳活動
唱紅歌、讀紅書、看紅色電影、寫紅色勵志格言、辦紅色專題講座……通過“紅色文化”促進犯人積極改造,最終走出紅色改造新路。江西省豫章監獄今年起在高牆內啟動了紅色主題系列教育活動。
“用‘紅色’主弦律占領監管改造陣地,用‘紅色’革命思想武裝犯人頭腦,將‘紅色’革命精神內化成犯人積極改造的動力,在高牆內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江西省豫章監獄副政委郭錦輝告訴記者,監獄開展的紅色主題系列教育活動包括“紅色”影視展播、“紅色”專題講座、“紅色”典型教育活動、“紅色”主題討論、監區“紅色”文化節活動、“紅色”知識統考、“紅色”教育評審和“紅色”活動總結表彰,最終目的是促進教育改造質量的全面提高。
而作為改造教育犯人的一種載體,江西監獄引入“紅色文化”的做法僅僅是中國各地監獄探索的縮影。3月27日,國家法務部召集陝西、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六省市監獄勞教系統幹部在重慶召開“紅色文化進監所”工作現場會,旨在總結相關經驗,探討改造新路。
作為會議主辦地的重慶市,“紅色文化進監所”活動自2008年啟動以來,共精選100首紅色歌曲,購買各類紅色經典圖書8萬餘冊,播放紅色影片300多部,舉辦紅色故事會1200餘場。而取得的效果則是,重慶頑固服刑勞教人員的轉化率從2008年的79.1%上升至2010年的81.56%,危險服刑勞教人員的撤銷率從2008年的79.08%上升到2010年的83.69%。
為此,國家法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紅色文化”對服刑勞教人員和監獄民警是一種有益的思想教育,各地司法行政機關要進一步認識“紅色文化進監所”活動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地開展這項活動,務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