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形態檢查

紅細胞形態檢查

紅細胞形態檢查是通過血塗片染色後對血片中的紅細胞的形態進行觀察,對臨床診斷有重要價值,常見的紅細胞異常主要表現在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性及包涵體等幾個方面。

參考範圍

瑞氏染色血塗片顯示成熟紅細胞形態呈雙凹盤形,少數呈橢圓形。細胞大小相似,直徑6~9μm ,平均為7.5μm。;淡粉紅色,中央1/3為生理性淡染區;胞質內無異常結構。

臨床意義

各種病因作用於紅細胞生理過程的不同階段,可引起紅細胞相應的病理變化,致使紅細胞產生特殊的形態學改變,包括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和內涵物的異常。
1.大小不一
(1)小紅細胞:直徑<6μm,病理情況見於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先天性貧血等。
(2)大紅細胞:直徑>10μm,常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嚴重的溶血性貧血。
(3)巨紅細胞:直徑>15μm,見於葉酸或維生素B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
(4)紅細胞大小不均:常見於中度以上的增生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失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
2.形態異常
(1)球形細胞:直徑2μm,>20%有診斷價值,主要見於遺傳性和獲得性球形細胞增多症,也見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2)橢圓形細胞:橢圓形或長圓形,>25%有診斷價值,常見於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症、大細胞性貧血,偶見於缺鐵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巨幼細胞貧血、鐮形細胞性貧血。
(3)靶形細胞:紅細胞中央部染色較深,其外周蒼白,而細胞外緣又深染,形如射擊之靶,>20%有診斷價值,見於各種低色素性貧血,尤見於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也同見於阻塞性黃疸、脾切除術後。
(4)口形細胞:紅細胞中央蒼白如魚口狀,>10%有診斷價值,常見於口形紅細胞增多症、小兒消化系統疾患引起的貧血,也見於乙醇中毒、某些溶血性貧血及肝病患者等。
(5)鐮形細胞:紅細胞呈鐮刀狀、月牙形。見於含異常血紅蛋白S的紅細胞。
(6)棘形細胞:細胞外周為不規則棘刺狀,棘刺長度和形狀不一,多見於遺傳性或獲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脾切除術後、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
(7)新月形細胞:見於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某些溶血性貧血。
(8)淚滴形細胞:形如淚滴,系骨髓纖維化的特點之一,亦見於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
(9)緡錢狀形成:紅細胞相互串聯,似緡錢狀,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纖維蛋白原血症。
(10)裂紅細胞:有各種形態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轉形等,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睥功能亢進、骨髓纖維化、嚴重燒傷、體外循環後、腎功能不全等。
(11)紅細胞形態不整:出現不規則的奇異形狀,如豆狀、梨形、蝌蚪狀、麥粒狀和棍棒形等,易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和機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紅細胞破壞,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扳減少性紫癜等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12)有核紅細胞:見於急性失血性貧血、臣幼細胞性貧血、嚴重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等增生性貧血、造血系統惡性疾患或骨髓轉移腫瘤、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脾切除術後。
3.染色異常
(1)正常色素性紅細胞:除見於正常人外,可見於急性失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病性貧血等。
(2)低色素性紅細胞:紅細胞中心蒼白區擴大,常見於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某些血紅蛋白病。
(3)高色素性紅細胞:紅細胞中心淡染區小時,整個紅細胞著色較深,最常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等。
(4)嗜多色性紅細胞:紅細胞未成熟,尚存嗜鹼性物質,如末梢血中大量出現,說明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於各種增生性貧血,尤其是溶血性貧血。
(5)嗜鹼性紅細胞:常見於急性溶血性貧血。
(6)細胞著色不一:多見於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4.結構異常
(1)嗜鹼性點彩紅細胞:見於鉛、汞、銀、鉍等金屬中毒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時,常作為鉛中毒診斷的篩選指標,還可見於骨髓增生旺盛或有紊亂現象的貧血,如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腫瘤、骨髓纖維化等。
(2)豪焦小體:見於脾切除術後、無脾症、脾萎縮、脾功能低下、紅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和巨幼細胞性貧血。
(3)卡波環:常與豪焦小體同時存在,可見於白血病、巨幼細胞性貧血、增生性貧血、鉛中毒或脾切除術後。
(4)寄生蟲:當感染瘧原蟲、微絲蚴、杜利什曼原蟲時,可見紅細胞胞質內出現相應的病原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