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約爾格·伊門道夫(JörgImmendorff)
七十年代末開始,與巴塞利玆、呂佩爾玆、里希特、基輔、波爾克,彭克等人,共同創造了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潮流。伊門道夫繼承了德國表現主義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內容上更加關注德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氛圍。政治是伊門道夫繪畫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是其代表作,對德國社會現狀作了概括性地描述和批判。
生平
約爾格·伊門道夫(JörgImmendorff)是德國新表現主義繪畫大師,1945年生於德國布勒卡德,70年代他曾屬於一個崇尚毛澤東思想的黨派,這在當時歐洲青年反思社會時是有代表性的傾向。他曾被冠以“政治卡通大師”、“社會現實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名頭,當時的東德還曾稱他是“修正主義”,從這些名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極強的政治性的藝術家。這些冠名隨著世界政治的變化都漸漸失去意義,而他的藝術本身依然是世界藝術中有持續影響力的語言之一。
關於伊門道夫的研究總是從他在1966年的繪畫開始。60年代他是博伊斯的學生,新潮運動紅紅火火的時候,1965年博伊斯表演了《如何向死兔子解釋繪畫》,這對伊門道夫有強烈的催化作用,他深感畫面和語言的局限性,試圖找到一種有效的藝術方法,用以抵制資本主義的美學,表現得比博伊斯還激進。“別再畫畫了”的話被塗抹在床板上,床腿上扣著博伊斯簽過字的帽子,使用政治話題,利用偶發事件和示威活動來引人注意,還在繪畫上標上口號來加強效果,其實就差不多是畫了很多宣傳畫。現在他說那時候他有點“左傾機會主義”。1971年他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從社會主義政治研究回歸到藝術創作,他相信藝術可以是社會變遷的載體,“藝術家的拳頭也是拳頭”,要表達一種社會責任只有更好地運用自己的才能,不能只搞運動,對於他,還是刷子更利於表達。70年代,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怎樣做一個政治風景中的畫家似乎成了他在20世紀後期的一個問題。他一直關心著藝術家應該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的問題,是社會的邊緣,還是文化的延續者?他說藝術家應該是文化的舌頭。
履歷
70年代,伊門道夫生活在西柏林,而他的好友,也是後來的新表現主義重要人物彭克在東柏林,他們不能見面,只能寫信。在這期間,他開始創作《咖啡館德國》系列,不同於彭克在視覺上探索一種理想語言,伊門道夫是在故事化的形式下描繪現實和政治意識的狀況,在描繪當時受分裂之苦的德國狀況的這個系列作品中,他設定了種種隱喻的形象。1978年,他在第三幅《咖啡館德國》里畫了一個擁擠傾斜的空間,他把自己畫在正中間,睡著了。他身後鑲滿鏡子的柱子映出當時東西德之間最明顯的分界點――布蘭登堡大門。Hu是《咖啡館德國》系列中的一幅,其中的人物和符號都是從德國社會和歷史中取材的,是德國藝術家涉及第三帝國題材這個禁區的最初作品之一,在左下角有希特勒在解說歐洲的崩潰,旁邊是興登堡,列寧被畫得很突出,桌子後面是伊門道夫的朋友們,其中有彭克、巴塞里茨,以及他本人。
作品
有人以這個系列為題做過博士論文,主要探討的是藝術家在社會環境下的藝術態度,而當時最重要的環境就是分裂。伊門道夫說,“不僅有東西德的分裂,還有因為美蘇冷戰而導致的世界的分裂”。自然景象很少出現在他的畫面,因為現代的現實生活中的確少有自然景觀。政治和當代歷史是他繪畫的主要素材。
流派
伊門道夫屬於德國新表現主義流派藝術家。德國新表現主義是80年代歐洲藝術中最有影響力的流派,這個流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作為對美國波普藝術和極少主義的一種反動。直到今天,伊門道夫雖然不再願意就歐洲和美國藝術的區別泛泛而論,但他依然願意說,安迪?沃霍利用大規模生產的模式,大批量生產,那是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的藝術家。而他依循的傳統更多是出於哲學和倫理的思考,以及達達派社會批判的態度。歐洲在經歷了美國的極少主義、後極少主義、義大利的貧困藝術、德國的新潮藝術後,80年代,是一個由貧困的藝術到渴望繪畫的時代,德國的新表現主義繪畫正當其時中斷了抽象藝術在德國的直線發展。他們要重返畫面,重返形象,在畫面上追求一種粗獷的、原始稚拙的風格,而且他們所畫的內容總與那個年代社會現實息息相關。
評價
1976年,伊門道夫在威尼斯說過:“我贊成這樣一種藝術形式,它能夠成為改變人類社會的眾多途徑中的一種。”他很確信藝術在改變社會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他的藝術不單是政治問題,“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我的畫面里還有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每天人們是如何和別人鬧崩的;一個人和他的女朋友的關係是怎樣的,等等,這些問題無非是一個問題,從民族分裂中可以看到是什麼東西使世界分裂,這些才是我的藝術的深刻理由”。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畫不能賣,也不能展覽,他當了11年的美術教員,養活自己。柏林圍牆倒下了,伊門道夫現在變成了歐洲最富有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畫室占了一大片街區。而他作品要運出德國到中國展覽還要向政府提供巨額擔保,保證返回德國。
外國當代畫家
畫家是專門從事繪畫創作與研究的繪畫藝術工作者。包括油畫、國畫、水粉畫、油彩畫、壁畫以及民間繪畫等畫種創作者。本任務盤點外國的當代著名畫家,走進他們的藝術人生。 | |||
格哈德·里希特 趙無極 宮島永太良 索菲·特德斯基 伊莎貝莉·杜莉·杜莎克 森·山方 馬歇爾·雷斯 邁克林·查普林 約爾格·伊門道夫 安塞姆·基弗 格倫·布朗 | 詹尼·薩維勒 塞西莉布朗 椿宗親 澀澤卿 阿歷克斯·卡茨 皮諾·德埃尼 亨克·哈勒曼特 日野之彥 桑德羅·基亞 魯道夫·布里姆 漢斯·迪亞克 | 愛德華·舒萊爾 約翰·柯林 彼得·多伊格 格里采 韓金遠 安東尼·塔比埃斯 約翰·雅德理 貝爾納·布菲 唐·法雷爾 尼奧·勞赫 李·伯特蘭 | 卡羅琳·凱恩 艾瑞克·費舍爾 迪特曼·布瑞克西 凱薩琳·貝絲 菲利浦·珀爾斯坦 鮑里斯·瓦西利耶維奇·弗拉索夫 波羅金·弗拉基米爾·維克托洛維奇 日瓦倫科夫·葉甫根尼·米哈伊洛維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