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提到美國畫家阿歷克斯·卡茨,人們馬上會與具有廣告般的簡潔造型和平塗色彩聯繫在一起,其作品傳遞出的那種平和而悠遠的詩意,總讓人駐足觀望,流連忘返。

卡茨開始從藝是在上世紀50年代,那個時期正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試驗的時期,各種藝術運動前赴後繼地湧現在廣大觀眾面前,藝術作為藝術家表達自我的手段,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抽象和反傳統成為時代的主流。阿歷克斯·卡茨面對紛繁的藝術世界,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拋棄了學院裡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而開始對著物象畫寫生,他發現這種方式作畫是最快捷的,這也是他學習繪畫的開始。在上世紀60年代初,他在自己形成了較好的技法基礎上,學著像德庫寧、畢卡索和塞尚那樣作畫,漸漸他覺得這與他的性情不合,便開始靠近巴尼·紐曼。在人物組畫《保羅泰勒舞蹈團》(Paul Taylor Dance Company1963-64)中,人物是預先設定的,那完全是一種不同的繪畫方法,人物的形象放在平面背景之上,他認為自己需要探索別人沒有探索的領域,他要嘗試那種可行性來表現當代社會。
主要成就

從藝50多年來,卡茨在世界各地舉辦了無數次個展並參加一系列的聯展。就近而言,2007年他在紐約國立博物館舉行了較大的個人展,同年,卡茨在芝加哥理察·格雷美術館(Richard Gray Gallery)、紐約的羅伯特·米勒美術館(Robert Miller Gallery)和佩斯·威爾頓斯坦(Pace Wildenstein)展出作品。2008年12月在義大利的莫妮卡·德·卡德納斯(Monica De Cardenas)美術館舉辦個人展,2009年1月在法國巴黎舉辦“阿歷克斯·卡茨:時尚與研究”(Alex Katz: Fashion and Studies)個人展,9月在紐約彼得·勃魯姆(Peter Blum)美術館舉辦素描展。隨著這些展覽的影響,近些年來,卡茨的聲望越來越高,成為當前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畫家之一。他的作品價格已經達到七位數,作品已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倫敦泰特美術館,巴黎的國立藝術博物館和柏林國家美術館等機構收藏。他以他那獨特而不變的畫風在世界畫壇上獨領風騷。
作品風格
他不願意跟隨當時主流風格的形式,如威廉·德·庫寧的繪畫那樣的激情與強悍,他所考慮的是以垂直和水平的幾何體系展開的新的平塗性的具象繪畫,這回應著現代主義繪畫的早期先鋒運動——構成主義的觀點。他的形式因素——以一種讓人想起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中的平面構成元素,這相應地穩定了他的一系列的主要色彩幾何平面。他的早期畫作《西爾維婭》(Sylvia 1962-63)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創造性地把背景畫成一個黑灰色的“L”型,以馬蒂斯的那種手法,色彩平塗並置,將畫面光的效果和色域對比很好地協調起來。


對當代生活環境的興趣,是卡茨的繪畫出發點。卡茨在與曾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的羅伯特·斯多爾(Robert Storr)交流時,談到他對複雜的事物和幻想繪畫(fancy painting)感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卡茨的人物繪畫有幻想現實主義的概念,也附帶裝飾主義的痕跡。在對他熟悉的社會人物的描繪中,他用優美的、時尚的人物造型構圖,關注細節表現,手法簡潔,色彩對比鮮明,大面積的平塗色域和熟練的技法完美結合,沒有敘事性和情節性。他欣賞畢卡索《鏡前少女》和馬蒂斯的那種簡潔明快的大色塊作品,那些作品的風格,就成了他畫面的主要表現。同時他吸收波普藝術的反抽象和擺脫景深、去掉背景的做法。他認為自己是簡約型和解析性的畫家,要憑藉潛意識和直覺畫畫,通過畫作讓人們來認識世界。他的人物編排常常是非傳統的,並且在一幅畫中同一個形象描繪多次。他的畫作一直以易於理解、新穎的形象面世。那些令人難忘的作品如《藍色雨傘》(Blue Umbrella 1972),《紅外套》(Red Coat 1982)、《白色遮陽帽》(White Visor 2003)和《紅色手套》(Red Glove 2003)等已經成為人們意識中美國當代女性的典型縮影。
除了人物畫的創作外,風景畫也是卡茨的另外一個繪畫題材,從《冬景》(Winter Scene 1951—52)到《下午六點半》(6:30pm 2004)等戶外風景,也包括一些海景畫和城市風景畫。卡茨在上世紀50年代畫的風景畫是小尺幅的,具有顏料塗抹特徵,筆觸也富有表現性,此時他認為自己更多地是在靠本能作畫;後期的風景畫如《五月》(May 1996)、《秋天》(Autumn 1999)色彩鮮明,整個畫面完全鋪陳開來,看似凌亂的短促筆觸,自由散漫地覆蓋整個畫布,而樹枝以堅挺的線條將樹葉的恣肆點串聯起來。到《歌》(Song 2003)的色彩更加紛亂,縱橫交錯的色跡沒有邊緣,而是令人覺得在向畫外延伸,似乎加進了音樂靈感而激發出不可遏制的熱情,像一種半抽象的繪畫。

繪畫的題材並不是卡茨的關注點,那只是被描繪的客體。對於歷代大師的傑作,他很關心吸取他們繪畫的方式,比如他第一次看到馬薩喬的作品就極為震驚,對他那奇妙的灰色、藍色和紅色及肌膚的顏色留下很深的印象,30年後有人告訴他畫中十字架是顛倒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對色彩的痴迷,忘記了畫的內容。日本的浮世繪畫家喜多川哥麿(Kitagawa Utamaro )是他靈感的一個重要來源,還有其他藝術門類:音樂、電影、詩歌和舞蹈都是卡茨的關注對象。此外,對於卡茨來說,當一個藝術家自己竭盡全力的時候,他就不能為自己的畫作做出解釋,而要取決於他人告訴自己。而他自己可以從別人,包括他的朋友、畫商和專業的評論家的批評中學到很多東西。他認為繪畫在某種意義上是大家努力的結果,而專業的批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啟示。
人物評價
卡茨創作畫的時候相當“自由”,他儘量讓繪畫行為本身快於繪畫時的想法。對於自由的理解,他說:上世紀50年代時的自由是要從畢卡索和馬蒂斯的影響中解脫出來,以一種開放的方式去畫,就像波洛克那樣;而現在,它就變成了在無意識中去描繪,當畫一棵大樹的時候,顏料要快於想法之前進入畫布,那才是自由。在卡茨的人物肖像畫中有許多詩人的形象,這是因為他對詩歌很感興趣,而且他常常與一些詩人就藝術形式的某些觀點達成默契。
外國當代畫家
畫家是專門從事繪畫創作與研究的繪畫藝術工作者。包括油畫、國畫、水粉畫、油彩畫、壁畫以及民間繪畫等畫種創作者。本任務盤點外國的當代著名畫家,走進他們的藝術人生。 | |||
格哈德·里希特 趙無極 宮島永太良 索菲·特德斯基 伊莎貝莉·杜莉·杜莎克 森·山方 馬歇爾·雷斯 邁克林·查普林 約爾格·伊門道夫 安塞姆·基弗 格倫·布朗 | 詹尼·薩維勒 塞西莉布朗 椿宗親 澀澤卿 阿歷克斯·卡茨 皮諾·德埃尼 亨克·哈勒曼特 日野之彥 桑德羅·基亞 魯道夫·布里姆 漢斯·迪亞克 | 愛德華·舒萊爾 約翰·柯林 彼得·多伊格 格里采 韓金遠 安東尼·塔比埃斯 約翰·雅德理 貝爾納·布菲 唐·法雷爾 尼奧·勞赫 李·伯特蘭 | 卡羅琳·凱恩 艾瑞克·費舍爾 迪特曼·布瑞克西 凱薩琳·貝絲 菲利浦·珀爾斯坦 鮑里斯·瓦西利耶維奇·弗拉索夫 波羅金·弗拉基米爾·維克托洛維奇 日瓦倫科夫·葉甫根尼·米哈伊洛維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