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格倫·布朗,1966年出生於英國的諾森伯蘭郡,1985年起學習於諾維奇藝術學校(Norwich School of Art),1988年進入巴思高等教育學院(Bath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1990—1992年在倫敦的哥德斯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學習。2000年他榮獲著名“泰納獎”(Turner Prize)提名,開始享有國際聲譽。現在生活和工作於倫敦。
繪畫風格
在格倫·布朗的繪畫中,美與醜、現實與幻想,相互交融,難解難分,創造出一種魔幻般的魅力。布朗的繪畫主題借鑑了古代大師如倫勃朗、弗拉格納爾和埃爾·格列柯,以及近代畫家如奧爾巴赫和達利等作品的挪用和變體。他不僅僅是在引用,而是通過變形、轉化和組合,把引用的素材變成夢幻——甚至是夢魘的產物。
他的畫可以喚起洛可可、樣式主義、表現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的印象。他把顏料堆積得很厚,煞費苦心地在暗影處厚塗顏料,來創造出如筆痕粗糙的畫面;通過運用一些橙綠色和粉紅色的塊狀硬結物和某種腐爛的氣息給觀眾一種新的視覺效果和情感體驗。
1992年,他在哥德斯密斯學院畢業展中,畫了一幅《達利—基督》(Dali-Christ),其實是高達9英尺的達利作品《煮熟的豆子和軟體結構》(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在強烈的光線下,《達利—基督》看起來顯得俗氣又有挑釁性,為了增強戲劇性情節,布朗把人物不連貫的四肢拉長,並使色彩更加甜美——不僅為達利筆下的怪物增加了強烈的活力,還把場景變得更加壯觀。顯然這不是簡單地挪用,而是變得更加複雜了。
對此,布朗回憶到他當時受美國挪用藝術家(Appropriation Art)謝麗·利文(Sherrie Levine)的影響,是用一張色彩很糟糕的複製品畫的,布朗說:“我需要和現實世界進行交流,否則我會變得太以自我為中心。我把圖畫當成城市風景的一部分,像在空氣中,已經被其他人所接受的東西,如果不涉及到既存之物,那么繪畫將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藝術挪用
格倫·布朗將熟悉的視覺史轉換成意想不到的陌生圖畫,他挪用藝術史和流行文化,但不是從原作中獲取靈感,而是從複製品中——明信片、書籍以及網際網路上的數位化圖像,痴迷於探索當一幅圖像被複製時,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裁切不正,尺幅改變,質感的丟失以及色彩的歪曲等等。
布朗採取這些各種各樣的意外變化作為藝術創作策略,通過極大地誇張來表示畫的是什麼,傳達給觀眾的又是什麼。2009年,英國評論家薩拉·肯特(Sarah Kent)到布朗倫敦工作室訪問他時,布朗對肯特說:“從沒有任何基礎開始是荒謬的。繪畫是一種語言,如果不挪用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夢境中的影像,也有其對現實的參考。”
此外,他還挪用藝術史上一些作品的名字,例如2006的《偉大的快感》(The Great Masturbator),這個題目來自達利的同名作品,但這幅作品造型也是建立在穆里羅的《飾有羽毛頭飾的笑臉男孩》基礎之上的,但這位西班牙巴洛克畫家穆里羅的主題,被布朗滑稽地模仿:笑著的年輕人擁有微綠色的帶斑點皮膚,藍色的眼珠和黑色的瞳孔,整體給人一種令人厭惡和可笑的表情。布朗用如此精湛的技藝去描繪他的題材,以至於畫中的美感與表現出來的病態,相互碰撞。
他那典型的濃烈的厚塗顏料畫法風格,實際上是精細的錯覺畫像,清晰可識他那漩渦般的筆觸深藏著大師般的技法創造出的畫面,讓人回想起達利熟練掌握古代大師技法的情況。對色彩戲劇性的處理和畫作傳達出極端的虛偽和世俗的墮落,如他畫的那個似肖像的大腳——《奧斯蒙德家庭》(The Osmond Family),乍一看猶如廣告攝影般精細,仔細觀之,這個腳的皮膚卻如同腐爛的老樹皮,堅實的造型和多種顏料的堆積塗抹,給人既真實又怪誕的印象。布朗所揭示的內在矛盾,往往是通過錯覺,表現現實的幻滅。
藝術追求
使布朗受益最多的是他本國的畫家弗蘭克·奧爾巴赫。奧爾巴赫那狂亂的筆觸證明了繪畫潛在的表現性給他很大的啟發,尤其是他那通過厚重的、富於表現性的圖層來傳達人物的性格方面。布朗說他不僅喜歡奧爾巴赫技法,同時他還對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凱爾希納、諾爾德他們惹人注目的強烈色彩情有獨鍾。
布朗經常在同一件作品的題材上進行反覆的構思,修正畫面的質感、色彩、焦點、尺幅等等。他認為:完成一幅作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沒有深思熟慮。這一點在他眾多的系列油畫、蝕刻版畫和素描就是很好的例證。
“年輕的不列顛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是當今英國藝壇上的重要的藝術團體,以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和特蕾西·艾米(Tracey Emin)為代表,他們大部分畢業於格倫·布朗曾就讀過的哥德斯密斯學院,作品常常以驚人之舉而出名。
有評論把布朗歸於這個畫派,但布朗並不認為自己屬於這個藝術團體,只是和他們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他追求的是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尋找與眾不同的形式語言,他希望人們關注他的作品,他認為作品本身比說的更重要。他要以他的所思所想,創造一種藝術史上既相同又相異的視覺形式,他試圖以這種挪用的方式,來暗示藝術創作語言與形式在不斷重複與模仿中產生新的審美形式。這就是格倫·布朗的藝術追求。
外國當代畫家
畫家是專門從事繪畫創作與研究的繪畫藝術工作者。包括油畫、國畫、水粉畫、油彩畫、壁畫以及民間繪畫等畫種創作者。本任務盤點外國的當代著名畫家,走進他們的藝術人生。 | |||
格哈德·里希特 趙無極 宮島永太良 索菲·特德斯基 伊莎貝莉·杜莉·杜莎克 森·山方 馬歇爾·雷斯 邁克林·查普林 約爾格·伊門道夫 安塞姆·基弗 格倫·布朗 | 詹尼·薩維勒 塞西莉布朗 椿宗親 澀澤卿 阿歷克斯·卡茨 皮諾·德埃尼 亨克·哈勒曼特 日野之彥 桑德羅·基亞 魯道夫·布里姆 漢斯·迪亞克 | 愛德華·舒萊爾 約翰·柯林 彼得·多伊格 格里采 韓金遠 安東尼·塔比埃斯 約翰·雅德理 貝爾納·布菲 唐·法雷爾 尼奧·勞赫 李·伯特蘭 | 卡羅琳·凱恩 艾瑞克·費舍爾 迪特曼·布瑞克西 凱薩琳·貝絲 菲利浦·珀爾斯坦 鮑里斯·瓦西利耶維奇·弗拉索夫 波羅金·弗拉基米爾·維克托洛維奇 日瓦倫科夫·葉甫根尼·米哈伊洛維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