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米

基本信息

粘米,一般的工具書不載。從《新華字典》到《辭源》,載錄的乃是粳米、糯米、秈米。

秈米的“秈”,《辭源》記作“癓”,釋義為:稻之粘性小而早熟者曰癓。《新華字典》則釋義為:水稻的一種,米粒細而長。兩個釋義風馬牛不相及。

對於粳米和糯米,這兩種工具書的釋義一致,以《新華字典》為例———粳稻,稻的一種,米不粘。糯稻,稻的一種,米富於粘性。

我們經常說著、天天吃著的“粘米”,卻恰恰跟“富於粘性”的糯米相對立,是一種“不粘的米”!

對此,早在明代中葉,偉大的藥物學家和植物分類學家李時珍就為世人提供了準確答案,他在《本草綱目》中如是寫道:“占城稻,種自占城國,故謂之‘占’。”

對李時珍的經典指引,需加詮釋。

雖說水稻栽培在中國源遠流長,但直至北宋初年,在嶺南以北的廣大地區,水稻品種不佳,產量不高,一年一造,因而晚熟。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作為當時中國糧食主要產區的江蘇、浙江、兩淮遭逢大旱,水稻歉收,民心浮動,驚動朝廷。真宗堪稱明君,聽說福建普遍種植種子來自占城國的水稻,該種水稻一年兩造、早熟、耐旱、高產,當即派員從福建調運其種三萬斛至江、浙、淮,大力推廣。至明代,這一水稻品種成了全國性的主流品種,漢語遂出現“占城米”或“占米”的專稱,坊間為標明這個“占”字的屬性,為它配上表意的形旁“米”,該種米是為“粘米”!

“粘米”本是粳米的一種,但正因為它成了主流品種,這個口語詞在日常生活中便取粳米而代之。故而,“粘米”的“粘”作為坊間俗字,跟“粘糊”的“粘”含義完全不同。

“粘米”的發源地占城,是曾存於今天越南南部的一個古國,17世紀末被北部的交趾所滅。

由此可知,“粘米”的“粘”,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漢語外來詞。

時至今日,對於粳米、糯米、秈米、粘米這4個詞的漢語英譯,似乎尚未規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