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二語習得研究是個新領域,大都借用母語研究、教育學研究或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概括地說,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為了系統地探討二語習得的本質和習得的過程,其主要目標是:描述學習者如何獲得第二語言以及解釋為什麼學習者能夠獲得第二語言。進入21世紀以來,二語習得的研究範圍遠比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涉及語言學、心理學、心理語言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等眾多方面。
英文定義
這是二語習得的英文定義: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SLA, i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ople learn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their native tongue(s). Just as second language is the standard term for any language whose acquisition starts after early childhood, including what is chronologically the third or subsequent language, SLA is the acquisition of any second language. 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target language" or "L2" (and SLA is often called L2A, for "L2 acquisition").
發展歷程
作為套用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第二語言習得主要研究人們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和結果,其目的是對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進行客觀描述和科學解釋。
早期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是教學法的附庸,為服務提高教學質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語言遷移》這本專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語理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從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領域而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時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涉及三大領域,即中介語研究,學習者內部因素研究和學習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國費城Temple大學教育學院二語英語教學教授Rod Ellis撰寫巨著《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成為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該書共分七個部分。第一部分勾畫了整本書的概念框架。第二部分總結了有關學習者語言本質的主要理論,包括學習者錯誤,發展模式,語言變項和語用特徵。第三部分從外部因素解釋第二語言的習得,主要闡述社會因素和輸入/互動的作用。第四部分從內部因素解釋第二語言的習得,包括語言遷移、認知論解釋和語言普遍性。第五部分將討論的重點從學習轉移到學習者,論述了第二語言習得的個體差異和學習策略。第六部分是關於課堂英語教學的論述,討論了課堂互動和正規教學的有關理論。第七部分是全書的總結,從數據分析,理論構建和實際運用三個角度對現時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進行了批判分析。該書系統詳盡,可作為該領域研究生的教材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的參考書,並於2000年由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引進出版。
本世紀以來,該領域在國內蓬勃發展,各大外語院校和綜合大學外語學院都設有該專業的碩士點,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每年俱增。該領域知名的國內學者包括南京大學的文秋芳教授、暨南大學教授周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王初明教授、吳旭東教授和華南理工大學的蔣靜儀教授。
相關概念
第一語言:母語或本族語。
第二語言:Ellis認為,“第二語言”是相對於第一語言外的任何一種其他語言而言的,包括第三、第四……語言
外語:是母語以外的外國語言,是與本族語相對而言的。是在本國學習目的語。
第二語言是跟第一語言相對的概念,即指在目的語環境中習得和使用的第一語言以外的語言。
“習得”acquisition。習得一般指幼兒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言語交際活動,不知不覺地獲得第一語言(通常是母語)的過程。
“學習"learning。在心理語言學中是指人在習得母語後有意識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
SLA研究
SLA研究,即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研究對象: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系統“
研究目的:對其語言系統的描寫,對其習得機制的解釋,其是怎樣運用第二語言的
研究方法:特定描寫法分析和發現學習者的語言系統的規律(偏誤分析、習得順序、學習策略研究)
開放門類:二語習得,語言習得,中介語,語言遷移,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