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義理行心證

第一義理行心證 第一義理行心證 第一義理行心證。

第一義理行心證參學導讀(必讀)
本書三大鮮明特點:
1) 以一義串講千經萬論,以一義解萬千宗門
2) 四百部經論精華,做參學註解比對
3) 四本佛學辭典精華,做參學註解比對
參學建議
(1) 針對初學者
沒有完整參學過佛經的佛友,可以先看讀經解義,法理行持,佛法與生活,參論方法開始。然後選一門佛經,仔細鑽研一部佛經後,將不懂的拿來與本書比對參學。初學者一般多遍才入法味,參學的同時,亦可以參學佛經或祖師論等,進行比對契合入心取義。逐步深入後,尋找與自己契合的章節來閱讀,然後再通篇閱讀。閱讀的時候,要將原文,與後面的經論內容,仔細對比思考參證解義。
(2)針對佛學基礎深厚者
對於有參學經典基礎的學人,可以拿自己學習中的疑問,來書中找解,此種參學方式,最為快捷。等慢慢入心之後,再逐章參學。對於欲深學者,可以通讀全文,但建議按照自己感興趣的先讀,不必從第一頁,一直往下看的方式。感覺出法味了,再細細深鑽深研。
說明:
論是學習方法與方針,經才是主學,論是輔佐。論是引路法,要依照參論的認識下手研經觀法才有意義。因此,參學者,將本書做為指南針,下手去參學佛經,互契互證。若覺得本書比較深,不容易理解,請去參學了義經典,或祖師論,大德解經。等參學有了基礎,再來參學《第一義理行心證》。

第一義理行心證 小乞兒行者介紹
小乞兒,姓名王敦輝,佛法踐行者,台灣屏東縣東港鎮人,1976年生。行者不學經,而通達千經萬論,以一義通萬千宗門。下面對行者的經歷,做一概要性的介紹。
法續期(20到23歲)
1)從小智慧型不足,家人以及醫師認定痴呆,國小六年級,父親帶去考智慧型不足兒童啟智班,結果沒夠成績,沒考上。從小身體多病,後來住院時藥劑師有教醫藥觀念,才知西醫治不好,轉中醫,中醫治療了半年多,醫生說到了瓶頸,於是轉學打坐輔助治病。
2)大約8個月左右開始入境界,過去生的境界顯像,逐一呈現,知道了三脈輪點的變化,其它包括咒語自現,拙火,菩提液,虹光等境界,約在1年的時間內,呈現完畢。
3)23歲時清楚了知法緣,乃皈依西藏密法老師。此時開始學佛,開始尋人解證。
求學期(24-29歲)
1)24歲,有人帶兩個乩童來找行者,行者有感其是引路人。隨其引領,以心中自然有咒,打作時自然呈現境界相,自然而有的智慧是怎來,這三個問題,尋人解證,得遇後來的引導老師。
2)求學的時候,引導老師給了一堆方法,讓其瞎子摸象,也曾走過偏失,而誤入無想定等。
3)行者學法,其根在密上,不學經,只問疑解疑,而且疑不是看經來,而是在事相上啟發,事相上的深度觀察。引導老師,在於引導開智慧,以經解證其境界以及法義所在。
4)觀萬法悟無生義的思路深解疑惑,引導師以經解證,行者以解萬法疑惑為思路,進行法理思考,入深度後由人解證。行者大約花6年時間,深入法理深境界。
契證期(29歲-30歲)
1)30歲,證第一知,破禪門初關,明了那一念來源,後能通達千經萬論。
2)親證如來灌頂,十方諸佛加持,此後辯才無礙,能解甚深密義。
網路說法期(30歲-34歲)
1) 證第一知後,千經萬論,句句心開義解,辯才無礙。於網路QQ群,以及佛聊聊天室內隨緣解法。
2) 2010年2月,34歲,於QQ群里,編輯小組裡的義工因緣遇見行者,為其解法所打動,依經比對契合,自知甚深法義,發心組織佛友深學深問。
掛單網路第一義道場(2010年4月-xxxxxxx年)
1)義工建立QQ群,行者掛單在網路道場內。
2)2010年,4月8日,義工將網路解法內容,編輯並發布第一義行部落格,方便大家學習
3) 隨後,義工編輯《第一義理行心證》書籍第一版,免費對外結緣。
4) 2010年12月,義工編輯《第一義理行心證》書籍第二版,免費服務大家,對外結緣。
5) 行者在網路每天8到12小時陪伴大家學習,只要有依四依處發問,必會一心解答,如今已經4年有餘。現在第一義道場在網路義工的努力下,已經初具規模。歡迎有心佛友加入此大家庭。
6) 行者完全是古代大修行人的方式,一無所有,萬緣放下,一切全交給佛菩薩安排。同時行者不參與任何團體,不參與任何商業行為,不參與任何組織。
7) 行者行維摩詰經中八邪入八解脫法,此處所謂邪是指破佛法俗認識。
行者所說法義,是針對深學深行者,能堪受者是少之又少。行者早期就告訴過一位師兄:你知道我為何都愛瞎說與拐妹嗎?這是我的釋法方式,第一破外我執第二破內我執,要是有人以我的言行方式而毀謗我,這是此人無大根性不可教。第二要是有人依我外相判別我,這是此人我執太重也不能教,你要記住四依處是聞法基礎,聞法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聽聞佛法要依此做判正邪。
善惡皆兩邊,明了中道了義,才能漸入究竟解脫。行者只論解脫義,成佛之道,不論人天福報
8) 密者如來義,由自性顯露真言語,隨性現相,如來用性。深學深研本書的人,自己研經去對證,信入八分,自證兩分,自是法緣堪受時。目前所說的基礎,都在本書中。再來求學之人,請自己深學本書,參學經義宗論對證第一義。求學之人,一定得深學,行者往後不做解門功夫,只對學的人,調其心性,讓學習的內容入心。
9)法脈就是經義,傳承就是師。行者的方式是理路心行,自解證。請用佛經來對證行者之法。
10)自30歲以來,如今已有近5年時間,行者法理已入甚深境界。歡迎深學者發問,發問後解答內容會編輯發布分享。
11)本書完全由義工發心編輯,不和外界做任何交流與討論。有心求學者請自來。
12)本書所說所解,法無戲言。信入幾分,依經考證幾分,才是真有心學習之人。行者所解法的部分,因果行者自會擔待,但對於不通讀而斷章取義部分,與行者無關。
如下是關於閱讀本書的幾點特別說明:
本書行者所解,行者以性德所保證,如有誤即是妄語,妄語必落阿鼻。[行者所說密法乃是佛親自所傳。未證言證是地獄人,妄語會有嚴重的因果。目的是待有心深學的佛友,去追證經典考證,在此申明意為表信。有心人自來依經深究追證。行者不學大藏經,若有通達大藏經密部的佛友,可拿大藏經密部來發問求解,行者直解大藏經密部。]
13)針對唯識名相研究的解義
曼陀羅:您在解法的時候,把第八識和如來藏識,沒具體差別分開細微講。
曼陀羅:專研唯識的人,會產生誤解,阿賴耶識與如來藏識。
小乞兒:第八識是覺識,如來藏識是第八的作用。
小乞兒:聖人智,凡夫說識。
小乞兒:都是一個,只是心境眼界不同。
小乞兒:哪有人把識跟智分開當兩樣的?
曼陀羅:那看的人自己來總體看,別斷章取義就好。
經論依據與互參: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密嚴經》卷3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種性;於凡夫位恆被雜染,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密嚴經
本書是直接解其究竟義。若不深讀通達本書,請別斷章取義,而認為第八識與如來藏識不分,識與智不分。
14)本書所解,全是證論。
本書行者所解,全是證論。參學了義經典的佛友與善知識,請與了義經典對證。本書在大部分文章後面,一共附上了約四百部經論的精華文句,其目的在於,求學之人,以經論比對入心。在經裡面,找出契合的經句。
15)本書全是義工自動發心編輯,廣結善緣,結緣佛法真行者。不對外參與任何辯論,研究或討論,真心求學之人請自己來求學,行者是:來者則應去者不留來去自便不需免強。
16)本介紹以及序文,是編輯根據過往參學以及實際交流所整理,僅僅供參考,具體內容,請參學後面各章原文。全書因為發布匆忙,有些地方可能會校驗不足,還有錯字或別字,下一版會改進。
本書是100多位佛友的精心發問,精心編輯而形成。目前,網路道場在大家的積極參與和精進中,已經形成了非常好的學習環境。也歡迎真心求學者加入這個道場大家庭。
《第一義理行心證》網路義工編輯小組
2011年1月2日

第一義理行心證 序:義理之光,密法之行
一、經典回歸
佛法在世間,是人類的寶筏,但佛法經藏浩瀚如煙海,內容深廣無邊,佛經以及各宗門祖師論,一般學人皓首難以窮盡。《壇經》以中國古典白話的語言,將千經萬論之義,盡囊其中,但參學者依然難窺堂奧。經是那永恆不變的義,論是那隨時空而解的法,因此需要現代語言的方式傳承經義法理,祖師法門內涵。
有疑才有法,無問亦無法。本書是解法的一次古典回歸,回歸佛經以及古經典的表法方式。法在於破迷,書中是經典的即時問答記錄,樸實無華,精深簡要。言似深奧,義卻至簡,不可因言忘義,反求俗解。書中解法理路與壇經的理路契合一致,與天台宗解法亦有相似之處。解法語言帶文言風格,因為文言方便表義,現代文易入俗解。
二、本書宗旨與要義
本書宗旨:開演經義法理,直指密法之行
第一義理行心證。此之第一義,直指圓滿解脫中道義,直指大藏經密部如來義。此之理,直指經義法海,直指大藏經般若部。此之行,直指六度萬行,普賢行,直指密之大手印,大圓滿,直指禪宗轉心性,見性成佛之心法,直指淨宗理事一心不亂,直指律宗之不戒而戒。此之心,直指千經萬論之別說。此之證,直指眼開見性,證實本來,了徹人生宇宙真相。
如下拋磚引玉,一一分述,以利參學。
1)第一義---一佛乘圓滿之路
第一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立文字,亦不離文字,文字表法,義卻離文字。法在於破迷,迷時方有法,方有佛經典,方有祖師之論。實是佛將一切真相都已講透,只差沒人來解。關鍵在於誰在說,誰在聽。
書中闡釋了第一義,行持第一義的理行要義。從第一念,第一知,第一義等不同的深度,進行了闡釋。第一義與中道,第一義與諦觀,第一義與三昧,第一義與唯識等等,均進行了深入的論義。
佛陀以一義宣說萬法,分三根性眾生受教,要入第一義得明了萬法義,一門專修,萬法參證,一門通義了要能在萬門中證實。第一義在般若根,以般若為法門入行證門,解脫門。第一義是信願行,法門依根性入。了解透徹究竟,再入一門方便行持,這是一義的宗旨。般若解脫法義,取解脫為道,圓滿為義。不論根性,不說方便,究竟圓解,方便證行,斷離形象,理行心證。
2)理-----參學佛經為基礎,內思惟義外思惟法,即是理入
此理即般若理,即經教義。學人或宗門,均要以深通經教義做為前行,初學者至少五到十年以上經教義做為基礎。禪宗雖然直指見性成佛,但禪的要義是經義法理的悟入深行,《法句經》云:無禪不智,無智不禪。《引導經》云:不知顯教之理,不得聽密宗之法。達摩大師說念佛要了義。通宗不通教都是空中樓閣。
理在於法,事在於心,理依法而解,事依理心證。六度萬行,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入、禪定,均要以般若理作為指引。
對心經,金剛經,華嚴經,楞嚴經,楞枷經,圓覺經,壇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等經典中的經文,根據發問者的問題,都進行了解義,是屬於深學的前行部分。
行者本人學習過程中,由於過去因緣與根性,並不是從經教入手,而是自觀萬法解疑解惑,此法依經解證。行者在解法中,處處強調四依處,要深研經義法理,深學了義經典,參學祖師論,參訪大德,一門深入,多方求證。因此學習之人,明理參學佛經典為必須的基礎。
3)行---內把持義外隨緣起居,即是行入,即是密行,即是實修
此行即普賢行,即達摩四行觀,即佛法之踐行。誤區在於,許多對實修理解為打坐,念佛,參禪,觀想,觀念頭,觀呼吸,儀軌,持經,放生,行善,吃素等。而實際上,這些都僅僅是引導以及落實佛陀教育的方法,方法只在於攝心,本身無實義。不識本心,拿意識修的,以意識激發的神通等終究是邪行,不關解脫之路。
內思惟義外思惟法,即是理入,內把持義外隨緣起居,即是行入。此行是普賢行,以般若所指引之六度萬行,亦是達摩大師四行觀。書中對於禪宗,以及禪宗祖師論,參禪要義等都進行了深解。對於淨土,念佛等義理進行了深解。書里所解密法,非宗門之密,而是如來密法,直解如來密義。對於天台,唯識的要義,以及戒律,佛門正定等等都一一開解演說。
以本書所指引的義理,依此把持,研經契入,即是密行。在日常生活中把持,自然能了知佛門正三昧。即是如法行持,在萬法中,在日常事中行持,就是菩薩密行,就是密法。一切菩薩都持密義而行,此書即是開演此密法之行。此之實修,直指密之大手印,大圓滿,直指禪宗之轉心性,見性成佛之心法,直指淨宗理事一心不亂,直指律宗之不戒而戒。直指萬千法門,無量深義。
4)心---千經萬論是心之別說
達摩大師言:千經萬論只在明心。行者說,千經萬論是心之別說。如何徹證本心,以及第一知的知性,在書中,已經圓滿的闡釋。此一知性的解釋,貫透根本,細說枝節。不在事相上找究竟,而在心行上求圓滿。參學之人,依此書指引,取義雙破我執法執。深參經典,長時薰染,破法解迷,自然能明徹本心。
5)證---理行心證,見性成佛
金剛經說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眼見真如永不失即是見性成佛。而不以微細心當所證,學佛但在於用心的堅決,堅持,自然契入心證。
書中將理路,行路都已經清楚指出,參學之人配合研經,日積月累,每日一點點進步,自然悟入深行,日久必證。
三、本書參學注意點
行者說法,以本心開演,法自現量,心無思惟而有言說,說不在論而有玄義。行者解法的理路,與六祖解法的理路是一致的,均是直解自性,依一而解,不論方便,不論次第。四百部經論里的精華語言,四部佛學大辭典里的核心解,放在每篇後面,供學人參學後的直接對照,對比,參學,參證。
一本散萬珠,百川歸流入海集。參學者,請用心參學,久讀自出味。文字非實義,依文而得解,因解起行,萬行入心義。落實在方法上的行持與方針上的到位。法是由淺入深解,由根現廣論。有緣深問密法者,請依據大藏經密部來求問求學求證。本序文是編輯根據自己參學心得,儘量將本書要點闡釋清楚,不代表行者本人觀點。實際請先參學第一章《精華摘錄-小乞兒語集》以及後面各章原文。
願讀者早證菩提。
《第一義理行心證》網路義工編輯小組
2010年12月28日

第一義理行心證 目錄
楞嚴咒護持 2
釋迦牟尼佛心咒:嗡牟尼牟尼摩訶牟尼耶娑訶 3
文殊菩薩 4
地藏王菩薩 5
懺悔發願文 6
參學導讀(必讀) 7
小乞兒行者介紹 8
序:義理之光,密法之行 12
目錄 15
一、精華摘錄-小乞兒語集(必讀) 28
小乞兒語集----學佛 28
小乞兒語集----經教 35
小乞兒語集----經義法理 40
小乞兒語集----第一義 51
小乞兒語集----第一知 57
小乞兒語集----如來部 61
小乞兒語集----禪宗 62
小乞兒語集----淨宗 71
小乞兒語集----密義密法 74
小乞兒語集----唯識 84
小乞兒語集----研經 87
小乞兒語集----觀照、見性、本覺 89
小乞兒語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95
小乞兒語集----無所住、無執 102
小乞兒語集----修證 106
小乞兒語集----轉心轉性 109
小乞兒語集----法理思惟與行持 117
小乞兒語集----分別與相續 125
小乞兒語集----戒定慧 128
小乞兒語集----佛法與生活 138
小乞兒語集----因緣果報 141
小乞兒語集----佛法與科學 149
小乞兒語集----六度萬行 155
小乞兒語集----參論方法 158
小乞兒語集----依教奉行 162
二、心經解義 166
觀自在的觀,實義為何 166
何為照 171
何為真心 173
雜說心經 178
慧光解釋 181
解脫實義 183
如何契心 184
空性理解 186
五蘊皆空 189
一念無明 190
因緣果報 191
無明何來 192
無智亦無得 196
五蘊十八界 199
因緣與三相 201
五蘊皆空義 206
真心與妄心 208
內觀真實義 210
從空性談起1 211
從空性談起2 214
從空性談起3 218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221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23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實義 225
四大細分 228
六法與十究竟 230
如何觀心用心 233
有情無情眾生 235
空性與覺性不二 238
觀想實義憶念法 240
如何悟了因緣法 242
因緣與緣起性空 244
阿羅漢與菩薩境界 247
世界構成與十如理論 252
思因緣解因緣證因緣 256
如何迴光返照本元心性 258
意識與因緣 259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261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等 262
寂照 263
空性作用 267
心經咒 268
成住異滅四心境 270
真心不動 270
心經總義 270
各種空義 271
啥是真妄同體 273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274
真空妙有義 275
依法用心 277
一切經說皆是心之別說 279
三、金剛經解義 280
無我 280
金剛經義 285
沙門四果 287
佛性開發 288
功德定力 290
關於神通 290
四禪八定1 291
四禪八定2 294
天眼慧眼等 297
法執如何破 300
有為與無為 301
真空生妙有 303
我執法執根 303
解說4禪8定 305
也說六波羅蜜 307
如何是無所住 309
云何降服其心 310
神通到底是什麼 310
無所住而生其心 311
眾生髮啥心世界就啥樣子 312
煩惱即菩提解義 313
布施到底有無福德 315
見性開悟境界問題 316
一真法界與一合相 318
阿羅漢與菩薩心性差別 320
菩薩離一切相也是方便 322
尊者以不說而說我以不聽而聽 323
無四相 323
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324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324
隨緣消舊業 326
無所住 327
不生法相 328
非法相 329
心相 329
破執 330
心、境、事 332
金剛經總義 344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356
相義 358
凡所有相皆虛幻 359
一合相 363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364
如何降服其心 366
論降服其心 368
心與相 370
四、楞枷解義 371
意識滅7識皆滅? 371
現識及分別事識 371
淺說意生身 373
佛魔解義 374
意識滅不滅 376
虛空是色,隨入色種 380
禪三昧 382
八地菩薩意生身 383
五、圓覺經解義 384
見山還是山 384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387
締觀 390
知是空華 390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392
如來隨順覺性 393
隨順覺性2 395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是什麼 397
六、楞嚴解義 400
由上往下,一覽無餘 400
耳根圓通法門 402
五陰盡 403
四大成色 406
種入8識田 407
一念無明 410
悟因緣 412
隨緣的深度 414
空性與四大 417
界線 417
空不空 421
楞嚴咒 423
根與識 425
一切法的變化 426
道場 426
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428
三相六粗 429
無表色 431
佛性與三性 433
圓成實性無自性 437
非因非自然 437
生滅心 439
福田 440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汝真心 442
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443
五陰的實質 444
深解四大 445
楞嚴數解 448
七、維摩詰經解義 450
八邪入八解脫 450
宴坐 452
證與非證還是空花 456
八、法華、華嚴解義 457
執相修行 457
蓮華藏世界 460
體相用 464
九、壇經解義 465
五八六七果因轉 465
也說六七八識 466
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1 470
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2 472
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3 474
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4 477
壇經雜問 479
六七八識 490
法報化三身 493
無念與無心 499
由定慧等持說起 501
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505
十、第一義解義 508
本來心無物,妄取分別性 508
天下五行 510
天行與病行 512
證第一知後 514
第一知深淺 516
第一義真諦 518
深解第一義 519
如何入第一念 525
一世圓滿解脫 527
第一念第二念 530
知幻即離的知是啥 533
第一知與6根的關係 535
第一知與8識的關係 537
第一知與觀照的關係 538
分別亦非意與第一知 539
三門齊入入第一義行 540
深解第一知 543
第一知與美醜分別 545
第一知與行持 547
第一知與本覺 549
三門行持 550
如何取義? 552
憶念法 554
第一義行 556
當下第一念 559
在廣濟禪寺群演說第一義 562
中道根本義 566
如何入第一義 568
百川匯集入海流 569
知性在哪 570
十一、如來部 571
密義與教義 571
密法最究竟義 572
密法 572
佛十地論 573
無相無願無念三門 574
輪迴的是誰 577
心無思惟而有言說說不在論而有玄義 577
四海入虛空 579
十二、參禪解義 582
參禪實義 582
念佛是誰 585
悟前悟後 586
參話頭的階段 588
參話頭與見性 589
真如自性起念 590
佛也有妄心餘習嗎 592
為何觀念頭不得力 592
何時開始證行與禪門3關 594
南泉斬貓,究竟落不落因果? 597
如何參公案 597
本心 598
悟,明心後持,見性後修 599
即心即佛 602
開悟與明心見性 605
如何參禪與觀心 606
隨音起性,取用隨緣 607
山水禪三階段 609
如何開悟 610
眼見佛性 611
如何是修道 612
自性能生萬法隨心而現相用不同 612
漸悟和悟漸 614
一切法是要找出,認識,運用那個心 615
心法、相法與佛法 616
十三、禪宗祖師論第一義解 617
無上開悟 617
此一心者,覺也 618
心行處滅 618
認得心性,可說不思議 619
心無清淨同染不污 620
心義無法所以無可言說 620
理入與行入 621
不立文字,不離文字 622
心既本來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 623
如何是出三界 624
聞甚深法,恰似清風屆耳,瞥然而過 626
言性即見 626
三玄三要 630
達摩"二入四行" 638
十四、淨土解義 640
念佛不可有求而持,念佛要無求自願而行 640
念佛 643
修淨土 649
往生品位 650
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 652
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 655
念佛清淨義 656
到底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 658
十五、密法 659
密法因緣 659
菩薩行道義就是密行 661
第一義與密 668
三密相應 669
大日經 671
密義,密法,佛法 689
大圓滿 689
咒語 691
依經義得密法 692
恆河大手印 695
拙火 697
彩虹7色 699
密宗本尊觀想 701
虹光 703
所講均是密法 705
密在何處 717
傳承與加持 718
灌頂義 719
持咒 720
境界光不可執,法理才是光 722
菩提液 724
法脈與傳承 725
大藏經密部 726
十六、天台 726
見般若 726
十七、唯識 728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728
了解自然方能超越自然-這就是唯識 738
唯識解心作用在理禪證心地在證 740
唯識法理所在 741
如來藏,真如,佛性 743
十八、中觀 748
中觀正見 748
若離於色因,色則不可得 751
十九、讀經解義 756
讀經方法 756
法習培養 757
事經理經 759
學經的過程 760
觀心與讀經 761
離心意識讀經 763
如何學習佛法 763
如何學習佛經 767
如何培養法理心 770
讀經分別心如何用 772
主經參論,研論經證 774
深入經藏 775
事經與理經 776
理經與事經互證 776
如何用心聞法 778
誦經 778
研經方式 780
研經步驟 781
二十、自性,轉性,心性 783
自性開啟 783
心 785
覺性 792
法習性 793
把知見,計度,思想用在學佛轉心 793
見聞覺知是作用 796
轉心與學習 796
因緣與用心 798
修法轉性 799
習氣和心 800
二十一、法理行持 800
何為正法 800
法理思惟 802
學佛思惟 804
釋法特點 807
開悟與本心 807
學法的取向 808
何為如理作意 812
如何轉化色身 814
事上如何證實 816
從如何學佛說起 820
法理心與法理性 822
經論時解入佛經 826
修行法理入門1 828
修行法理入門2 831
學佛方法和手段 834
學與無學都能成佛 835
正思惟與正念差別 837
學法問法釋法方式 838
法理心與法理思惟 840
初步工夫之正道心生 841
何為理何為事何為證 841
學習步驟依文解義依意得解依解起行行止任滅 843
如何入第一義 845
學門無別道唯有理開門 848
法理深度在哪 851
如何證行 852
理事圓融 855
如何啟用清淨心 858
如何用心 858
放下啥? 860
學習過程 862
如何是法理通達 864
久了自然入聞思修 865
二十二、分別與相續 867
無分別義 867
覺知與分別 868
我執,法執 869
什麼是法,什麼是義 872
相續解義 875
相續解義2 878
廓然無聖與無分別 879
如何不生分別心 880
凡聖同見一朵花 881
內外境界與心 882
二十三、禪門正三昧與戒定慧 883
感應道交 883
打坐 884
戒定慧如何到達 885
如何入道 887
佛門正定 889
法理與正定 894
四禪 895
定無出入 897
戒定慧 899
戒定慧把持法 902
法理與定慧 903
正定契入 904
定不是壓死念頭 907
禪定與功德 909
戒律義 913
戒定慧如何生 917
禪定 918
坐禪如何觀想 920
石頭的輪迴 920
入三昧 921
安住當下,念起不隨 923
空性義理 923
欲和欲望 924
流水永遠只是流水 926
關於打坐 927
如何是實修實證 928
如何是般舟三昧? 930
契合法即是道 935
方法不做實義 937
戒的體、相、用 939
理義入心,自然明朗 940
云何菩薩修治於戒 941
閉關 942
二十四、佛法與生活 943
皈依 943
學佛是作人的本份 945
布施 947
善惡與法 949
佛法與神通 950
外靈 952
生活上如何行 955
工作與佛法 959
信願行 960
福慧雙修 962
佛法與生活環境 963
生活中的一切平等 966
個性與佛法 967
世間與出世間法 969
所謂清淨,不是環境乾淨,而是心無雜思 970
人生的過程 971
吃素與吃肉 972
二十五、因緣果報 974
如何是不思善惡 974
如何見業消業? 977
體相用 978
因果報應 979
隨緣消舊業 982
深思因緣法 984
因緣果報 990
因緣與用心 995
法理思惟與善惡 998
因果關係 1000
何為善 1002
慈悲 1005
緣起法 1006
不落因果不昧因果 1010
善惡不二 1011
聖位見緣起,如同水中花 1013
十二因緣 1014
因不住因隨緣逢生緣不住緣故因生緣 1015
因緣是現象定律 1017
善惡因果 1017
法與法義 1018
業 1019
善惡與因緣 1019
淨業、染業與無記業 1023
二十六、佛法與科學 1024
空間與時間 1024
宇宙觀 1026
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1028
宇宙是無開始與結束的時間無限量的空間 1030
波粒二相性 1031
啥是神通? 1031
肉眼天眼所見 1032
人的由來與道德教育 1035
地球如何形成 1037
天人結佛緣 1039
了解天人 1040
天人與解脫 1043
二十七、六度萬行 1044
發願的內涵 1044
如何真放下 1047
六度得齊入才得圓滿 1049
廣修供養 1052
二十八、參論方法 1053
如何才是論義 1053
一門深入義 1055
互相參解 1056
不破不立,宗論法理 1057
學佛在理解義在心契合證 1058
討論也是培養,也是轉心性 1060
佛與眾生誰先 1061
二十九、依教奉行 1062
法理要信八分研證兩分 1062
真修自然沒歇息 1063
心要怎作? 1065
心通自然行 1067
佛法如何依 1070
契入菩提大道 1071
起步有漸次立位沒分別 1072
空杯以載水,法器 1073
心結開解 1075
佛法的教育與調教 1076
願行 1077
如何學習與深入 1080
學佛的捷徑 1083
初學如何學 1083
依法解疑 1084
學佛不難,只在用心 1085
一切經義 1086
大藏經密部 1087
研學轉性 1088
多方參訪 1090
如何學習 1093
一次到位,不落方便 1098
如何觀 1101
煮沙成飯與實修 1103
一步到底 1104
正信入圓證 1105
有求才有法 1106
三門觀行是菩薩行道 1106
真發心才會真學 1109
回向 1110
韋馱尊天菩薩 1111
楞嚴咒 1112
附錄(佛經以及祖師論-只選了部分短的經論,) 111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11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116
解深密經 1126
三世因果經 1157
佛說梵網經菩薩戒本 1159
佛說法滅盡經 1171
佛說無量壽經 1173
佛說阿彌陀經 1195
楞嚴經 1196
楞伽經 1263
中阿含因品念處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1321
壇經 1324
《菩提達摩大師入道四行觀》 1335
《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 1336
《菩提達摩大師悟性論》 1341
《菩提達摩大師破相論》 1347
《菩提達摩大師無心論》 1355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1358
附錄(基礎知識圖表解) 1376
四科 1376
八識圖 1378
第六意識 1379
三十七道品(1) 1380
三十七道品(2) 1381
十法界 1383
十二因緣 1386
世界形成-1初之忽生 1388
世界形成-2無明不覺生三細 1390
世界形成-3境界為緣長六粗 1391
世界形成-4後之相續 1392
世界形成-4世界相續圖表(四大形成之順序) 1397
世界相續圖表(四大形成後之順序) 1397
菩薩之階次 1398
地上10位與等覺妙覺 1400
三界天人表 1402
小世界諸天圖 1407
成書主要因緣 1408
廣結善緣 1411
捐資助印結緣QQ與電話 14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