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知識——圓覺經
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此經譯者的生平事跡不詳。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說(大正55·565a)︰‘沙門佛陀多羅,唐雲覺救,北印度罽賓人也,於東都白馬寺譯《圓覺了義經》一部。此經近出,不委何年;(中略)但真詮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續古今譯經圖紀》、《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二也同此記載,認為此經譯出的年月有疑問。又宗密《圓覺經大疏》卷上之二說(卍續14·238下)︰
‘北都藏海寺道詮法師《疏》又雲︰羯濕彌羅三藏法師佛陀多羅,長壽二年(693)龍集癸巳,持於梵本方至神都,於白馬寺翻譯,四月八日畢。其度語、筆受、證義諸德,具如別錄。不知此說本約何文?素承此人學廣道高,不合孟浪。(中略)然入藏諸經,或失譯主,或無年代者亦多,古來諸德皆但以所詮義宗定其真偽矣。’
同《疏鈔》卷四之上又說(卍續14·563下)︰‘言龍集者,有釋雲高宗大帝,(中略)此說恐謬︰(中略)長壽年是則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尋檢。疏具如別錄者,復不知是何圖錄,悉待尋勘。’可見古德對此經的翻譯記載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詮不謬,而並致其篤信之忱。
三分此經
此經的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敘述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諸佛眾生清淨寂滅平等圓滿不二所現淨土,有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為上首的十萬大菩薩眾,皆入此三昧,住於如來平等法會。
次,正宗分,敘佛因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次第請問,而依次宣說圓覺的義理和觀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長行問答說法,後以偈頌重宣其義。其中︰
(1)文殊章︰是一經的宗趣所在。宣說有大陀羅尼──圓覺法門,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顯示佛菩薩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證本有的圓覺道理。以下各章即說其觀行。
(2)普賢章︰說示圓覺境界的修行方便,遠離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3)普眼章︰說示修習圓覺,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堅持淨戒,宴坐靜觀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滅垢盡,一切清淨,覺性平等不動。
(4)金剛藏章︰說示圓覺本性平等不壞,眾生有思惟心不能測度如來境界,故應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5)彌勒章︰說示愛欲為輪迴根本,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現深淺。應發大願,求善知識,漸斷諸障,證大圓覺。
(6)清淨慧章︰說示圓覺自性本無取證,但於除滅一切幻化修證位中,有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諸位差別。
(7)威德自在章︰說示修行的方便,依著眾生的根性而有三種差別︰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此三法門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8)辯音章︰說示單修奢摩他或三摩缽提或禪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後齊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方法。
(9)淨諸業障章︰說示覺性本淨,但由眾生從無始以來,妄執有我、人、眾生、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妄生嗔愛,生妄業道,不能入於清淨覺海。
(10)普覺章︰說示欲求圓覺,應除作、任、止、滅四種病相,以及去除諸病,求證圓覺之道。
(11)圓覺章︰說示修行大圓覺者,長期、中期、下期三種安居的方法,以及修習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觀等方便。
(12)賢善首章︰說示此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等五名,並信聞受持此經的功德利益等。此章通行本中只有長行問答說法,未有偈頌重宣其義,比起以前十一章來文體似欠完整。
近世日本·松本文三郎氏偶獲古來本《圓覺經》下卷一帖,見此〈賢善首章〉佛說至‘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句下,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賢善首當知,(中略)護是宣持者,無令生退屈’一一三字,這實是此經已脫佚的文字可知(見日本《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三套第四冊〈圓覺經佚文〉)。由於現存最古的此經註疏唐·宗密《大疏》、《略疏》中均皆缺此文句看來,可知這一段文字是在西元九世紀初宗密撰疏以前即已脫落了的。
又最後〈賢善首章〉一般即為此經的流通分,或又以此章後段從(大正17·922a)‘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起至經末止,敘述諸金剛、天王、鬼王等眾護祐持是經人等為流通分。
此經在經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世更收入華嚴部。這是由於此經所說(大正17·913b)‘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大正17·913c)‘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說(大正17·914a)‘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普賢章〉),(大正17·921c)‘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賢善首章〉),這都合乎華嚴宗圓攝一切諸法、直顯本來成佛的圓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禪師認為此經‘分同華嚴圓教’,後世學人都列之於華嚴部類。又此經在禪門中也傳習甚廣,即因此經顯示的修行方便,處處與禪法相合。經中所說(大正17·914a)︰‘遠離一切幻化虛妄,(中略)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中略)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普賢章〉),(大正17·915c)‘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金剛藏章〉)、(大正17·917a)‘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大正17·917a)‘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中略)了知所標,畢竟非月’(〈清淨慧章〉),以及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種禪法及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乃至遠離作、止、任、滅四種禪病(七至十一章),這些教旨都適用於禪門修學,因而此經在叢林中盛行流傳。經中最後並稱(大正17·921c)‘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後世學人也即稱此經為大乘頓教。
至於此經在教禪之間的盛行弘傳,實倡始於唐·圭峰宗密禪師(780~841),即宗密上承賢首(法藏)、清涼(澄觀)的華嚴教系,又承荷澤(神會)、荊南(惟忠)遂州(道圓)的南宗禪系,對於此經極為欣契,自稱(卍續14·217上)‘禪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圓覺經大疏》序),而殷殷致力於此經的弘闡。所著有《圓覺經大疏》十二卷、《大疏鈔》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略疏鈔》十二卷、《大疏科》三卷、《道場證義》十八卷,精詳地顯發了此經的義蘊。此外,他還著有《圓覺經禮懺略本》四卷、《圓覺經道場六時禮》一卷等(見《義天錄》〈海東有本見行錄〉)。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卷一之下中自稱(卍續14· 445上)︰
‘此經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經論,南北頓漸兩宗禪門,又分同華嚴圓教,具足悟修門戶,(中略)宗密遂研精覃思,竟無疲厭;後因攻華嚴大部,清涼廣疏,窮本究末,又遍閱藏經,凡所聽習諮詢討論披讀,一一對詳圓覺,以求旨趣;(中略)率愚為《疏》,至(長慶)三年(823)夏終,方遂終畢。’
於此顯示宗密著《疏》的內容和他教禪兼弘的宗旨。因此在華嚴和禪宗盛行的當時,由於宗密的弘揚,致使此經廣行流傳。而宗密的疏鈔即為後世學人依憑的要籍。
在宗密以前,此經的著疏已有四家,即唐京報國寺惟愨《疏》一卷、先天寺悟實《疏》二卷、薦福寺堅志《疏》四卷、北都藏海寺道詮《疏》三卷。宗密當時皆反覆研味,認為(卍續14·239上)‘各有其長,愨邈經文,簡而可覽;實述理性,顯而有宗;詮多專於佗詞,志可利於群俗。’(《圓覺經大疏》卷上之二)此外宗密又聞江淮間也另有疏流行,但未親見(同《疏鈔》卷四之上)。自宗密疏出,文義精朗,以上各疏即均晦佚無傳(見清遠《圓覺經略疏鈔隨文要解》)。
宗密以後,至十一世紀間,賢首宗學者杭州慧因寺淨源,曾據宗密的《道場修證儀》刪訂為《圓覺經略本道場修證儀》一卷,用以便於修習。十二世紀間,毗陵華嚴寺觀復撰有《圓覺經鈔辯疑誤》二卷,以勘定當時《疏鈔》刊行本的錯誤。隨後有西蜀龍翔寺復庵道輝撰《圓覺經類解》八卷,經鏡庵行霆加以修訂行世。至宋孝宗則以禪學思想撰《御注圓覺經》二卷。毗陵華嚴寺清遠撰《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十二卷。又當時教禪一致的風氣流行,於時有龍江章江禪院如山撰《圓覺經略疏序注》一卷。此外尚有德素撰《玄議》二卷、法圓撰《經解》二卷、道璘撰《地位章》一卷、《三觀扶宗息非》一卷等(均見《義天錄》)。
又天台宗徒有秀州竹庵可觀撰《圓覺手鑒》一卷、澄覺神煥撰《疏》二卷、景德寺居式撰《疏》四卷、慈室妙雲撰《直解》三卷、柏庭善月撰《略解》一卷(見《佛祖統紀》卷十四至卷十八)。十三世紀間,苕水古雲元粹依天台教觀,參考神煥、居式、可觀、慈室諸《疏》,並據宗密《疏鈔》撰《集注》二卷,其中保存了已經散佚的天台諸家的註解。潼川居簡序此書雲(卍續16·1下)︰
‘圭峰發明此經,造疏數萬言,(中略)由唐至今,廣略並行,西南學徒,家有其書,於戲盛哉。江淮荊蠻稍若不競,天台再造於五季亂離之際,鼓行吳越間,作者輩出,巉然見頭角,由是二家之言,肝膽楚越,咫尺雲壤。’
於此可見台、賢兩宗學人並重此經而見解各別。稍後又有台州崇善教寺智聰撰《心鏡》六卷、居士周琪撰《夾頌集解講義》十二卷,這都是闡述教禪一致的理解之作。
至十七世紀以來,有武林陸通律寺寂正撰《要解》二卷、憨山德清撰《直解》二卷、二楞庵通潤撰《近釋》六卷、居士焦竑撰《精解譯林》二卷(現存上卷)、禪宗羅峰弘麗撰《句釋正白》六卷、賢首宗徒通潤撰《折義疏》六卷、淨挺撰《圓覺連珠》一卷等。這是由於宋、明以來佛教界形成禪教融會的風氣,而此經乃契其機,因而講述頗盛。
此經從唐以來,在朝鮮半島甚為流行,據《義天錄》〈有本見行錄〉,可知當時(1090)尚傳存有堅志《疏》,以及宗密、淨源、大軻、德素、法圓、善聰、仲希、道璘等疏著,其中以宗密的《疏鈔》流傳最廣。同時此經在日本禪教間也盛行傳持,著名的註疏有鳳潭的《集注日本決》五卷、普寂的《義疏》二卷、大內青巒的《講義》一卷、湯次了榮的《研究》一卷等。(高觀如)
◎附︰太虛〈圓覺經經義提示〉(摘錄自《圓覺經略釋》)
甲、[托本在佛] 托本如雲根據點、出發點之意。此經以佛果之境界,為經義之根據;雖所談者周攝於萬法,而根據則在於佛果。何以見之?如〈文殊章〉雲︰‘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名為圓覺。’此圓覺為無上法王所有,故知全經托本,惟在佛果。又如〈普賢章〉雲︰‘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普眼章〉雲︰‘欲求如來淨圓覺心。’〈金剛藏章〉雲︰‘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彌勒章〉雲︰‘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圓覺章〉雲︰‘信佛秘密大圓覺心。’〈賢善首章〉雲︰‘是經惟顯如來境界’等,在在可見。他經立說,或依於心,或依眾生,五陰、六塵,乃至或依般若。此經則依於佛地心境,此為第一重應知之義。
乙、[被機在頓] 佛說法皆對機,此經為何等機耶?乃被頓機。大略頓機有二︰一者,對漸為頓,謂漸機修學小乘,然後回向大乘,頓機則直入大乘。二者,頓時成佛為頓,謂利根人,不但不從小向大,乃至菩薩因地亦不須經過,只一聞佛乘,即能超凡入如來地;此種直超佛果,乃大乘中之頓機。本經所被,重在後者。何以見之?如〈文殊章〉雲︰‘知是空花,即無輪轉。’〈普賢章〉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清淨慧章〉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賢善首章〉雲︰‘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又如經言︰‘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則知本經正被在頓,旁亦攝漸。彼聞經而先獲理解,漸事行修者,固無所礙;但不若頓入頓超者之受益,乃為此經正被之機耳。
丙、[注重在行] 佛學有境、有行、有果。境者,知識之對象;行者,實地之修習;果者,功效之確證。三者雖有偏重,決無偏廢;非如世間講學,只求知解,不求效果。故佛經有注重在境而多分說境者;有注重在行若果,而多分說行說果者;亦有平均說之者。此經則特重於行,雖說境而明境在行,雖說果而明行之果。如文殊請問如來本起因地法行,其所對境,乃起行之因地可見。〈普賢〉、〈普眼〉二章,全明修行。他如說行位、行法、行過患、行方便等,皆可見注重在行。此從正面而言。又從反面亦可見此經不重知解︰如〈金剛藏章〉雲︰‘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淨諸業障章〉雲︰‘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等。尤有進者,經名圓覺,而十二菩薩中有圓覺菩薩,此菩薩所問,乃為入手方便,從中可見此經不特注重在行,尤特別注重入手方便之行。
上來略以三條提示,則此經全部之義,已如網在綱,有條不紊。
附《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大乘單譯經·第0423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圓覺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盤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盤,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鏇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鏇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華;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盤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盤,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盤,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鏇復,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盤,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盤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盤。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痴,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盤。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盤;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盤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盤。”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盤。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盤。”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盤,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盤,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盤,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盤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盤,伏我愛根為涅盤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痴,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盤。涅盤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止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盤。”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盤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盤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詳細介紹
‘北都藏海寺道詮法師《疏》又云:羯濕彌羅三藏法師佛陀多羅,長壽二年(693)龍集癸巳,持於梵本方至神都,於白馬寺翻譯,四月八日畢。其度語、筆受、證義諸德,具如別錄。不知此說本約何文?素承此人學廣道高,不合孟浪。(中略)然入藏諸經,或失譯主,或無年代者亦多,古來諸德皆但以所詮義宗定其真偽矣。’
同《疏鈔》卷四之上又說(卍續14·563下):‘言龍集者,有釋雲高宗大帝,(中略)此說恐謬:(中略)長壽年是則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尋檢。疏具如別錄者,復不知是何圖錄,悉待尋勘。’可見古德對此經的翻譯記載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詮不謬,而並致其篤信之忱。
此經的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敘述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諸佛眾生清淨寂滅平等圓滿不二所現淨土,有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為上首的十萬大菩薩眾,皆入此三昧,住於如來平等法會。
次,正宗分,敘佛因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次第請問,而依次宣說圓覺的義理和觀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長行問答說法,後以偈頌重宣其義。其中:
(1)文殊章:是一經的宗趣所在。宣說有大陀羅尼──圓覺法門,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顯示佛菩薩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證本有的圓覺道理。以下各章即說其觀行。
(2)普賢章:說示圓覺境界的修行方便,遠離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3)普眼章:說示修習圓覺,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堅持淨戒,宴坐靜觀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滅垢盡,一切清淨,覺性平等不動。
(4)金剛藏章:說示圓覺本性平等不壞,眾生有思惟心,不能測度如來境界,故應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5)彌勒章:說示愛欲為輪迴根本,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依事理二障而現深淺。應發大願,求善知識,漸斷諸障,證大圓覺。
(6)清淨慧章:說示圓覺自性本無取證,但於除滅一切幻化修證位中,有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諸位差別。
(7)威德自在章:說示修行的方便,依著眾生的根性而有三種差別: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此三法門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8)辯音章:說示單修奢摩他或三摩缽提或禪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後齊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方法。
(9)淨諸業障章:說示覺性本淨,但由眾生從無始以來,妄執有我、人、眾生、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妄生嗔愛,生妄業道,不能入於清淨覺海。
(10)普覺章:說示欲求圓覺,應除作、任、止、滅四種病相,以及去除諸病,求證圓覺之道。
(11)圓覺章:說示修行大圓覺者,長期、中期、下期三種安居的方法,以及修習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觀等方便。
(12)賢善首章:說示此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等五名,並信聞受持此經的功德利益等。
內容介紹
此經在經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世更收入華嚴部。這是由於此經所說(大正17·913b)‘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大正17·913c)‘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說(大正17·914a)‘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普賢章〉),(大正17·921c)‘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賢善首章〉),這都合乎華嚴宗圓攝一切諸法、直顯本來成佛的圓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禪師認為此經‘分同華嚴圓教’,後世學人都列之於華嚴部類。又此經在禪門中也傳習甚廣,即因此經顯示的修行方便,處處與禪法相合。經中所說(大正17·914a):‘遠離一切幻化虛妄,(中略)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中略)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普賢章〉),(大正17·915c)‘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金剛藏章〉)、(大正17·917a)‘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大正17·917a)‘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中略)了知所標,畢竟非月’(〈清淨慧章〉),以及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種禪法及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乃至遠離作、止、任、滅四種禪病(七至十一章),這些教旨都適用於禪門修學,因而此經在叢林中盛行流傳。經中最後並稱(大正17·921c)‘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後世學人也即稱此經為大乘頓教。
至於此經在教禪之間的盛行弘傳,實倡始於唐·圭峰宗密禪師(780~841),即宗密上承賢首(法藏)、清涼(澄觀)的華嚴教系,又承菏澤(神會)、荊南(惟忠)遂州(道圓)的南宗禪系,對於此經極為欣契,自稱(卍續14·217上)‘禪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圓覺經大疏》序),而殷殷致力於此經的弘闡。所著有《圓覺經大疏》十二卷、《大疏鈔》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略疏鈔》十二卷、《大疏科》三卷、《道場證義》十八卷,精詳地顯發了此經的義蘊。此外,他還著有《圓覺經禮懺略本》四卷、《圓覺經道場六時禮》一卷等(見《義天錄》〈海東有本見行錄〉)。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卷一之下中自稱(卍續14·445上):
‘此經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經論,南北頓漸兩宗禪門,又分同華嚴圓教,具足悟修門戶,(中略)宗密遂研精覃思,竟無疲厭;後因攻華嚴大部,清涼廣疏,窮本究末,又遍閱藏經,凡所聽習諮詢討論披讀,一一對詳圓覺,以求旨趣;(中略)率愚為《疏》,至(長慶)三年(823)夏終,方遂終畢。’
於此顯示宗密著《疏》的內容和他教禪兼弘的宗旨。因此在華嚴和禪宗盛行的當時,由於宗密的弘揚,致使此經廣行流傳。而宗密的疏鈔即為後世學人依憑的要籍。
在宗密以前,此經的著疏已有四家,即唐京報國寺惟愨《疏》一卷、先天寺悟實《疏》二卷、薦福寺堅志《疏》四卷、北都藏海寺道詮《疏》三卷。宗密當時皆反覆研味,認為(卍續14·239上)‘各有其長,愨邈經文,簡而可覽;實述理性,顯而有宗;詮多專於佗詞,志可利於群俗。’(《圓覺經大疏》卷上之二)此外宗密又聞江淮間也另有疏流行,但未親見(同《疏鈔》卷四之上)。自宗密疏出,文義精朗,以上各疏即均晦佚無傳(見清遠《圓覺經略疏鈔隨文要解》)。
宗密以後,至十一世紀間,賢首宗學者杭州慧因寺淨源,曾據宗密的《道場修證儀》刪訂為《圓覺經略本道場修證儀》一卷,用以便於修習。十二世紀間,毗陵華嚴寺觀復撰有《圓覺經鈔辯疑誤》二卷,以勘定當時《疏鈔》刊行本的錯誤。隨後有西蜀龍翔寺復庵道輝撰《圓覺經類解》八卷,經鏡庵行霆加以修訂行世。至宋孝宗則以禪學思想撰《御注圓覺經》二卷。毗陵華嚴寺清遠撰《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十二卷。又當時教禪一致的風氣流行,於時有龍江章江禪院如山撰《圓覺經略疏序注》一卷。此外尚有德素撰《玄議》二卷、法圓撰《經解》二卷、道璘撰《地位章》一卷、《三觀扶宗息非》一卷等(均見《義天錄》)。
又天台宗徒有秀州竹庵可觀撰《圓覺手鑒》一卷、澄覺神煥撰《疏》二卷、景德寺居式撰《疏》四卷、慈室妙雲撰《直解》三卷、柏庭善月撰《略解》一卷(見《佛祖統紀》卷十四至卷十八)。十三世紀間,苕水古雲元粹依天台教觀,參考神煥、居式、可觀、慈室諸《疏》,並據宗密《疏鈔》撰《集注》二卷,其中保存了已經散佚的天台諸家的註解。潼川居簡序此書雲(卍續16·1下):
‘圭峰發明此經,造疏數萬言,(中略)由唐至今,廣略並行,西南學徒,家有其書,吁嘻盛哉。江淮荊蠻稍若不競,天台再造於五季亂離之際,鼓行吳越間,作者輩出,巉然見頭角,由是二家之言,肝膽楚越,咫尺雲壤。’
於此可見台、賢兩宗學人並重此經而見解各別。稍後又有台州崇善教寺智聰撰《心鏡》六卷、居士周琪撰《夾頌集解講義》十二卷,這都是闡述教禪一致的理解之作。
至十七世紀以來,有武林陸通律寺寂正撰《要解》二卷、憨山德清撰《直解》二卷、二楞庵通潤撰《近釋》六卷、居士焦竑撰《精解譯林》二卷(現存上卷)、禪宗羅峰弘麗撰《句釋正白》六卷、賢首宗徒通潤撰《折義疏》六卷、淨挺撰《圓覺連珠》一卷等。這是由於宋、明以來佛教界形成禪教融會的風氣,而此經乃契其機,因而講述頗盛。
此經從唐以來,在朝鮮半島甚為流行,據《義天錄》〈有本見行錄〉,可知當時(1090)尚傳存有堅志《疏》,以及宗密、淨源、大軻、德素、法圓、善聰、仲希、道璘等疏著,其中以宗密的《疏鈔》流傳最廣。同時此經在日本禪教間也盛行傳持,著名的註疏有鳳潭的《集注日本決》五卷、普寂的《義疏》二卷、大內青巒的《講義》一卷、湯次了榮的《研究》一卷等。(高觀如)
◎附:太虛〈圓覺經經義提示〉(摘錄自《圓覺經略釋》)
甲、[托本在佛]托本如雲根據點、出發點之意。此經以佛果之境界,為經義之根據;雖所談者周攝於萬法,而根據則在於佛果。何以見之?如〈文殊章〉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名為圓覺。’此圓覺為無上法王所有,故知全經托本,惟在佛果。又如〈普賢章〉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普眼章〉云:‘欲求如來淨圓覺心。’〈金剛藏章〉云:‘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彌勒章〉云:‘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圓覺章〉云:‘信佛秘密大圓覺心。’〈賢善首章〉云:‘是經惟顯如來境界’等,在在可見。他經立說,或依於心,或依眾生,五陰、六塵,乃至或依般若。此經則依於佛地心境,此為第一重應知之義。
乙、[被機在頓]佛說法皆對機,此經為何等機耶?乃被頓機。大略頓機有二:一者,對漸為頓,謂漸機修學小乘,然後回向大乘,頓機則直入大乘。二者,頓時成佛為頓,謂利根人,不但不從小向大,乃至菩薩因地亦不須經過,只一聞佛乘,即能超凡入如來地;此種直超佛果,乃大乘中之頓機。本經所被,重在後者。何以見之?如〈文殊章〉云:‘知是空花,即無輪轉。’〈普賢章〉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清淨慧章〉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賢善首章〉云:‘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又如經言:‘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則知本經正被在頓,旁亦攝漸。彼聞經而先獲理解,漸事行修者,固無所礙;但不若頓入頓超者之受益,乃為此經正被之機耳。
丙、[注重在行]佛學有境、有行、有果。境者,知識之對象;行者,實地之修習;果者,功效之確證。三者雖有偏重,決無偏廢;非如世間講學,只求知解,不求效果。故佛經有注重在境而多分說境者;有注重在行若果,而多分說行說果者;亦有平均說之者。此經則特重於行,雖說境而明境在行,雖說果而明行之果。如文殊請問如來本起因地法行,其所對境,乃起行之因地可見。〈普賢〉、〈普眼〉二章,全明修行。他如說行位、行法、行過患、行方便等,皆可見注重在行。此從正面而言。又從反面亦可見此經不重知解:如〈金剛藏章〉云:‘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淨諸業障章〉云:‘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等。尤有進者,經名圓覺,而十二菩薩中有圓覺菩薩,此菩薩所問,乃為入手方便,從中可見此經不特注重在行,尤特別注重入手方便之行。
上來略以三條提示,則此經全部之義,已如網在綱,有條不紊。
經典全文
大乘單譯經·第0423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盤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盤,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鏇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鏇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華;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盤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盤,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盤,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鏇復,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盤,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盤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盤。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痴,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盤。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盤;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盤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盤。”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盤。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盤。”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盤,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盤,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盤,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盤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盤,伏我愛根為涅盤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痴,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盤。涅盤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止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盤。”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盤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賢善首當知,是經諸佛說,
如來等護持,十二部眼目,
名為大方廣,圓覺陀羅尼,
顯如來境界。以此修行者,
增進至佛地。如海納百川,
飲者皆充滿。假使施七寶,
積滿三千界,不如聞此經。
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
不如聞半偈。汝等於來世,
護是宣持者,無令生退屈。”
(注1:此段乃近代學者依古本錄入,今常見流通本不載,事見《卍新纂續藏經No.001圓覺經佚文1卷》。[2])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盤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圖書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圓覺經
作 者:徐敏 譯註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0-5-1
開本:16開
定價:9.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以通行的《圓覺經》為底本,同時參考太虛大師的《圓覺經略釋》,以保證譯註得準確完備。各章節都分為原文、注釋和譯文等部分,各部分交相呼應。章節前置有題解,便於讀者了解該章節全文大意。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目錄
序分
一文殊師利菩薩
二普賢菩薩
三普眼菩薩
四金剛藏菩薩
五彌勒菩薩
六清淨慧菩薩
七威德自在菩薩
八辯音菩薩
九淨諸業障菩薩
十普覺菩薩
十一圓覺菩薩
十二賢善首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