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發生在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左右,延續了大約6500萬年。奧陶紀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世界許多地區都廣泛分布有海相地層。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中,約85%的物種滅亡,27%的科與57%的屬滅種。依據滅種的生物分類的屬的數量,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直接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環流變化,導致全球冷化進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基本信息

奧陶紀簡介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奧陶紀亦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
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範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奧陶紀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區(包括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較寒武紀更為繁盛。
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它們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布廣泛。腕足動物在這一時期奧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為了防禦,三葉蟲在胸、尾長出許多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由於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大發展,在前寒武紀時非常繁盛的疊層石在奧陶紀時急劇衰落。

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生物奧陶紀生物
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它並不總是勻速的,逐漸進行的,經常會有大規模的集群滅絕,即生物大滅絕。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殘存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這次劫難,而且還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幸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中,約85%的物種滅亡,27%的科與57%的屬滅種。依據滅種的生物分類的屬的數量,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直接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環流變化,導致全球冷化進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這種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了,冰川鎖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豐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壞了,除此之外,奧陶紀末期4億多年前英國還發生了3次大規模8級火山爆發,可能也導致了全球變冷,並殺死了大量生物,最終導致了85%的物種滅絕。
另有一種更受垂青的說法認為,距離地球6000光年的一顆衰老恆星發生爆炸,釋放出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穿越了宇宙後,擊中了地球。在擊中地球後,伽馬射線摧毀了30%的臭氧層,導致紫外線長驅直入,浮游生物因此大量死亡,食物鏈的基礎被摧毀,產生饑荒。同時被伽馬射線打亂的空氣分子重新組合成帶有毒性的氣體,這些氣體遮擋了陽光中的熱量,地球一時沒有任何生機。(參考自央視紀錄片《遠古生物大滅絕》,在央視CNTV有,第一集在3月24日18: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