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定律有好多。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資訊理論第一定律、阿西莫夫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 、成功第一定律等。
成功第一定律
概述
成功心理學的最新研究認為:在外部條件給定的前提下,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準確識別並全力發揮其天生優勢——天賦和性格。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經驗很重要,但不是職業成功的關鍵。只要你識別和接受自身的天賦和性格,配以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尋找需要你所具備天賦和性格的崗位,持續地使用它們,並堅持下去,就有望成功,有望建立幸福的人生。這就是世界著名的“優勢理論”,也稱為“成功第一定律”。即:優勢=天生優勢 後天優勢=(天賦 性格) (知識 技能)。
天生優勢是一個人油然產生並貫穿始終的思維、感覺或行為模式。包括天賦和性格。知識是所學的事實和課程。技能是做一件事的步驟。天生優勢是遺傳和早期形成的。一個人到15、16歲就基本定型了,也就是說其天賦和性格基本形成了。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就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樣。天生優勢是先天的,而後天優勢(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而獲得。所以,天生優勢是一個人優勢的關鍵。
在許多工作中,你都能夠獲得必需的技能和知識,直到你能基本勝任,但無論什麼工作,如果你缺乏必需的天賦,你就決不可能持續地表現優秀。成功職業指導中心認為:優勢理論著眼的是職業的戰略問題,職業定位就是解決一個人職業發展的戰略問題。首先,從戰略上,你要選擇適合你的性格(本我)、並能最多地用到你的天賦優勢的職業——就是揚長避短,只選擇能充分發揮性格天賦優勢的職業,避開會用到自己性格天賦弱點的職業。選定了適合自己的目標職業後,再看要在這個職業上取得成功,需要彌補哪方面的短處,改善哪方面的弱點,這就是一個戰術層面的問題。(“木桶理論”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因此,“揚長避短”最重要的是——揚“性格天賦”之長,避“性格天賦”之短。每個人在他的天賦方面學習進步最快,成長空間、潛力最大,能夠獲得的成就也最大。所以,與其把時間精力放在克服弱點上,不如把重點放在發揮天賦上成長更快、成效更大。成功職業之道在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控制弱點,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克服弱點上。所以,要儘快走出“只要下功夫,什麼都能學會”的誤區,不要盲目參加銷售技巧、領導藝術以及其它用心良苦的培訓,然後指望脫胎換骨。除非你具備必需的天賦,否則你的進步將十分有限。我們應該首先識別自己的天賦,然後有針對性地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繼而將它們轉化為優勢。
人們常說:一個人放對了地方就是人才,放錯了地方就變成蠢才。這是成功第一定律的生動闡述。這是個非常簡單明了的道理,但我們絕大部分人就是不知道。這是幾千年傳統教育的結果。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只要刻苦努力就能成功。這樣教育的目的是好的,主要是為了勉勵我們勤奮努力。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比爾蓋茨和李嘉誠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但努力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我們很多人都很努力,卻沒有成功。中國人早已有了鍊金術!同時,為什麼鐵棒一定要磨成針呢?社會需要針,難道就不需要鐵棒嗎?
流行成功是靠70%的人際關係和30%的能力的成功學理論之後,許多人似乎茅塞頓開,好象找到了制勝的法寶,又拿出了中國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刻苦磨練並試圖改變自己的性格,以便建立廣泛而又牢靠的人際關係。所以你看書店裡厚黑學呀、如何討好上司、籠絡下屬之類的書琳琅滿目。難道我們忘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千年古訓嗎!最終結果將會證明這一切的努力都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職業定位的本質
當對現在的工作越來越厭煩、越來越感覺不適應時,我們又重新思考:“我是誰?”本來我們以為對自己、對前途很清晰,現在卻感到越來越迷茫,越來越感覺到在社會的滾滾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正如我們經常分析某某演員扮演一個 角色 很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演員的性格特質與角色很相似、是本色演員一樣,職業成功的秘訣也是做本色演員。做本色演員得心應手,容易成功;做非本色演員很辛苦,不容易成功。 職業定位就是在社會分工的大舞台上確定能扮演我自己的角色:符合本我,不用經常戴著面具去迎合工作的需要,甚至可以張揚自己的個性,並最多地用到我習慣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做本色演員,就是要“做回我自己”。
“從事適合的職業”
“從事適合的職業”就是“做回我自己”、從事適合我自己的職業,代表了五層意思:
1、 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最有工作滿足感”的職業,就是每天享受工作,而不是每天厭煩上班、對從事的工作感到厭倦甚至痛苦。
2、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進步和發展最快”的職業,最能發揮自己的性格和天賦優勢,是職業發展的最佳路徑。
3、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一生長期發展”的職業,能取得一生職業生涯長期的成功,而不是依賴某個偶然機會的短時間內的成功。對有些人來說,適合的職業意味著對他是最好的職業,不是唯一可以做得來的職業;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適合的職業可能意味著是唯一能夠持續發展的職業,不適合的職業很難持續發展下去。
4、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最成功”的職業,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在這個職業上能發展到很高的層次,能取得自己可以獲得的最大的成功。
5、從事“做回我自己”的職業就是從事“最有競爭優勢”的職業,與其他人競爭時有最重要的優勢——性格和天賦優勢。因為即使一個人有專業的優勢或經驗的優勢,大家都從事同樣的工作一段時間後,有性格和天賦優勢的人進步更快,在知識和技能上會逐步趕上並超過僅僅有專業優勢或經驗優勢的人,這樣這個人的這些後天優勢也會逐漸喪失。
天賦與職業
天賦是一個人技能的最基本元素,一種天賦可以適用多種不同職業。假如你有很強的空間圖形辨認力,既可以表明你有成為一名成功的畫家的潛力,也可以表明你有成為一名成功的雕刻家、建築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的潛力。空間圖形辨認力是以上這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的最基本元素。
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往往蘊藏著自己的天賦,但興趣愛好不等於天賦。所以我們可以從自己眾多的興趣愛好中尋找自己的天賦,但我們不能把興趣愛好當作自己的天賦。
熱力學第一定律
概述
熱力學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恆定律。即“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種不同形式,能夠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在轉化中,能量的總量不變。”
熱可以轉變為功,功也可以轉變為熱;消耗一定的功必產生一定的熱,一定的熱消失時,也必產生一定的功。
基本定律
普遍的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在一切涉及熱現象的巨觀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熱力學的基本定律之一。
熱力學第一定律是對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的一種表述方式。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熱能可以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也可以與機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轉換,在傳遞和轉換過程中,能量的總值不變。
表達式
表征熱力學系統能量的是內能。通過作功和傳熱,系統與外界交換能量,使內能有所變化。根據普遍的能量守恆定律,系統由初態Ⅰ經過任意過程到達終態Ⅱ後,內能的增量ΔU應等於在此過程中外界對系統傳遞的熱量Q 和系統對外界作功A之差,即UⅡ-UⅠ=ΔU=Q-A或Q=ΔU+A這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表達式。如果除作功、傳熱外,還有因物質從外界進入系統而帶入的能量Z,則應為ΔU=Q-A+Z。當然,上述ΔU、A、Q、Z均可正可負。對於無限小過程,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微分表達式為 :
dQ=dU+dA因U是態函式,dU是全微分;Q、A是過程量,dQ和dA只表示微小量並非全微分,用符號d以示區別。又因ΔU或dU只涉及初、終態,只要求系統初、終態是平衡態,與中間狀態是否平衡態無關。
另一種表述
第一類永動機是不可能造成的。這是許多人幻想製造的能不斷地作功而無需任何燃料和動力的機器,是能夠無中生有、源源不斷提供能量的機器。顯然,第一類永動機違背能量守恆定律。
把熱力學第一定律具體套用於化學反應中, 討論和計算化學反應的熱量變化, 這門學科稱為熱化學。
當生成物的溫度恢復到反應物的溫度時, 化學反應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 稱為化學反應熱效應, 簡稱反應熱。 (無非體積功) 化學反應熱要反映出與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鍵相聯繫的能量變, 一定要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溫度相同, 以消除反應物和生成物因溫度不同而產生的熱量差異。化學反應中,體系的內能變化值為 rU, 應等於生成物的 U生 減去反應物 U反 (r: reaction) rU = U生 - U反
由第一定律, rU = Q - W, 故有: U生 - U反 = Q - W, 且W=W體 。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簡介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又稱慣性定律,它科學地闡明了力和慣性這兩個物理概念,正確地解釋了力和運動狀態的關係,並提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其運動狀態不變的屬性——慣性,它是物理學中一條基本定律。
定律內容
英文名稱:Newton first law of motion
一切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由於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英文名稱:law of inertia
定律概述
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它科學地闡明了力和慣性這兩個物理概念,正確地解釋了力和運動狀態的關係,並提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其運動狀態不變的屬性——慣性,它是物理學中一條基本定律。上述定律主要是從天文觀察中,間接推導而來,是抽象概括的結論,不能單純按字面定義而用實驗直接驗證。和實際情況較接近的說法是:任何物體在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時,都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即原來靜止的繼續靜止,原來運動的繼續作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慣性實質是物體相對於平動運動的慣性,其大小即為慣性質量。物體相對於轉動也有慣性,但它跟第一定律所說的慣性不是一回事,它的大小為轉動慣量。慣性質量和轉動慣量都用來表示慣性,但它們是不同的物理量,中學物理不出現轉動慣量的名詞,可不必提兩者的區別。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為零的情況下,究竟是靜止還是作勻速直線運動,這除
了和參考系有關外,還要看初始時的運動狀態。
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兩個問題:
1、它明確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物體的運動並不是需要力來維持,只有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即產生加速度時,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得出力的定性定義: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它使受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
2、它提出了慣性的概念。物體之所以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是在不受力的條件下,由物體本身的特性來決定的。物體所固有的、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慣性。物體不受力時所作的勻速直線運動也叫慣性運動。牛頓在第一定律中沒有說明靜止或運動狀態是相對於什麼參照系說的,然而,按牛頓的本意,這裡所指的運動是在絕對時間過程中的相對於絕對空間的某一絕對運動。牛頓第一定律成立於這樣的參照系。通常把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參照系成為慣性參照系,因此這一定律在實際上定義了慣性參照系這一重要概念。牛頓第一定律是作為牛頓力學體系一條規律,它具有特殊意義,是三大定律中不可缺少的獨立定律。不能將第一定律看作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注意:力不是產生速度的原因,而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定律形成
1、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學想像:
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滑下。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鋪上毛巾,小車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離就停下了;第二次在水平面鋪上較光滑的棉布,小車在棉布上滑行的距離較遠;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車滑行的距離最遠。
伽利略認為,是平面對小車的阻力使小車停下,平面越光滑小車滑行就越遠。表明阻力越小,小車滑行就越遠.伽利略科學地想像:要是能找到一塊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為零,小車的滑行速度將不會減慢。
2、笛卡爾的補充:
笛卡爾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會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3、牛頓的偉大貢獻
英國的偉大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從而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及總結。
300多年前,伽利略對類似的實驗進行了分析,認識到: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越小,他的運動速度減小得就越慢,他運動的時間就越長。他還進一步通過進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況下,如果水平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這是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伽利略曾經專研過這個問題,牛頓曾經說過:“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功的。”這句話就是針對伽利略的。所以牛頓概括了前人的研究結果,總結出了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分析事實、再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雖然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驗證這一定律,但是,從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力是產生物體
加速度的原因。
定律試驗
目的和要求:
1、認識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速度)。
儀器和器材:
方木塊(滑塊),長20厘米左右的小木棒,小球,實驗小車,寬約為10-15厘米、長分別為30厘米和60厘米左右且厚度相同的刨光的木板各一塊,毛巾和棉布各一塊。
實驗方法:
一、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1、把滑塊放在60厘米長的水平木板上。用木棒推動滑塊運動。停止推動,滑塊迅速停下。
2、用木棒以與步驟1中同樣的速度推小球。停止推動,小球還要向前運動一段距離。
3、用木棒敲擊滑塊,敲擊停止,滑塊還要運動一段距離。
觀察重點:三種條件下物體變慢的情況。
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資訊理論第一定律
DENG'S信息守恒基本方程式
NQ=Nu Nw
dNu=dNq-DNW
信息守恆與轉換定律定義
1、總的流進系統的信息必等於總的從系統中流出的信息,加上系統內部信息的變化;信息能夠轉換,從一種狀態轉變成另一種狀態;信息可以創造,可以失存。用公式表示為:NQ= NW ΔNU
象鄧宇們新提出的“信息守恆定律基本方程式[10]”與 “信息守恆:N=∑ni”這個概念的定義。
2、信息守恆定律是指“系統中儲存信息的增加等於進入系統的信息減去離開系統的信息” ΔNU= NQ-NW
系統中儲存信息的變化=進入系統的信息-離開系統的信息 =新創造的信息-失去(‘消失’離開)的信息
由“系統中信息的變化=進入系統的信息-離開系統的信息”而變換為“(信息)可以創造,可以失存”的‘信息守恆概念’的發生定義:
系統中信息的變化等於進入系統的新創造的信息減去系統失去(離開、失存、消失、消滅)的信息。是信息轉換守恆定律特有屬性,本質內涵的:“信息可以創造,可以失存”的原創表達公式:
系統中儲存信息的變化=新創造的信息-失存的信息 :ΔNU =Ncre-Nlos
信息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Information)或總狀態守恆,公式:
N=∑nior
Ω=∑ωi I=∑Ii
信息定義:
(新)
信息是事物屬性標識的集合——信息的新定義DY,“屬性 種差”的標準邏輯DY。Deng's改造(創造)的新信息定義。
逆Shannon信息定義: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
Wiener信息定義的逆:信息就是信息,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的標示。
鄧宇們提出的”信息”概念定義 “信息是事物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的信息實質定義。
香農信息定義逆:將著名的否定式的維納和香農的“信息定義”換成“肯定式”成為香農信息定義逆1——香農信。
定義的逆定義:
1、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確認肯定性(確定性)的東西。或 信息是肯定性的確認。
對應公式:
Ir=-logPi 1 或
Ir‘=log((N-ni)/N)=log(nq/N)=logPq
即仙農信息,由形式上的負熵——不確定度,變換成形式上的正熵補——確定度。見原否定式的Shannon信息定義:信息是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
公式:
I=-logPi=-log((ni)/N) =-(logni-logN)=logN-log ni
=-log((N-nq)/N)=1-1- logPi=1-(1 logPi)=(1- logPi) –1
維納信息定義逆:
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的logo(標示,表示、表號——表現符號、信號、標號,表征、標識)。或“信息是與物質、能量、信息及屬性相伴隨的標識(logo,標示)”;或“信息就是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的標識(表征、……)”。
鍾義信定義的小縮:信息是事物變化狀態的方式。
黑洞霍金輻射與信息守恆
2004年7月2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英國傳奇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教授宣布了他對宇宙黑洞的最新研究結果,霍金的態度來了個180度轉彎,表示自己原來的觀點錯了,信息應該守恆: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對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實上被吸入黑洞深處的物質的某些信息實際上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釋放出來:信息守恆。
黑洞不是一顆死亡了的星體,它具有豐富的內涵。黑洞的霍金輻射理論表明,黑洞不僅具有一般的力學性質,而且具有量子性質和熱性質。如果黑洞的輻射譜為嚴格的黑體譜,則黑洞輻射過程中信息丟失。Parikh和Wilczek認為,黑洞的霍金輻射的確可以看成是一種量子效應,但輻射粒子貫穿的勢壘不是預先存在的,而是由出射粒子自身產生的。他們的研究結果支持信息守恆。
原因是先前把黑洞想得太理想化了,把黑洞熱輻射也想得太理想化了。不過,霍金一直沒有給出嚴格的證明來支持自己的新觀點。索恩表示此事不能由霍金一個人說了算,他仍堅持信息不守恆的看法。普瑞斯基則表示沒有聽懂霍金的演講,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贏了。這一牽扯到量子論基礎的敏感問題還遠未解決。
黑洞理論的研究已經超出了黑洞本身,它不僅通過信息疑難觸及了量子論的重要基石——么正性,而且掀開了探討時間性質的新篇章。
黑洞內部有一個奇點,那是時間終結的地方。大爆炸宇宙有一個初始奇點,那是時間開始的地方。彭若斯和霍金曾經證明過一個“奇性定理”,該定理表明,任何一個真實的時空都一定存在奇點,即一定存在時間有開始或終結的過程。時間有沒有開始和結束,原本是哲學家和神學家議論的話題,現在經過對黑洞和宇宙的研究,這一話題被納入了物理學的領域。
宇宙學家相信,太空中有許多類型的黑洞,從質量相當於一座山的小黑洞,到位於星系中央的超級黑洞,不一而足。科學家過去認為,從巨大的星體到星際塵埃等,一旦掉進去,就再不能逃出,就連光也不能“幸免於難”。而霍金教授關於黑洞的最新研究有可能打破這一結論。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他發現,一些被黑洞吞沒的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從黑洞中“流淌”出來。
霍金關於黑洞的這一新理論解決了關於黑洞信息的一個似是而非的觀點,他的劍橋大學的同行都為此興奮不已。過去,黑洞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純粹的破壞力量,而現在的最新研究表明,黑洞在星系形成過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認“黑洞悖論”錯誤
1976年,霍金稱自己通過計算得出結論,他認為黑洞在形成過程中,其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但是,理論中提到的黑洞輻射中並不包括黑洞內部物質的任何信息,一旦這個黑洞濃縮並蒸發消失後,其中的所有信息就都隨之消失了。這便是所謂的“黑洞悖論”。
這種說法與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出現相互矛盾之處。因為現代量子物理學認定這種物質信息是永遠不會完全消失的。近30年來,霍金試圖以各種推測來解釋這一自相矛盾的觀點。霍金曾表示,黑洞中量子運動是一種特殊情況,由於黑洞中的引力非常強烈,量子力學在此時已經不再適用了。但是霍金的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科學界眾多持懷疑態度學者的信服。
霍金終於給了這個當年自相矛盾觀點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答案。霍金稱,黑洞從來都不會完全關閉自身,他們在一段漫長的時間裡逐步向外界輻射出越來越多的熱量,隨後黑洞將最終開放自己並釋放出其中包含的物質信息。
新成果
儘管這一重大研究成果還沒有公開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已經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霍金在劍橋大學的同事、著名的物理理論學家馬爾科姆·佩里博士表示,“霍金在這次研討會上提出的觀點也許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是具體是否能得到最終認可,我看還需要由大家說了算。”但他認為,霍金最新的研究成果將可以和30年前發表的“霍金輻射”相媲美。
另一位物理學家科特·卡特勒在接受《新科學家》雜誌的訪問時說:“霍金髮出了一個信息,他似乎在說‘我已經解決了黑洞理論中的矛盾之處,我想就此發表一些新的看法’。但是我們作為該信息的接受者,預先卻並沒有看到任何有關的書面闡述。作為對霍金本人的尊重,根據他的名譽,我只能暫且先接受這種說法。”科學家們都期待著明天的學術會議上,霍金教授對他全新成果的完整闡釋。
阿西莫夫第一定律
Asimov’s First Law (阿西莫夫第一定律)是 Alice Wang 的新作,一個探討“人和機器”的設計,而這個機器就是小小的人體稱。
1、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2、在不違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給與的任何命令。
3、在不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盡力保護自己。” 這是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Alice Wang 認為制定這些定律表現出了人對機器人的恐懼,我們這些恐懼從何而來,雖然這三大定律適用於阿西莫夫的科幻中,或者是人工智慧發達的未來世界,那么現在呢,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違反這個定律的產品?她把對象定為磅秤(人體秤),因為缺乏人性的磅秤無論人的心情好壞,都會冷酷的將結果直接顯示,這會給很多人帶來心理傷害,甚至更廣。基於這,Alice Wang 設計了三款磅秤。
上圖所示為half-truth:半真假。站在這個磅秤時看不到自己的體重,需要另一個人的協助才能得知自己的體重,對方則得衡量該不該說實話。
open secrets :公開的秘密。這個磅秤會將你的體重分享給其他人,當你站在這個磅秤上時,它就會傳簡訊到一個已設定的手機號碼,收到簡訊的人得決定該如何告知你這個訊息。
white lies:白色謊言。這是個可以欺騙自己的磅秤,站越後面就越輕,越前面就越接近你真實的體重。
virginia 在一周前推薦過這個設計,當時沒有仔細看,可能是因為“有趣”兩字吧,請諒解,有時候並不能全神關注。很多時候,就是簡單一個詞語就能影響很多潛在的東西,比如這篇中的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中的“機器人”,看到這個詞,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人型的機器,當你把這個“機器人”範圍擴大的時候甚至到目前的磅秤,需要一個休止符,這種例子設計中或生活中會碰到很多,就是經驗形成的潛意識,如同一把梯子帶來了高度卻忽視了廣度。
補充:DESIGNODOUBT也有一個針對體重心理的人體秤,Secret hole _ weight scale這個設計探討的可能側重於人類行為和心理,但是這種解決方法,也許可以對人和機器人的關係有所啟發,也按照阿西莫夫三定律的方式來解釋:機器人不能說謊,那么當出現兩難矛盾時,比如不說謊會帶給部分人類傷害,那么它需要將這種矛盾轉嫁到人類(或者罷工),將真實告訴另外的人。比如half-truth,說謊的不是機器而是人。
香農第一定律
各種漢字輸入法已經很成熟了,隨便挑出一種主要的輸入法比十幾年前最好的輸入法都要快、要準。現在拋開具體的輸入法,從理論上分析一下,輸入漢字到底能有多快。
假定常用的漢字在二級國標裡面,一共有 6700 個作用的漢字。如果不考慮漢字頻率的分布,用鍵盤上的 26 個字母對漢字編碼,兩個字母的組合只能對 676 個漢字編碼,對 6700 個漢字編碼需要用三個字母的組合,即編碼長度為三。當然,讀者馬上發現了可以對常見的字用較短的編碼對不常見的字用較長的編碼,這樣平均起來每個漢字的編碼長度可以縮短假定每一個漢字的頻率是p1, p2, p3, ..., p6700,編碼的長度是L1, L2, L3, ..., L6700那么,平均編碼長度是p1×L1 p2×L2 ... p6700×L6700
香農第一定理指出,這個編碼的長度的最小值是漢字的信息熵,也就是說任何輸入方面不可能突破信息熵給定的極限。當然,香農第一定理是針對所有編碼的,不但是漢字輸入編碼的。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們將輸入法的字型檔從二級國標擴展到更大的字型檔 GBK,由於後面不常見的字頻率較短,平均編碼長度比針對國標的大不了多少。讓我們回憶一下漢字的信息熵:
H = -p1 * log p1 - ... - p6700 log p6700。
如果對每一個字進行統計,而且不考慮上下文相關性,大致可以估算出它的值在十比特以內,當然這取決於用什麼語料庫來做估計。如果我們假定輸入法只能用 26 個字母輸入,那么每個字母可以代表 log26=4.7 比特的信息,也就是說,輸入一個漢字平均需要敲 10/4.7= 2.1 次鍵。
如果我們把漢字組成詞,再以詞為單位統計信息熵,那么,每個漢字的平均信息熵將會減少。這樣,平均輸入一個字可以少敲零點幾次鍵盤。不考慮詞的上下文相關性,以詞為單位統計,漢字的信息熵大約是8比特作用,也就是說,以詞為單位輸入一個漢字平均只需要敲 8/4.7=1.7次鍵。這就是現在所有輸入法都是基於詞輸入的內在原因。當然,如果我們再考慮上下文的相關性,對漢語建立一個基於詞的統計語言模型,可以將每個漢字的信息熵降到6比特作用,這時,輸入一個漢字只要敲 6/4.7=1.3 次鍵。如果一種輸入方法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漢字的輸入已經比英文快的多了。
但是,事實上沒有一種輸入方法接近這個效率。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要接近資訊理論給的這個極限,就要對漢字的詞組根據其詞頻進行特殊編碼。事實上像王碼這類的輸入方法就是這么做到,只不過它們第一沒有對詞組統一編碼,第二沒有有效的語言模型。這種編碼方法理論上講有效,實際上不實用。原因有兩個,第一,很難學;第二,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上講,人一心無二用,人們在沒有稿子邊想邊寫的情況下不太可能在回憶每個詞複雜的編碼的同時又不中斷思維。我們過去在研究語言識別時做過很多用戶測試,發現使用各種複雜編碼輸入法的人在脫稿打字時的速度只有他在看稿打字時的一半到四分之一。因此,雖然每個字平均敲鍵次數少,但是打鍵盤的速度也慢了很多,總的並不快。這也就是為什麼基於拼音的簡單輸入法占統治地位的原因。事實上,漢語全拼的平均長度為 2.98,只要基於拼音的輸入法能利用上下文徹底解決一音多字的問題,平均每個漢字輸入的敲鍵次數應該在三次左右,每分鐘輸入 100個字完全有可能達到。
另外一個不容易達到資訊理論極限的輸入速度的原因在於,這個理論值是根據一個很多的語言模型計算出來的。在產品中,我們不可能占有用戶太多的記憶體空間,因此各種輸入方法提供給用戶的是一個壓縮的很厲害的語音模型,而有的輸入方法為了減小記憶體占用,根本沒有語言模型。拼音輸入法的好壞關鍵在準確而有效的語言模型。
另一方面,由於現有輸入方法離資訊理論給的極限還有很大的差距,漢語輸入方法可提升的空間很大,會有越來越好用的輸入方法不斷湧現。當然,輸入速度只是輸入法的一項而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我們也會努力把谷歌的輸入法做的越來越好。
3D第一定律
3D有個規律,被稱為第一定律:十期之內,有個尾數點要出三次。尾數點是指:0,1,2,3,4,5,6,7,8,9分別對應和數值0---27 例如:3點指和值3,13,23。
可以對應1000多期的和數值進行對比驗證。
每天選號時,根據整體判斷,在九期(加上當晚要開出的號剛好十期)中如果一個尾數點出現兩次,就要特別關注該點。出過三次的一般可以排除!
這是個動態指標,每天開獎後,就要相應變化。例如013期分析,前九期和數值分別是7,19,18,13,3,14,19,11,7。在這裡尾數點3,7,9分別出現兩次,要特別注意了。這種情況很少,在九期內一般只有一個或兩個尾數點會出現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