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黃耆湯

竹葉黃耆湯治消渴氣血虛,胃火盛作渴。

基本信息

竹葉黃耆湯之一

拼音

zhúyèhuángqítāng

處方

竹葉6克黃耆地黃麥門冬當歸川芎甘草黃芩石膏(煨)芍藥人參各3克

功能主治

治氣血兩虛,胃火盛而作渴,以及癰疽、發背、諸瘡之大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內科摘要》卷下

竹葉黃耆湯之二

處方

人參2.4克生黃耆2.4克石膏(煅)2.4克半夏(制)2.4克麥冬2.4克生地6克白芍2.4克甘草2.4克川芎2.4克當歸2.4克竹葉10片黃芩2.4克

功能主治

治癰疽發背,諸般疔毒,表里熱甚,陰液不足,口中乾渴。

用法用量

上十二味,用水400毫升,加生薑3片、燈心20根,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溫服。

摘錄

《醫宗金鑒》卷六十二

竹葉黃耆湯之三

拼音

zhúyèhuángqítāng

組成

竹葉(切)4升,黃耆3兩,芍藥3兩,當歸1兩,大黃1兩半,升麻2兩,黃芩2兩,前胡2兩,知母2兩,麥門冬2兩(去心),甘草(炙)2兩。

主治

癰發背及在諸處。

用法用量

以水1斗7升,煮竹葉取9升,去滓,下諸藥,煮取2升8合,分3服。利2-3行佳。

竹葉黃耆湯之四

組成

淡竹葉2兩,生地黃8兩,黃耆3兩,麥門冬3兩(去心),當歸3兩,川芎3兩,人參3兩,甘草3兩,黃芩3兩,芍藥3兩,石膏3兩。

主治

發背發渴,諸瘡大渴;胃虛火盛而作渴。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加竹葉5-7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為粗末。

竹葉黃耆湯之五

拼音

zhúyèhuángqítāng

組成

竹葉(切)3升,黃耆4兩,小麥1升,芍藥3兩,甘草2兩(炙),石膏2兩(研),人參3兩,升麻1兩,茯苓2兩(1法7分),桂心6分(1法2分),當歸3兩,乾棗14枚,五味子3兩,生薑3兩,乾地黃1兩,麥門冬3兩(去心),知母1兩。

主治

動散背腫,已自利,虛熱不除。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竹葉、小麥,取9升,去滓,納藥,煮取3升,分4次溫服。

製備方法

上切。

竹葉黃耆湯之六

拼音

zhúyèhuángqítāng

組成

黃耆8分,甘草8分,黃芩8分,川芎8分,當歸8分,白芍8分,人參8分,半夏8分,石膏8分,麥冬8分,生地1錢,淡竹葉10片。

功效

清熱生津止渴。

主治

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表里熱甚,口乾大渴者。

用法用量

水2鍾,加生薑3片,燈心20根,煎8分,食遠溫服。

竹葉黃耆湯之六

拼音

zhúyèhuángqítāng

組成

竹葉、黃耆、當歸、麥冬、人參、甘草。

主治

產後煩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竹葉黃耆湯之七

拼音

zhúyèhuángqítāng

組成

淡竹葉1錢,芍藥2錢,麥門冬2錢,半夏2錢,川芎2錢,黃耆2錢(炒),人參2錢,當歸2錢,甘草2錢,石膏2錢,生地黃2錢。

主治

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製備方法

上銼作2劑。

竹葉黃耆湯之八

拼音

zhúyèhuángqítāng

組成

生地黃2錢,黃耆2錢,當歸1錢(酒拌),淡竹葉1錢,川芎1錢,甘草1錢(炙),黃芩1錢(炒),白芍藥(炒)1錢,人參1錢,半夏1錢,石膏(煅)1錢。

主治

癰疽大渴發熱,或瀉,或小便如淋;傷(跌扑閃挫)家作渴,或因胃熱傷津液。

用法用量

水2鍾,加生薑3片,煎8分,食遠服。

製備方法

上作1劑。

附註

《準繩·瘍醫》引《癰疽神秘驗方》有栝樓根一錢、麥門冬(去心)二錢。

竹葉黃耆湯之九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拼音

zhúyèhuángqítāng

組成

淡竹葉1握,黃耆3兩(銼,炒),甘草3兩(炙,銼),黃芩3兩(去黑心),麥門冬3兩(去心,焙),芍藥3兩,當歸(切,焙)2兩,人參2兩,石膏2兩(椎碎),芎2兩,半夏2兩(湯洗7遍去滑,焙)2兩,生地黃(切,焙)8兩。

主治

一切惡瘡發大渴者。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未。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大棗5個(擘破)、竹葉7片,煎取8分,去滓溫服,日3夜1。

各家論述

1.《古今名醫方論》:柯韻伯曰,氣血皆虛,胃火獨盛,善治者補瀉兼施,寒之而不致亡陽,溫之而不至於助火,扶正而邪卻矣。四君子氣藥也,加黃耆而去苓、術,恐火就燥也。四君子氣藥也,加黃耆而去苓、術,恐火就燥也。四物湯血藥也,地黃止用生者,正取其寒也。人參、黃耆、甘草治煩熱之聖藥,是補中有瀉矣。且地黃之甘寒,瀉心腎之火,竹葉助芍藥清肝膽之火,石膏佐芍藥清脾胃之火,麥冬同黃芩清肺腸之火,則胃火不得獨盛,而氣血之得補可知。惟半夏一味,溫中辛散,用之大寒劑中,欲其能陰陽之路也。岐伯治陰虛而目不瞑者,飲以半夏湯,覆杯則臥。今人以為燥而渴者禁用,是不明陰陽之理耳!
2.《古方選注》:四方互復,獨以竹葉、黃耆標而出之者,明其方專治肺經熱消,非概治二陽結之消渴者也。竹葉石膏湯為輕清之劑,復以生地、黃芩濁陰之品,清肺與大腸之火;四物湯為濁陰之劑,復以竹葉、石膏清燥之品,清肝膽之火;補中益氣湯人參、黃耆、甘草除煩熱之聖藥,復以石膏、白芍清脾胃之火;黃芩湯治後天太陰之劑,復以生地、麥冬壯水之品,清腎中之火。竹葉石膏湯不去半夏,藉以通氣分之竅;四物湯不去川芎,藉以通血分之竅。統論全方,補瀉兼施,寒之不致亡陽,補之不致助火,養正卻邪,誠為良劑。

竹葉黃耆湯之十

摘錄

《葉氏女科》卷二

組成

淡竹葉2錢,人參1錢,黃耆1錢,生地黃1錢,當歸1錢,麥冬1錢(去心),白芍1錢,甘草1錢,石膏1錢(煅),黃芩(炒)1錢。

主治

妊娠胃經虛熱燥渴;諸瘡潰後,煩熱作渴,飲食如常。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