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常愛輞川寺,竹窗東北廊。一別十餘載,見竹未曾忘。
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廄庫,且先營一堂。
開窗不糊紙,種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與竹相當。
繞屋聲淅淅,逼人色蒼蒼。煙通杳靄氣,月透玲瓏光。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獨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輕紗一幅巾,小簟六尺床。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
乃知前古人,言事頗諳詳。清風北窗臥,可以傲羲皇。
詩詞賞析
這首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結束離都漂泊的寄旅生活,返回長安之後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十多年前,他曾造訪過輞川(現西安市藍田縣輞川鎮)。難忘溪谷的青竹,以再次歸來為契機,以“竹”為中心,特別關注“窗”的房屋構造。對“竹”的喜愛成為其布局的出發點,“意取北檐下,窗與竹相當”,北側房檐似乎是為窗戶和竹子直接接觸而建造的。“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獨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在最熱的天氣里,在這個“竹窗”下,他從朝廷回來,脫掉官服,覺得心情舒暢。“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沒有客人整天都很寂“靜”。“乃知前古人,言事頗諳詳。清風北窗臥,可以傲羲皇”,原來如此!前代人所描述的事情竟這般合乎情理,躺在清風吹拂的北窗下,真是勝過太古天子“伏羲”時代的人。總而言之,詩人通過描寫在窗邊眺望竹子的新居生活,深切表達了自己心滿意足的心境。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我國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白居易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閒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志銘。
相關詩詞
新秋雨霽宿王處士東郊
唐·馬戴
夕陽逢一雨,夜木洗清陰。露氣竹窗靜,秋光雲月深。
煎嘗靈藥味,話及故山心。得意兩不寐,微風生玉琴。
【七絕】重送絕句
唐·杜牧
絕藝如君天下少,閒人似我世間無。
別後竹窗風雪夜,一燈明暗覆吳圖。
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華字
唐·王勉
上序披林館,中京視物華。竹窗低露葉,梅徑起風花。
景落春台霧,池侵舊渚沙。綺筵歌吹晚,暮雨泛香車。
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見寄
唐·韋應物
終日愧無政,與君聊散襟。城根山半腹,亭影水中心。
朗詠竹窗靜,野情花徑深。那能有餘興,不作剡溪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