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馬

突厥馬

突厥馬是馬種類裡面的一種,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合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史記匈奴畜馬,是不可多得的戰馬材料。

基本信息

突厥馬

馬,是突厥的名產。據《唐會要》卷七三說:"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合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史記匈奴畜馬。"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是突厥國力的重要標誌,所謂

突厥馬突厥馬
"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即是此意。突厥貴族的財力,也是用馬來衡量的,如毗伽可汗之弟闕特勤就擁有"四千雄馬"。

突厥馬經濟

在突厥與中國的"互市"中,絹馬貿易構成最重要的內容。早

突厥馬突厥馬
在隋文帝開皇八年(588),"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貢馬萬匹,羊二萬口,駝、牛各五百頭,尋遣請緣邊置市與中國貿易,詔許之"。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從馬上得天下的君王,對突厥戰馬十分熟悉。貞觀二十一年(647)八月,他對骨利乾貢獻的名馬,作過一項"伯樂式"的相馬鑑定:"觀其骨大叢粗,鬣高意闊,眼如懸鏡,頭若側磚,腿象鹿而差圓,頸比鳳而增細,後橋之下,促骨起而成峰,側韉之間,長筋密而如瓣,耳根鐵勒,杉材難方,尾本高麗,掘磚非擬,腹平肷小,自勁驅馳之方,鼻大喘疏,不乏往來之氣。"(《唐會要》卷二七)至於一般性的"市馬",在和平時期,絹馬貿易,互通有無,是蕃漢兩利的。正如唐玄宗在開元九年(721)說的:"國家舊與突厥和好之時,蕃漢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國家買突厥馬羊,突厥將國家彩帛,彼此豐足,皆有便宜。"然而,絹馬貿易不可能是永遠平衡的,一旦出現逆差,"絲國"唐朝也會承受不起"馬國"突厥的經濟壓力。開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就對突厥伊然可汗的傾銷政策表示不滿:
"往者先可汗(毗枷可汗)在日,每年納馬不過三四千匹馬既無多,物亦易辦;此度所納,前後一萬四千,緣兒初立可汗,朕又結為父子,恩義相及,不可卻回,所以總留,計物五十萬匹,兼屬國家大禮(指籍田放免),並放天下租庸,用度無窮,非特和市,緣此馬價,通容稍遲,處羅達乾未還,不是故為留滯,念悉此意,當復寬心。今見續續市易,不久望了,即當發遣,回日非賒,在此還如當家,去住亦何異也!此後將馬來納,必不可多,還如先可汗時,約有定準,來使交易,發遣易為,事須久長,不是限隔。"在大批量的絹馬貿易中,馬價"計物五十萬匹",確實驚人。難怪處於"開元全盛日"的唐明皇,也不得不叫"兒可汗"收斂胃口。此事往後更加嚴重,到白居易寫新樂府《陰山道》的時候,"嫌去馬來無了日",已經成為唐朝不堪其苦的財政負擔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