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來源
種姓一般是由血統、婚姻和職業決定的群體的特定社會等級。種姓發達的形式始於印度。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後,伊斯蘭勢力越來越大,至16世紀占據統治地位。因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影響,在歷史上印度次大陸的穆斯林中也有阿什拉夫人和非阿什拉夫人等級之分。前者即穆斯林貴族,指遷入的阿拉伯穆斯林的後裔。後者即非貴族,指印度人中改信伊斯蘭教者。
阿什拉夫人再分為四個亞群:
(1)賽義德(聖裔),指先知穆罕默德家族及阿里系的後裔。
(2)沙伊克(首領),指遷入印度的阿拉伯和波斯人之後裔,亦包括改宗伊斯蘭教的拉傑普特人的貴族。
(3)普什圖人,屬於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西北部操普什圖語言的部落。
(4)莫臥兒人,突厥化的蒙古人後裔,隨莫臥兒軍隊進入印度者。
非阿什拉夫人種姓分為3級:
(1)高級印度種姓之改宗者,非貴族的拉傑普特人。
(2)手工藝人,如米拉哈人,原為織工種姓。
(3)職業及社會地位低下的改宗者。但其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么嚴格。
在德里素丹國和莫臥兒帝國時,保留著種姓制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穆斯林種姓制度已逐漸廢除,唯有聖裔家族及宗教領袖仍受到穆斯林的尊敬,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楊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