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島航天中心

種子島航天中心

種子島宇宙中心(Tanegashima Space Center),是日本最大的宇航研究中心和航天發射中心。位於九州島南115公里的種子島上。此機構由1969年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建立,現在受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務包括人造衛星的組合、測試、發射、和測控。

基本信息

基地簡介

種子島宇宙中心(日語:種子島宇宙センター,英語:TanegashimaSpace Center)

種子島宇宙中心是於1969年(昭和44年)10月,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前身宇宙開發事業團(NASDA)設立時開設的。面積是8.64平方公里。目前隸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種子島宇宙中心位於種子島南部,擁有不同的研究設施,主要由竹崎發射場、大崎發射場以及吉信綜合發射場組成 。

種子島宇宙中心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火箭發射基地” 。發射基地多被建於廣闊的原野上,而種子島宇宙中心傍海而修,被綠色山丘包圍,珊瑚礁點綴在發射台周圍,景色優美。

種子島宇宙中心 種子島宇宙中心

地理位置

種子島宇宙中心(日語:種子島宇宙センター,英語:Uchinoura Space Center)

種子島,日本九州地區鹿兒島縣南部海面上漂浮的一個遠離陸地的小島,面積445平方公里。這裡是當年鐵炮傳入日本時的登入地,也是日本最早開始種子島宇宙中心裡有幾個不同的研究設施 。

中心包括兩個大的發射場:吉信射場和大崎射場。吉信射場有兩個發射台,一個為發射2噸以下的飛船,另外一個為發射大型的飛船。吉信射場也支持用來作H-IIA運載火箭的點火試驗。其它設施包括衛星電波追蹤站、雷達站、光學現到站等單位。製造火繩槍的地方。不過,對外國人來說,了解種子島是因為這裡有日本最大的航天設施種子島宇宙中心 。

歷史沿革

1968年(昭和43年)選定種子島東南部(當時日本領土南端海島,靠近赤道,有利於利用地球自轉發射火箭)為適合發射火箭的位置。

1969年(昭和44年)10月,設立種子島宇宙中心。

2010年(平成22年)以前,JAXA和種子島周邊海域各縣漁業合作社建締結協定,每年從7月22日到9月30日和從1月1日到2月28日,以及5月、11月,全年共190天內可發射衛星,這一協定成為日本衛星發射事業發展的一大枷鎖。

種子島宇宙中心區位 種子島宇宙中心區位

2011年(平成23年)4月始種子島宇宙中心開始施行可全年發射的世界標準 。

基地組成

竹崎發射場

竹崎發射場於1966年9月開始建設,1968年投入使用,占地約0.79平方公里,主要發射小型火箭。發射的火箭包括LS-C火箭和JCR火箭等初期試驗用的火箭以及H-II開發中使用的TR-2火箭等。竹崎發射場還設定了廣田光學觀測所、固體火箭試驗場、綜合指令棟、宇宙科學技術官、竹崎觀望台、門倉光學觀測所、宇宙之丘追蹤所、增田宇宙通信所。該發射場的主要設施有發射台、發射控制室、裝配車間、綜合測試車間、氣象觀測室、固體火箭點火試車台、推進劑庫、跟蹤站等。

大崎發射場

大崎發射場於1969年開始建設,1980年建成,占地約7.6平方公里,是種子島宇宙中心為發射大型液體火箭而設立的核心設施,發射的火箭包括N-1,N-2,H-1火箭。1975年9月,第一枚H-1火箭從這裡起飛,將83公斤重的菊花衛星送入軌道。大崎發射場的發射設施主要包括發射台、控制中心、火箭總裝車間、推進劑貯存庫、發動機靜態點火試車台、氣象台等。大崎發射場還設定了液體發動機試驗場、衛星組裝試驗棟,衛星整流罩裝配棟。

吉信發射場

吉信發射場於1985年開始興建,1986年底勤務塔基礎工程基本結束,1988年8月建成發射控制中心,1988年12月建成LE-7發動機點火試驗設施,測控中心、動力站、液氧、液氫以及高壓氣體庫等也相繼建成。該發射場位於大崎發射場東北方向約1公里處,是為適應H-2新型運載火箭的發射而興建的。

吉信發射場的設計基本要求是:縮短發射場的發射準備周期,降低操作費用,45天內能發射兩枚運載火箭;發射場的設計具有靈活性,以利於將來進行改建與擴建。為了體現上述要求,設計儘量採用平行作業;採用自動檢測系統(手動的備份系統);採用一個活動發射架和一個火箭裝配廠房,一發火箭進行裝配,另一發火箭準備發射。

吉信發射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和最現代化的發射場之一。它可與庫魯的阿里安4發射場以及卡納維拉爾角的大力神3發射場相媲美。發射場耗資33億美元(1990年幣值),主承包商是三菱重工業公司。主要由四個工作場區組成:固體發動機貯存及檢驗區;衛星準備與總裝區;運載火箭裝配樓區;發射台及服務塔區。H-2發射場興建了4年,然後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地面設施驗證,並在1994年2月首次發射H-2火箭成功。

其中,H-2發射場的配置為:H-2火箭在裝配樓垂直地被安裝在機動發射平台上,沿鐵軌運往發射台座和服務塔處。機動發射平台重44噸,寬22米,長18米,從地面到平台頂面距離為7米,平台行駛最大速度為8米/分。平台由川崎公司製造。固定服務塔高75米、寬30米。固定服務塔的兩邊有兩個可繞圓形鐵軌迴轉的服務塔架。左服務塔高75米,通過工作平台可以接近火箭的上面級與有效載荷;右服務塔與固定塔的下半部相接,可接近火箭的下半部分。服務塔的頂部是一個清潔室。在火箭發射時,服務塔的可動部分可迴轉180°,對火箭進行檢查,工作完畢後,塔架可迅速回到原來位置。服務塔的中間部分為臍帶塔架,各種電氣系統以及推進劑系統管線都裝在臍帶塔內。

H-2火箭裝配樓高66米,高頂廠房部分在前,寬27米,有13層工作平台。低頂廠房部分在後部,寬32米,長46米。裝配樓由川崎重工業公司負責建造。發射控制中心接近裝配樓,是一座圓形建築,由日本電氣公司負責建造。運載火箭與控制中心之間的通信主要採用光纖系統。因此,指令信號和監控信號都是數字式的。此外,還有一套硬體備用系統供安全應急用。

H-2火箭發射場還建有大型火箭發動機試車台,用於試驗LE-7液氧/液氫發動機。試車台靠近發射設施布置,其目的是節省成本,發射與試驗可共用液氧/液氫貯存庫設施。此外,還改建了老的45米高的試車台,以試驗H-2火箭的固體火箭助推器。發射場還包括高壓氣體、推進劑貯存設施以及衛星準備樓等其它設施 。

PST固定部分在吉信第一發射點 PST固定部分在吉信第一發射點

發射任務

日本使用液體燃料的助理火箭都是在種子島發射升空。固體燃料火箭主要在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發射升空的(J-I除外)。

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業績記錄:

J系列 J-I火箭 1架

N系列 N-J火箭 7架,N-II火箭8架

H系列 H-I火箭9架,H-II火箭7架,H-IIA火箭29架,H-IIB火箭5架

實驗用的火箭LS-C火箭8架,JCR火箭10架,ETV火箭2架,TT-210火箭3架,TT-500火箭7架,TR-I火箭4架

微小重力實驗用火箭 TT-500A火箭6架,TR-IA火箭7架

氣象觀測火箭-SB火箭

H-IIA火箭發射 H-IIA火箭發射

歷史事件

2012年1月19日,韓國成功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了多用途實用衛星“阿里郎3號” ,這是日本首次為外國衛星進行商業發射 。

2013年1月27日,日本將於當地時間下午1點40分至53分從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載有情報收集衛星雷達4號機與光學試驗機的H2A火箭22號機 。

日本幫助韓國發射“阿里郎3號”衛星 日本幫助韓國發射“阿里郎3號”衛星

世界著名的航天發射中心

航天指與研究和探索外層空間有關的領域,利用太空科技來以太空飛行器來進入外層空間。

盤點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基地

航天發射場是航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技術區和發射區,可以完成生航天運載器、太空飛行器、有效載荷及航天員系統的測試、組裝及發射的全部工作。由於現代航天運載器的航區有時可達赤道的一半,所以航天發射場的選擇既是一個複雜的技術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複雜的國際關係問題。影響的選擇的因素很多,諸如發射場的地理位置、航天運載器的用途和結構尺寸、氣象條件、地形地貌條件、供水條件、國家和國際空間計畫的規模、交通條件、保證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能力、沿航區設定測量站和海上測量船或測量飛機的可能性以及國家的技術和經濟水平等。

探索太空:人類永不止步

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基地

航天發射場是航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技術區和發射區,可以完成生航天運載器、太空飛行器、有效載荷及航天員系統的測試、組裝及發射的全部工作。
自然科學——宇宙——宇宙探索>>>回到科學頻道
甘迺迪航天中心位於美國東部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梅里特島,成立於1962年7月,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進行載人與不載人太空飛行器測試、準備和實施發射的最重要場所,其名稱是為了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
西部航天和飛彈試驗中心位於美國西部洛杉磯北面的西海岸,占地近400平方公里,是美國最重要的軍用航天發射基地,主要用於戰略飛彈、武器系統試驗和各種軍用衛星、極軌衛星的發射。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建於1955年6月,是前蘇聯建造的太空飛行器發射場和飛彈試驗基地。該發射場擁有13個發射台,可以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大型運載火箭、太空梭及多種飛彈。冷戰結束後,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歸屬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每年要向哈薩克斯坦支付1.15億美元的租金,租用期至2050年。
普列謝茨克基地位於俄羅斯白海以南300公里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建於1957年,主要用於發射大傾角的偵察、電子情報、飛彈預警、通信、氣象和雷達校準衛星,是世界上發射衛星最多的發射場,發射次數占全世界總數一半以上。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最早建成的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基地,是測試及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低軌道的各種試驗衛星、套用衛星、載人飛船和火箭飛彈的主要基地,基地並負有殘骸回收、航天員應急救生等任務,截至2005年10月,中國發射了約50顆人造衛星,其中37顆在酒泉發射。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重要的太空飛行器發射基地,由總部、發射場、通信總站、指揮控制中心和三個跟蹤測量站,以及其它一些相關的生活保障單位組成。
種子島航天中心是日本最大的宇航研究中心和航天發射中心。位於九州島南115公里的種子島上。此機構由1969年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建立,現在受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管理。
庫魯發射場也稱蓋亞那航天中心,位於南美洲北部法屬蓋亞那中部的庫魯地區,在沿大西洋海岸的一片狹長草原上,建成於1971年,是目前法國唯一的航天發射場所,也是歐空局(ESA)開展航天活動的主要場所。
聖馬科發射場在非洲東部肯亞東海岸的恩格瓦納海灣,距海岸4.8千米,有一個巨大的海上平台,這就是義大利政府委託羅馬大學航空與航天研究中心籌建並管理使用的聖馬科航天發射場。
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是印度最重要的航天發射中心。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占地面積145平方公里,占海岸線長度達27公里,該發射場先後用SLV-3回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重40公斤的小型衛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