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以松鼠和花栗鼠帶病毒,安氏革蜱為傳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病後有持久免疫。本病分布於北美洛杉磯地區,春夏多見.
病因
科羅拉多病毒為雙股RNA病毒,35~50nm,外層包膜含脂蛋白,故對乙醚敏感。
發病機制
在被蜱叮咬的部位可見肉芽腫樣原發病灶。皮疹的主要病變為毛細血管及小動脈和小靜脈的內皮細胞腫脹、增生和蛻變,發生血管栓塞在血管栓塞周圍有單核和漿細胞浸潤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
臨床表現
潛伏期3~7天。突起畏寒高熱達38~40℃,頭痛、眼痛眼眶後痛及畏光肌痛以背部及雙腿最明顯。病初2~3天體檢見面部結膜及咽部潮紅,淋巴結腫不明顯。偶有脾大。10%患者可見皮疹,為斑疹或斑丘疹,分布全身,有時四肢可見瘀點。50%病例呈雙峰熱於第2~3病日後體溫降至正常,上述症狀消退但1~2天后體溫再度上升,症狀復現且較初期更重。第2次發熱持續2~4天后,症狀消退,但軟弱乏力1~2周后方可改善。部分病例僅有一次發熱,也有的病例一次發熱持續5~8天或有發熱3次。少數病人可有無菌性腦膜炎或腦炎表現為頸項強直,意識障礙及出血,腦脊液改變等。
併發症:
本病可能並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出血,但十分少見。
診斷
1.臨床診斷 在病前3~7天,有流行區旅居史的患者應考慮本病,尤其有二次發熱過程及白細胞減少者更有助於本病診斷。
2.實驗室診斷 取病人全血或血清接種乳鼠分離病毒可以確診。取病人血塗片,以直接免疫螢光法染色,在紅細胞中查出病毒可早期診斷。取雙份血清作中和抗體及補體抗體,效價呈4倍或以上升高者亦可確診。
鑑別診斷:
有旅遊史者,應與蜱傳回歸熱、洛杉磯斑點熱、兔熱病及鉤端螺鏇體病等鑑別。臨床上需與流行性感冒、傷寒登革熱、麻疹等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計數自第3病日始減少,第2次發熱後減少更明顯可為2.0×109/L,中性粒細胞減少更顯著,淋巴細胞相對增多,血小板減少,空泡型異常淋巴細胞不少見。但預後良好。
其它輔助檢查:
X線胸片未見異常。
治療
無特效治療,以對症施治為主。
預後預防
預後:
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
在流行區春夏戶外活動時應作好個人防護,防止硬蜱叮咬病人恢復後,半年內不可供血。
滅活疫苗及減毒活疫苗均可套用,但實用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