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得失
漢代私學教育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古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在官學制度未建立之前,私學教育承擔了幾乎全部的教育任務,使中國古代教育從未中斷,而且有相當的發展。自秦代焚書、秦末戰亂、漢初
無為而治 前後近百年,私學教育從未停頓。古代的文化典籍、科學知識主要通過私學教育得以保存和傳播。參與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人才,也大都是私人教學鍛鍊和培養出來的。
在官學制度建立之後,私學教育成為官學教育的重要補充,繼續承擔著繁重的教育任務。私學生徒數倍於太學生。地方官學發展遲緩,郡國內不過一校或數校。地方私學更遠遠超過地方官學。官學系統中幾乎全無啟蒙教育,蒙童教育則幾乎全由私學或家學承擔。書館的書師是一批相當龐大的教育大軍,擔負了數十萬兒童的教育大任。成千上萬私學教育家和教師對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發展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可磨滅的。
第二,私學教育促進了不同學派的發展。秦代專尚法律,焚書坑儒,以法為教,法家之外的學術成就,在禁私學的禁令中繼續得到傳播和發展,主要是通過私學。秦末戰亂,私學猶存,講誦弦歌之聲不輟。漢初尚黃老之學,官學未立,各種學術流派都以私學方式傳播。漢武帝獨尊儒術,立五經博士,後置太學。黃老道法陰陽縱橫以至雜家仍以私學講授。古今經學之爭起,今文經學常居主導地位,古文經學常以私學講授,不斷展開鬥爭,各自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最後促進了兩大學派的相互吸收和融合。正是由於古今文經學的反覆鬥爭,私學與官學不斷爭奪,兩大學派互相取長補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相對而言,官學篤守師法、家法之風盛甚,私學教育卻較少受此限制,許多私學大師兼通古今經,表明私學教育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
第三,私學教育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許多經驗在官學中套用、推廣。
首先,私學教育創造並積累了蒙學教育的經驗,尤其是識字、習字教學的經驗。識字教學是一項繁重的任務。漢代字書已有多種,它們將漢字按套用範圍,分為若干類,有的按偏旁部首歸類編寫,易讀易記,方便了教學。
漢代字書相對穩定,又隨之增刪完善,在啟蒙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找到了鞏固識字成果,並向高層次過渡的橋樑。漢代私學在集中識字、寫字之後,馬上進入誦讀階段,選擇文字通暢,爭議較少,切合實用的典籍,如《論語》、《孝經》,令其誦讀,不求深究,只要略通大義,粗知文義即可,使
之、乎、者、也
順口而出,使書上文句如出己口,這方面的經驗也為後世所吸取。最後,還有專經研習的經驗。私學大師講授,各以自己所長教授弟子,不僅教經典本身,而且講授研習方法和心得,提倡質疑問難,這些經驗為後世書院教學的張本。私學大師講學,弟子眾多,遂創立了
傳以久次相授業
,高業弟子轉相傳授的經驗,創造了及門弟子和著錄弟子的經驗,這些都為當時的太學所採用。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方式擴大了授徒名額,滿足了諸生求學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了實際鍛鍊的機會。
第四,私學教育重視學風和氣節的訓練和培養。漢代學風特別重視認真刻苦鑽研經典,力求精通章句,並注意實用。這種學風在私學教育中尤為突出。私學教育極重士氣節操培養,特別是當政治腐敗,朝野風氣衰弊時,大批
鯁直
之士不願同流合污,他們崇尚氣節,隱身私學展開鬥爭。不少人不畏強權,不慕祿位,不惜生命的氣節,帶動或影響了一代士風。這也是私學教育的重要優良傳統,後世書院教學中得到進一步發揚。
當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和教育發展狀況的影響,私學教育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私學教育師生主要是封建社會的中上階層,教育的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導方向和官學教育並無原則區別。一般說來,官學和私學並非對立,基本方向也大體一致。
私學教育的教師、教材得不到切實的保證,往往是有師才有學,無師則學廢;教材多由教者自定,能教什麼教什麼,確有專長的不少,不稱職者也大有人在。
私學教育缺乏必要的規章制度。私學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是其突出的優點,但無必要的規章制度畢竟是一種缺陷。
私學教育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雖有不少教師忍飢受寒仍講學不輟,但無經費保證教學會有嚴重困難。
因此,籠統地說私學教育在一切方面都優於官學也是不科學的。私學教育是歷史的產物,我們也應當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和方法進行考察。
私學特點

私學既是由私人(或民間團體)辦理的學校,從而表現出許多與官學迥然而異的特點。
經費和師資
1.私立教育經費基本為自籌,但也不排斥官方資助。早期開辦私學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學生的條件很簡單,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魏晉南北朝時,儒家私學有的要求學生兌資入學,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資給"或"饋贈"。元代廟學多為民間捐資或集資興建、維持。歷代書院經費來源有的是政府撥給的,有的是私人籌措、捐獻的,有的則是通過"學田"自給自足。到近代,新式私學的開創者多為地方紳士或文化名人,其辦學經費多與工商業有關。如張謇創辦通州師專,馬相伯興辦復旦公學,張伯苓、嚴修開辦南開學校,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和一個規模恢宏的學校網等。現代陶行知創辦的曉莊學校和育才學校,也主要是通過募捐、集資等形式來解決辦學經費。
2.師資。早期私學師資來源於平民學者。私學的宗師,有入仕做官兼領官職或短期為官者,但是,為師的資格不以入仕與否為先決條件。唐宋以後,隨著科舉制的強化和讀書人的增加,許多科舉落第者選擇教書謀生,這是私學特別是蒙學教育師資的主要來源。
私學大多有自己的學術追求,急功近利情緒相對淡漠,這一特徵顯示了私學教師的品格。如孔丘,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培養目標,"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矣"。又如墨子,為培養急公好義、濟世利民和勇於獻身的"兼士"或"賢士",主張"貴義興利"、"食力節用"、"恥過謗非"。現代的陶行知,為造就具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革社會的精神的鄉村教師,脫下西裝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創辦曉莊學校、育才學校。
教育對象去貴族化
私學的"有教無類"衝破了種族、地域和階級界限,平民布衣受教育的機會顯著增加。


quot;有教無類"來自孔子的教學實踐。孔子有形同乞丐者,甚至還有犯人和大盜。孔門"弟子三千",不分老少(顏路小孔子6歲,公孫龍小孔子47歲),不分智愚("柴也愚,參也曾")、不分勤惰("顏回者好學","宰予晝寢")。魏晉南北朝時,寒門子弟入學率呈上升趨勢。如"家貧早孤"的邴原亦入學肆習,學生尚可根據自身情況擇師。元代的廟學,其招生對象包括平民百姓;而社學,從其"教勸農桑"的教學內容和只在農閒時開辦的特徵,可以看出其對象是農民及農家子弟。至於近現代所湧現出來的新型私學,更是體現出了教育對象廣泛性的特點:如平民學校和勞動補習學校,都是以普通勞動者為教育對象。陶行知所創辦的曉莊學校,招收農民的子弟,為廣大農村培養人才;育才學校則是為了培養人才幼苗而從難童救濟院和孤兒院中招收有特殊才能的"難童"。
教學內容異彩紛呈
由於私學大多有自己獨立的學術追求又由於教育對象的廣泛性,私學教育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方式上,都具有多樣化的特徵。
1.蒙養教學。蒙學始於漢代,至宋日益完備,元、明、清又有所發展。中國古代重視教材建設,蒙養教材按其內容可分為五類:一是綜合各種常識的識字課本,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最為有名。二是詩文教學的課本,可以《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為代表。三是歷史知識教材,如晉人李瀚編纂的《蒙求》。四是博特常識教材,最為著名的是宋代方逢辰編寫的名物蒙求》。五是封建倫理道德教育教材,此類教材多為宋明理學家所編。蒙養教育階段,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習慣。近現代私學教育更為豐富。
蒙養教學,概括起來是讀、寫、作三事。讀是閱讀,包括教書、背書、理書、講書幾個環節。寫是習寫字,習字教學在蒙學中形成了一定的程式,有切實的要求,具體的指導,有持之以恆的訓練。作是寫作的訓練。相對於近現代新型私學,古代蒙學教學更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方式的講授法為主要手段。
2.高級私學。早期高級私學內容,都是以諸子著作為依據的。春秋戰國之際,儒家重仁重禮,以《六經》為教材,以"六藝"為課程。墨家在重武和重辯的同時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也是相當重視的。道家若以老子論之,他反對一切"人為"教育,"天地本原書"可以作為老聃的經典。其後的道家人物,大多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教材。法家除"以法為教"外,訴訟、兵法、耕戰等一切實用知識也是兼攝並取的。其餘各家,均以所屬諸子的思想和著作作為研習內容。
春秋戰國之後,歷代私學教育內容體現著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東漢出現綜合"古"、"今"的趨勢;魏晉南北朝儒道佛玄四家並興;唐宋重視詩文辭賦和經義、時務的傳播;明代"朱學"、"王學"分庭抗禮,清代以考據為務。及至近現代的新式私學,更是主張以對國家社會有用的知識為教學內容。注意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學習西方的語言文字、自然科學、社會政治學說,改革傳統教育內容。注意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學習西方的語言文字、自然科學、社會政治學說,改革傳統教學內容。
古代高級私學教學上值得一提的還有稷下學宮的"期會"與書院的"講會"制度。"期會",是定期舉行的論辯會,它是不同學術論點的坦誠交鋒,不僅吸引了稷下師生的踴躍參加,而且吸引四方游士駐足聆聽參加辯論。
所謂"講會",是書院與書院或精舍之間舉行的學術論辯會,它往往事先約定時間、地點、宗旨、規約和論辯的主題,由書院或精舍師生共同參加,並吸引社會賢達與會。此制始創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時由呂祖謙在江西信州主持,邀約朱熹與陸九淵、陸九齡、劉清之等前往辯駁,使之成為學術界的盛事,史?quot;鵝湖之會"。講會制度的確立,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學術空氣,而且還有利於擴大鞏固書院的社會影響和地位。
私家蒙學和高級蒙學管理方法不同
蒙學的教育對象是不諳世事的蒙童。管理方式多是封建家長式管理。注重對學生進行體罰,這是私人蒙學管理的最大的特點。
高級私學中的相當部分,弟子與先生,是一種類似朋友的"同志"關係;而教與學,也非一個嚴密、複雜的過程。這類私學管理鬆散,基本上是以倫理和人情維繫。
辦學形式靈活多樣
如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私學,其開辦不受時間、地點、人員、經費等的限制。孔子周遊列國,隨時收徒,隨地就業。從其他諸家的"週遊"來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旅行修學"形式,似是有普遍意義的。
從校址和師資的選擇、規模的大小、種類的多少等方面看,唐代私學的辦理表現得靈活多樣,顯示出較強的適應性和轉軌的便利。如私學仿科舉考試採用貼經、詩賦等方法,使人對它刮目相看。唐代私學有經學、文史、詩賦、道玄、科技等五種類型。明代高級私學有結廬授徒講學和官余教學三種形式。近代新式私學有政治社團、有科技、女子、工礦、師範等性質的學校,學生人數少則數十人,多則數千人。僅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所創辦的私立學校,就有科普性質的兒童通訊學校,鄉村教育性質的曉莊師範,國難教育時期的中華業餘補習學校、育才學校,民主教育運動中的夜大性質的重慶社會大學等。
關係制度
私學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教育制度,雖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其興衰發展乃至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可避免地總要受制於當時政府的文教政策。私學的興衰與政府文教政策的寬容與否成"反相關"。歷代政府對於私學的態度不外乎兩種:一是扶植利用,一是禁止壓制。
春秋時期私學所以興盛,就在於它的出現滿足了社會各階級(階層)出於政治鬥爭對人才的需要,因而得到了政府的扶植。其時私學與政府的關係,在稷下學宮裡表現得淋漓盡致。稷下學宮的初創,是出於田齊政權"招致閒人"的目的,因此齊國官方對其教學和學術活動並不多加干涉。相反,齊國君主還在政治和物質上給予學者們以很高的待遇。齊宣王承認"士貴",並表示"願請為弟子";對鄒衍、淳于髡等各派學者76人皆賜列第為士大夫,並在寬廣的大道旁為之修建高大第府以示尊寵。另一方面,稷下學宮的興盛,也為齊國造就了大量的濟世之才,當時齊能成為東方強國,稷下學宮應說是功不可沒。
戰國以後的歷代政府(除秦、前清)都對私學採取了扶植、進而利用的政策,如漢代對著名學者的禮遇,宋代對書院的資助,民國對私立學校的改造等。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官學的不足,對人才的培養、文化的傳播和學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而秦和前清,出於加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治的需要,對私學採取了嚴厲禁止和軟硬兼施的政策。秦統一中國後,廢百家而獨重法,"焚書坑儒"、"禁遊宦"、"書同文"、"行同倫",強化吏師制度,秦所以速亡,與其高壓專制的文教政策不無因果關係。清朝一方面通過開科取士、設制科、編纂書籍等措施來籠絡士人;另一方面,又對私學採取了高壓手段,如嚴禁"立盟結禮"(《臥碑文》)銷毀"異端"書籍、大興"文字獄"。這種文教政策,嚴重阻礙了學術的發展,也加劇了民族間的心理隔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