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概況
秦

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以後,教育被提高到“治國之本”的地位,官學有很大發展。但中央官學只有太學,名額有限,選送有一定之規,地方官學未得到普遍發展,無法滿足讀書人的要求,於是經師宿儒講學之風大為盛行。東漢時私學更加興盛,不少大師名儒不願捲入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或政治上不得志,則避世隱居,收徒講學。
私學的類型
一、童學啟蒙
初級程度的蒙學還有“鄉塾”。“鄉塾”的教師稱“塾師”或“孝經師”,主要教學《孝經》、《論語》。這一階段的教育,一方面鞏固“書館”的識字成果,另一方面為專經研習作準備,同時讓學童學會做人。這一階段學完後,可到社會謀職,也可入太學或私學專攻一經或多經,這些傳統在後來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一直得到延續。二、專經研習
漢代的“經館”、“精舍”、“精廬”等多屬專經研習階段的私學,這類私學,有的設在經師家裡,也有經師帶領弟子在外傳授的。此類私學的教學水平往往不亞於太學。有的大師名氣很大,很多人慕名欲拜為師,但又難於親往門下直接受教,於是只在大師門下著錄其名,是“著錄弟子”,其實就是注個冊而已,但同樣具有弟子的身分。親身前往教師處受教的則稱為“及門弟子”。
因此,漢代經學大師的弟子能多至萬人,但同時在教師門下受教的至多不過數百人。這么多的弟子教師仍然難以遍教,於是採取先由教師教給先來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頭去教其他弟子的方式,可以二傳、三傳乃至更多,這就叫“次相授受”,或“轉相傳授”,董仲舒就是最早採用這種方法的大師,比英國貝爾-蘭卡斯特創立的導生制要早近兩千年。次相授受使一個教師可以通過逐次相傳的方式教授眾多弟子,大大擴展了教育範圍和成效,缺點是弟子難以直接得到教師教誨,有的弟子甚至長期見不到教師一面,轉相傳授的過程中也難免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