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泛船浦教堂

福州泛船浦教堂

福州泛船浦教堂於1868年福建教區主教李宏治在泛船浦建。下作教堂,樓上為神父居室。光緒初年,教區買下倉前山樂群路一家洋行二層西式洋樓作為臨時主教公署。民國元年,泛船浦教堂改作福州教區主教座堂。1932年,將舊堂拆除,改建雙層24開間的新主教府,並在旁邊建造新座堂。1933年座堂與主教府同時竣工,總面積18畝。新建的泛船浦總堂為鋼筋水泥磚木混合結構,單塔樓仿哥德式建築。該堂面對閩江,氣勢宏偉,是全省最大的天主堂,時稱江南第一堂。1946年福州教區升格為省總主教區,該堂成為福建天主教主教區總堂所在地,是全省教會活動中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福州泛船浦教堂福州泛船浦教堂
“走馬倉前觀走馬,泛船浦內看番船”——這是福州諺語的俗對。

鴉片戰爭以後,福州被闢為通商口岸之一,倉前山設立了各國領事館、外商洋行、教堂、教會學校、醫院等。倉前山南面在清光緒年間被闢為占地達250多畝的跑馬場(今福州市體育中心)。明弘治年間(1498年),督舶太監將中洲無償割讓給外國人開闢新港,以便番船停泊,而得名“番船浦”,後諧音改稱“泛船浦”。

鹹豐十一年(1861年),閩海關(洋關)建立後,在泛船浦碼頭設立驗貨廠與連鎖倉庫。規定馬尾港進出口貨物必須運至泛船浦海關驗貨廠查驗。若大型輪船不能駛入泛船浦,就由駁船盤運至泛船浦海關連鎖倉庫或驗貨廠候驗。後來為了方便進出,經閩海關核准,可在營前海關辦事處查驗。

泛船浦有座著名的教堂,就名叫泛船浦天主堂。它位於泛船浦新民街北、海關巷東,始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據《福州地方志》記載:明天啟五年(1625年)相國葉向高歸故里,路過杭州時,在監察御史楊廷筠家結識了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他們一起到福建。艾儒略就在福州傳教,並在宮巷建大堂一座,名三山堂,為福州最早的天主堂。

艾儒略在福建傳教23年,建聖堂22座。從1848年到1936年約80餘年期間,福州教務最為興旺的主要有泛船浦天主堂、西門三官堂、倉山樂群路小教堂、上渡天主堂等9座。這些教堂最早租用民房,或利用舊式民房改建,雖保留原來建築的外貌,但內部裝飾西化。1933年落成的泛船浦天主堂和1938年建成的花巷尚友堂等是完全西式的建築。

康熙道光年間,清政府實行禁教,閩浙總督驅逐外國天主教傳教士,宮巷天主教堂被查禁、沒收改為關帝廟。福州成為通商口岸後,傳教士接踵而來,恢復傳教工作。同治三年發還舊時沒收的教產,福建省通商總局以泛船浦民田抵換宮巷原天主堂。

中世紀和近代的建築大師大多來自歐洲拜占庭式哥德式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也隨著歐洲國家在世界範圍的入侵,帶到了福州。

2008年,因道路建設需要,泛船浦教堂神父樓不得不進行遷移。考慮到其為文物,故有關方面選擇了整體平移的方式來遷移該建築10月6日,經過一個多月平移80.7米後,安全抵達鏇轉的指定位置,開始進行逆時針方向鏇轉90度“轉身”,由原東西朝向變為南北朝向,最終與主教堂平行。神父樓整體平移後,還對其破舊部分進行修繕,經過修繕的神父樓將發揮更多的功能。

2012年1月,福州有關部門開始在教堂前建設下沉式廣場,2012年7月終於完工。下沉式廣場鋪設了覆蓋教堂周邊的排水系統,將雨水匯集到泵房集水井,再通過市政雨水管進入閩江。泵房也得到充分利用,上面建成觀景台,與教堂風格保持一致。

教堂外觀

教堂鐘樓有20米高,上面的十字架有3米多高。報時大鐘鐘聲可傳10里之處。堂身十字形,長60.2米,寬19.5米,面積為1371.4平方米,可容2000餘人。20世紀60年代電影《地下航線》還曾在此拍攝外景。

交通指南

泛船浦天主教堂地處南江濱路菖蒲,與閩江大橋相鄰,交通便利。

自駕:
閩江大橋-六一路--大坪路口掉頭-閩江大橋橋下輔道-南江濱大道。可以選擇在三盛巴厘島小區附近小路或者停車場停車。

公交路線:
市民和遊客前往泛船浦教堂,可乘坐307路公車到泛船浦教堂站或菖蒲站下車,85路到觀井站下車,5路到福州學生街下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