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神經系統中含有大量的神經元,據估計,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約含1000億個神經元,僅大腦皮層中就約有140億。神經細胞描述:神經細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為樹突、
![神經細胞](/img/0/c53/nBnauM3XwADOxQjN3gDO1QTMyITMxIjNzUDMwADMwAzMxAzL4g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本構造
神經元的基本結構:可分為胞體和突起兩部分。胞體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突起由胞體發出,分為樹突(dendrite)和軸突(axon)兩種。樹突較多,粗而短,反覆分支,逐漸變細;
![神經細胞](/img/6/656/nBnauM3X1cTM5ADOyATO1QTMyITMxIjNzUDMwADMwAzMxAzLwk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功能
神經元的功能:神經元的基本功能是通過接受、整合、傳導和輸出信息實現信息交換腦是由神經元構成的,神經元群通過各個神經元的信息交換,實現腦的分析功能,進而實現樣本的交換產出。產出的樣本通過聯結路徑點亮丘覺產生意識。信息的接受和傳導在眼的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能接受光的刺激,在鼻黏膜上有嗅覺細胞能接受氣味的變化,在味蕾中有能接受化學物質刺激的味覺細胞等,這些細胞都屬於神經細胞。神經細胞也叫做神經元(neuron)。神經元的細胞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個部分,突起可分為樹突和軸突。神經元視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結構和功能單位。我們周圍的各種信息就是通過這些神經元獲取並傳遞的。神經元的功能分區,無論是運動神經元,還是感覺神經元或中間神經元都可分為:
![神經細胞](/img/a/d91/nBnauM3XxQTO4MDO0kDO1QTMyITMxIjNzUDMwADMwAzMxAzL5g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輸入(感受)區就一個運動神經元來講,胞體或樹突膜上的受體是接受傳入信息的輸入區,該區可以產生突觸後電位(局部電位)。
2)整合(觸發衝動)區始段屬於整合區或觸發衝動區,眾多的突觸後電位在此發生總和,並且當達到閾電位時在此首先產生動作電位。
3)衝動傳導區軸突屬於傳導衝動區,動作電位以不衰減的方式傳向所支配的靶器官。
4)輸出(分泌)區軸突末梢的突觸小體則是信息輸出區,神經遞質在此通過胞吐方式加以釋放。神經系統中還有數量眾多(幾十倍於神經元)的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如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以及周圍神經系統中的施萬細胞等。由於缺少Na+通道,各種神經膠質細胞均不能產生動作電位。
膠質細胞的主要功能有:
①支持作用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交織成網,支持著神經元的胞體和纖維;
②絕緣作用少突膠質細胞和施萬細胞分別構成中樞和外周神經纖維的髓鞘,使神經纖維之間的活動基本上互不干擾;
③屏障作用星形膠質細胞的部分突起末端膨大,終止在毛細血管表面(血管周足),覆蓋了毛細血管表面積的85%,是血-腦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營養性作用星形膠質細胞可以產生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cfactors,NTFs),維持神經元的生長、發育和生存;
⑤修復和再生作用小膠質細胞可轉變為巨噬細胞,通過吞噬作用清除因衰老、疾病而變性的神經元及其細胞碎片;星形膠質細胞則通過增生繁殖,填補神經元死亡後留下的缺損,但如果增生過度,可成為腦瘤發病的原因;
⑥維持神經元周圍的K+平衡神經元興奮時引起K+外流,星形膠質細胞則通過細胞膜上的Na+-K+泵將K+泵入到胞內,並經細胞間通道(縫隙連線)將K+迅速分散到其它膠質細胞內,使神經元周圍的K+不致過分增多而干擾神經元活動;
⑦攝取神經遞質哺乳類動物的背根神經節、脊髓以及自主神經節的神經膠質細胞均能攝取神經遞質,故與神經遞質濃度的維持和突觸傳遞有關。
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
神經系統有大量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僅表現為彼此互相接觸,但無原生質連續。典型的神經元樹突多而短,多分支;軸突則往往很長,在其離開細胞體若干距離後始獲得髓鞘,成為神經纖維。神經纖維對其所支配的組織能發揮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藉助於興奮衝動傳導抵達末梢時突觸前膜釋放特殊的神經遞質,而後作用於突觸後膜,從而改變所支配組織的功能活動,這一作用稱為功能性作用;另一方面神經還能通過末梢經常釋放某些物質,持續地調整被支配組織的內在代謝活動,影響其持久性的結構、
![神經細胞](/img/0/ce0/nBnauM3X1MDN4EDNwETO1QTMyITMxIjNzUDMwADMwAzMxAzLxk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神經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
(一)突觸傳遞神經系統由大量的神經元構成。這些神經元之間在結構上並沒有原生質相連,僅互相接觸,其接觸的部位稱為突觸。由於接觸部位的不同,突觸主要可分為三類:①軸突-胞體式突觸;②軸突-樹突式突觸;③軸突-軸突式突觸.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反覆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狀或球狀,稱為突觸小體,與突觸後神經元的胞體或突起相接觸。一個突觸前神經元可與許多突觸後神經元形成突觸,
![神經細胞](/img/b/23b/nBnauM3XzATNwYDN1ETO1QTMyITMxIjNzUDMwADMwAzMxAzLxk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二)縫隙連線高等動物神經元之間的信息聯繫還可通過縫隙連線來完成。例如,大腦皮層的星狀細胞、小腦皮層的籃狀細胞等都有縫隙連線。局部電流可以通過縫隙連線,當一側膜去極化時,可由於電緊張性作用導致另一側膜也去極化。所以,縫隙連線也稱為電突觸。
神經細胞實驗
神經細胞:40號切片,4號切片等低倍鏡下,可見到一些大型帶突起的藍染細胞——脊髓腹角運動神經細胞。這種神經細胞有很多突起,但由於切片關係,只能看到其中的數個突起。
![神經細胞](/img/9/934/nBnauM3XyAzMyMjM4ETO1QTMyITMxIjNzUDMwADMwAzMxAzLxk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