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突觸

電突觸

電突觸是突觸中一類。神經衝動傳遞不需化學物質作為遞質,衝動擴布較快。結構類似間隙連線。突觸間隙較窄,其間電阻較低,離子易通過。低等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體內較多。 電突觸是與化學性突觸相對應的另一類突觸。它的信息傳遞是通過神經膜間的縫管連線來實現的,不需要神經遞質來介導,而是電信號直接傳遞。信息傳遞通常具有雙向性,因而突觸前和突觸後的劃分在電突觸中不是絕對的。

突觸傳遞

通過“接口”的信息傳遞突觸傳遞的機制究竟是化學傳遞還是電傳遞,學術界一直對此爭論不休,長達近1個世紀之久。有的學者認為,突觸是通過化學信號傳遞信息的,稱為化學傳遞;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它們之間是通過電信號傳遞的,稱為電傳遞。科學家們用了幾代人的時間和精力證明了突觸傳遞有化學信號的參與,並且發現了這種化學物質,從而確立了突觸傳遞的化學傳遞理論的地位。後來又有學者證明了電突觸的存在。此時,困擾人們的學術問題終於真相大白,突觸有化學突觸和電突觸兩類。[1]

突觸:

突觸就是神經元之間的交接點,包括①突觸前膜,即前一個神經元的末梢部分;②突觸後膜,即後一個神經元的細膜膜;③突觸間隙,即突觸前後膜之間的裂隙,約150~250A,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神經遞質通過突觸傳遞的方式進行的,即前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從突觸前膜向突觸間隙釋放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又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發生作用,引起一系列生理反應。

電突觸的形態學結構及其生理機能:

電突觸依賴電緊張性的電流傳播,把動作電位從一個神經元直接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突觸。這類突觸的形態特點是突觸前膜與突觸後膜之間呈縫隙連線,兩層膜之間間隔僅2~3nm,前膜有微孔但無囊泡,故又稱非囊泡型突觸。電突觸傳遞速度快,幾乎沒有突觸延擱,多數是雙向傳導。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彼此廣泛聯繫的基本結構,在中樞的調節活動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按功能特點可分為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興奮性突觸:正常時,神經衝動到達興奮性突觸時,突觸囊泡釋放興奮性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使後膜對Na+通透性增加,局部去極化,產生興奮性突觸後電位,使突觸後神經元發生興奮性動作電位。抑制性突觸:抑制性神經元軸突末梢因衝動到達而釋放抑制性遞質,並與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增高對K+和Cl-的通透性,使後膜超極化,產生抑制性突觸後電位,抑制其後神經元的興奮性,也稱超極化抑制。

突觸的組成及其分類:

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或腺細胞之間相互連線並能傳遞興奮與抑制的結構叫突觸。突觸分電突觸和化學突觸2類:電突觸為神經元之間的縫管連線;化學突觸借化學物質傳遞,能釋放化學遞質的膜狀結構叫突觸前膜,有受體能接受化學遞質的膜狀結構叫突觸後膜,2者之間的縫隙叫突觸間隙。突觸前膜側的胞質含有化學遞質的突觸小泡、微絲和線粒體;突觸後膜上有各種特異性的蛋白質受體。人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極其繁多,神經元間接觸形式亦不一致,故突觸種類亦多樣:1個神經元軸突與另1神經元樹突接觸,叫軸樹突突觸;1個神經元軸突與另1神經元胞體接觸,叫軸體突觸;1個神經元軸突與另1神經元軸突接觸,叫軸軸突觸。此外神經元間聯繫的數目亦不同:有的1個神經元與1個相聯繫;有的1個與多個聯繫;有的多個與1個聯繫,如小腦浦肯野細胞樹突上的突觸可多達10萬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