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
磨治銅鏡。古用銅鏡,須常磨光方能照影。 漢 劉向 《列仙傳·負局先生》:“ 負局先生 不知何許人,語似 燕 代 間人,常負磨鏡局,循 吳 市中,炫磨鏡一錢。”《太平御覽》卷七一七引《海內士品》:“ 徐孺子 嘗事 江夏 黃公 , 黃公 薨,往會其葬,家貧無以自致,賷磨鏡具自隨,賃磨取資,然後得前。” 唐 劉得仁 《贈道人》詩:“ 長安 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貧。”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神女》:“問其人,乃 諸 姓,市中磨鏡者也。”來歷古代女性為何被稱為磨鏡?
明朝-磨鏡
雲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img/6/73f/nBnauM3X4YDM2QjNzUjM5UDN2MTM1ITOyYzM1MTNwAzMxAzL1I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後宮宮女
“宮花寂寞紅”,這五個字多么深刻地描述了幾千年來千千萬萬的女性在深宮中青春之花寂寞地開放又枯萎。性是人類的一種自然需求,在正常情況下,無論男人和女人都渴求愛情、婚姻與性的幸福,可是宮女們的這種人生權利被殘酷地剝奪了。在後宮,宮女們接觸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監,太監是沒有性能力的,而皇帝只有一個,在宮廷女性中能得到皇帝寵幸的又有幾個呢? 早在漢武帝時,由於皇后陳氏無子,恩寵日衰,孤獨苦悶之中,便命宮女穿著男子衣冠,與她同寢一室,相愛如夫婦。不想此事被武帝發現,廢除了她的皇后封號,貶至長門宮居住,此後類似事件屢見不鮮。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一詩,充分地描繪了“一生遂向空房宿”的性寂寞和性饑渴: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鴛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
在這種性寂寞與性苦悶的情況下,宮廷女性怎么辦呢?有人逃走了,如古人筆記中曾記載有一年正月望日,唐中宗和皇后微服出宮,在市上徜徉遊覽,一批宮女“皆淫奔而不返”。還有女性自嘆薄命,以自殺了此餘生,如隋煬帝時的侯夫人。但是以上這些情況畢竟是極少數,而多數宮女是默默忍受,有時也尋求一些方法進行性的宣洩。性宣洩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是和太監結成掛名夫妻,藉以得到感情上的安慰,這稱“對食”或“菜戶”;二是以手或工具進行“自慰”;三是搞同性戀。也有一人女扮男裝,在腰間系一假陽具和對方進行性交的,這在古代的春宮畫上有一些記載與描繪。
女尼和道姑的同性戀
![磨鏡](/img/c/7ef/nBnauM3X4gTO1MzN1MjMwgzM3ITMzETOxMDMwADMwAjM0EzLzI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這“築觀於外,頗失防閒”幾個字點明了問題的實質。公主們住在宮裡,搞“性自由”畢竟不方便,在宮外當女冠,情況就不同了。唐玄宗私兒媳楊玉環,開始時為掩人耳目,也把她送進道觀當女道士,道號“玉真”,他們在道觀頻頻幽會。
此外,女尼、女冠們廣游全國,出入宮禁與民家都比較自由、方便,與女子接觸更不受限制,這都給她們的性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些女尼、女冠自不能免,像魚玄機這樣的風流女道士絕非個別。除了搞異性戀之外,搞同性戀的更多,而社會對搞女同性戀更為寬容,因為這不破壞婚姻家庭,不算“失節”,也不影響子女的血統。當然,也不會被認為是什麼“好事”,元代的陶宗儀就認為女尼、女冠等不能隨意進入女子的閨房,以防生亂,其主要寓意也是防止女同性戀的發生。
民間婦女的同性戀 漢、唐以後
如果說,宮廷女性、女尼、女冠等由於接觸男性的機會少,因而以搞同性戀作為一種性宣洩,那么這實際上是受了男女兩性交往的限制,女同性戀是不得已而為之,這就是現代性科學所謂“境遇性同性戀”,如果環境允許她們和男性廣泛接觸,她們還會“從良”、“還俗”、“擇偶而嫁”的。可是有些民間婦女的同性戀,是受心理變化、傳統風俗的影響,完全是自願而為之,這種同性戀就穩固得多了。例如,正如明、清的男風盛行一樣,廣東順德也有許多蠶女不嫁,願終生為處女的風俗。她們被稱為“老姑婆”,同住一起,居住的地方叫“姑婆屋”。由於傳統上養蠶絲之地被視為聖潔之所,男子是不可進入的,因而“姑婆屋”也不準男子進入。這些蠶女互相結盟,滴血為約,永不外嫁;她們結拜為姐妹,親如夫婦,禍福與共,終生不渝。
她們結盟的儀式稱為“梳起”。舉行這種儀式時,像新嫁娘出嫁一樣,將做姑娘時常留的大辮子梳成別的髮型,到寺內神前,當眾殺公雞喝血,拜神發誓,凡是經過“梳起”的女子,一切婚約均屬無效,而男家也不能強娶,但男家可以索取與要求賠償聘金和重新訂婚的費用,這費用就由那對結拜姐妹共同負擔。
清末民初的上海“磨鏡黨”團體
《金蘭會》
清代梁紹壬所著的《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四《金蘭會》中還有這樣的記載:廣東順德村落女子,多以拜盟結姐妹,名金蘭,女出嫁後歸寧,恆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婦禮,必俟同盟姊妹嫁畢,然後各返夫家,若促之過甚,則眾姐妹相約自盡,此等弊習,雖賢有司弗禁也。李鐵橋廉使令順德時,素如此風,凡女子不返夫家者,以朱塗父兄,且鳴金號眾,親押女歸以辱之,有自盡者,悉置不理,風稍戢矣。
以上是說有些女子雖然勉強“出嫁”,但是事實上和丈夫沒有發生關係,而主要是同性相戀。有個官吏以行政命令強禁這種風俗,其真正效果是值得懷疑的。世界上有許多事情不是僅靠強迫命令、行政處罰就能解決的。
《清稗類鈔》
《清稗類鈔》中還記載了清末民初的上海有所謂“磨鏡黨”的組織,這是一個女同性戀的團體,該書第三十八卷《洪奶奶與婦女昵》云:滬妓有洪奶奶者,佚其名,居公共租界之恩慶里,為上海八怪之一……所狎之男子絕少,而婦女與之昵,俗所謂磨鏡黨者是也。洪為之魁,兩女相愛,較男女之狎昵為甚;因妒而爭之事時有之,且或以性命相博,乃由洪為之判斷,黨員唯唯從命,不敢違。
有妓曰金賽玉者,適人矣,與洪有同病,遂挾巨資出,易姓曰陳,居九江里,與洪衡宇相望,為洪所惑,盡喪其資斧,幾不能自存,洪之服御奢靡,揮霍甚豪,固皆取給於所歡之婦女,而得於洪者尤多也。
與洪昵者,初僅為北里中人,久之而巨室之妾女,亦紛紛入其黨,自是而即視男子為厭物矣。
從以上這篇論述中可以看到,女同性戀具有多么大的誘惑力,在當時號稱“十里洋場”的上海,女同性戀者似乎還有相當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