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貨幣

碳貨幣

碳貨幣是指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會在“碳本位”上重建,即讓二氧化碳排放權成為繼黃金、白銀、美元之後的另一種國際貨幣基礎,將碳貨幣發展為一種新的超主權貨幣。《京都議定書》制定了在全球範圍內流動的以碳信用為標誌的無形商品的貿易體系。近年來全球碳交易市場突飛猛進,成交量從2004年的0.94×108t二氧化碳當量增長到2008年的49×108t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從2004年的3.77億歐元增長到2008年的920億歐元。預計2009年全球碳交易量為59×108t二氧化碳當量,交易額為626億歐元。碳交易市場的不斷膨脹和交易平台的不斷國際一體化,為碳信用在低碳能源和低碳技術的計價以及國際結算方面奠定了基礎。同時碳信用的政府信用基礎、自由存儲和借貸及稀缺性、可計量性和普遍接受性都凸顯出其貨幣特性,使得與低碳能源和低碳經濟綁定的碳信用從商品過渡為國際貨幣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一旦碳貨幣體系建立起來,碳貨幣的儲存和占有程度就會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

概念簡介

全球範圍內的碳減排不僅有利於延緩氣候變暖,實現節能環保,也催生出一個新的名詞——“碳貨幣”。
長期來看,“碳貨幣”指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會在“碳本位”上重建,即讓二氧化碳排放權成為繼黃金、白銀、美元之後的另一種國際貨幣基礎,將“碳點”貨幣發展為一種新的超主權貨幣。

示意圖示意圖

“碳貨幣”概念是在全球碳交易蓬勃發展的基礎上被提出的,而碳交易模式則源自《京都議定書》,它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碳交易。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契約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京都議定書》規定工業化國家到2012年減少至少5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至少25億噸的排放目標來自於減排權交易,西方已開發國家通過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開發中國家減排溫室氣體,由此獲得的減排量用於履行已開發國家碳減排義務。
目前碳交易市場漸趨成熟,國際碳市場在《京都議定書》生效短短几年來呈現爆炸式增長,世界銀行統計顯示,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擴大了一倍,高達近1300億美元。據英國新能源財務公司2009年6月的預測報告,全球碳交易市場2020年將達到3.5萬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演變歷史

英國在成長為世界霸權國家的歷史時期,就一直是煤炭出口國。美國成長為霸權國家的歷史時期,正是世界能源圖景中的“墨西哥灣時代”。儘管美國今天早已不是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但美國保持了對世界油源的強力控制。
第一、1970年代與沙特達成的“不可動搖協定”,將美元確立為石油唯一計價貨幣。美元約等於石油成為世界共識,任何想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不得不把美元作為儲備。歐佩克(OPEC)一籃子平均價所監督七種原油就以美元作為交易計價貨幣,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現貨交易市場。
第二、世界前兩大石油期貨市場的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都以美元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單位。從而保證了美國對石油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權。儘管美元不斷下跌,伊朗改用歐元計價,俄羅斯成立盧布計價的石油交易所,但在全球石油貿易中可謂微乎其微。正是藉助二戰時期對盟國石油輸出崛起乃至延續至今對中東油源的強力控制,以及掌握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定價權,美元得以持續壟斷大宗石油貿易交易媒介地位,並以此鞏固牙買加體系下國際貨幣格局的美元本位制。

崛起

“煤炭-英鎊”和“石油-美元”的崛起展示了一條簡單而明晰的關鍵貨幣地位演化之路。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甚至關鍵貨幣,往往從計價和結算貨幣開始。循此規律,不難發現,在低碳經濟成為各國經濟成長目標模式的未來,新的能源崛起將超越以往的單一能源主導的舊模式,而代之以一系列以低碳為特徵的新能源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協同崛起。新的能源貿易——碳信用交易,正是連結新能源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核心。不妨作出大膽構想,在未來貨幣格局演變中,與碳交易標的的捆綁程度,將成為國別貨幣或者區域貨幣脫穎而出成為國別貨幣甚至關鍵貨幣的重要條件,而捆綁的起點仍是標價權,姑且將之稱作“碳交易標的-關鍵貨幣”霸權。
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全球碳交易市場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2007年碳交易量從2006年的16億噸躍升到27億噸,上升68.75%。成交額的增長更為迅速。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達400億歐元,比2006年的220億歐元上升了81.8%,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場總值甚至就與2007年全年持平。據碳點公司預測,2008年全年的二氧化碳交易量將達到42億噸,比2007年增長56%。以碳交易價15歐元/噸計算的話,交易額相當於630億歐元。

走向現實

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被許多國家看作是最具潛力的減排市場,“碳貨幣”的出現與發展不啻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機遇。而人民幣要想搭上“碳貨幣”這趟快車,還有賴於中國企業界對碳交易的積極參與和創新。在未來國際碳貨幣體系下,我國出口的比較優勢很可能被購買碳貨幣所抵消。我國應採取積極政策以應對國際碳貨幣發展潮流,積極加入到國際碳貨幣體系的構建中,建立中國碳金融體系,加快健全和完善碳交易市場,使人民幣在碳信用的計價和結算中占據一席之地。同時積極發展我國的低碳能源和低碳技術,為今後可能出現的碳貨幣體系做好儲備。
很多企業家或許想不到,自己種的樹有一天可以變成現鈔,而這正是一些中國的市場冒險者正在嘗試的新的財富積累方式。據報導,在浙江溫州,一些企業家已經“試水”綠色碳基金項目,通過企業的自願捐資造林行為,提前儲存“碳信用”。這種碳基金與公益性造林基金相比有著根本不同,它能夠為企業提供一個未來參與碳匯(自然界中碳的暫存體)“自願交易市場”的平台。這是中國積極發展碳交易市場和創新碳交易模式的良好嘗試,只是相關計量標準和第三方認證機構仍有待建立。
《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全球碳交易體系三種機制,只適用於國家和企業之間的碳排放權買賣,而個人參與碳交易市場,讓碳貨幣“進入尋常百姓家”則是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
2009年7月,韓國開始在全國家庭和店鋪等非生產性單位全面開展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二氧化碳儲值卡”計畫。根據這一計畫,活動參與者將根據使用的水、電、煤氣等的節約量,換算成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獲得相應點數的獎勵,每個點數最多可獲得相當於3韓元的儲值額,儲值額可以作為現金使用,也可以用來繳納物業管理費,或兌換垃圾袋、交通卡、停車券等。

綁定貨幣

全球氣候變暖之下的碳交易,對金融市場乃至金融格局的影響,正日益顯著。仔細分析這種影響,可以細分為一個短期問題和一個中長期問題。短期問題是,碳交易的結算貨幣會不會成為未來的主要國際貨幣;中長期的問題是,國際貨幣體系是否會在某種意義的碳本位上重建。
目前碳交易市場已經漸趨成熟,參與國地理範圍不斷擴展、市場結構向多層次深化而財務複雜度更高。《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的短短几年,國際碳市場爆炸式增長,據英國新能源財務公司2009年6月19日發布的預測報告,全球碳交易市場2020年將達到3.5萬億美元。世界銀行統計顯示,儘管全球經濟在2008年下半年放緩,但2008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擴大了1倍,高達近1300億美元。
隨著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放大,碳交易的計價結算貨幣綁定權,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貨幣職能,將對打破美元霸權地位促進貨幣格局多元化產生影響,碳交易市場將成為助推國際貨幣多元化的絕好契機。
在這個領域,歐元已經搶得了先機。無論是全球碳交易的配額市場,還是項目市場,歐元都占據相當大比例的使用空間。這與歐盟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領導力密不可分。
首先,歐盟排放貿易計畫是全球最大的配額市場。2008年,歐盟排放貿易計畫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額分別達到30.9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和920億美元,這已占全球碳交易市場交易量的2/3,交易額的3/4。歐元也因此成為全球碳金融市場上,碳現貨和碳衍生交易產品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
其次,在項目市場,歐盟買家是清潔發展機制(CDM)及聯合履約機制(JI)市場的主體,擁有絕對影響力。2007年末,歐盟買家的買方市場份額擴大到90%。項目市場中,已開發國家之間JI項目的交易量還很小,絕大多數都是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CDM項目,2008年,CDM占全部項目市場的69.8%。而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間的貿易,大多使用已開發國家貨幣結算,這樣,歐盟買家在項目市場的主導地位決定了這個市場多以歐元計價結算。
根據法國信託局氣候金融部的數據,2007年,全球碳基金已達58隻,資金規模達到70億歐元(約合95億美元)。依此計算,在這58隻碳基金的貨幣組成中,來自政府投資者(包括政府機構、發展銀行、私有部門)的資金93.3%是歐元;混合購買者(包括世界銀行、其他發展銀行、私有部門、政府機構)的資金84.7%為歐元;私人投資者(包括私有部門、發展銀行、公共/私人合夥)的資金60.19%為歐元。其餘為美元和極少的法郎和英鎊。這充分說明,國際碳交易使用歐元作為計價結算貨幣已成為普遍事實。
實際上,在碳項目市場早期,採購主體以世界銀行等美元基金為主,後來歐盟買家數量逐年增加占據主導。尤其是美國在退出《京都議定書》後喪失了對碳市場的領導力,歐盟後來居上。而美元的長期疲勢,加劇了開發中國家碳項目市場以歐元計價結算的比重。
一國貨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甚至關鍵貨幣,往往要遵循“計價結算貨幣—儲備貨幣—錨貨幣”的基本路徑。其中,與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貿易的計價和結算貨幣綁定權往往是貨幣崛起的起點。
在現行“信用本位制”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煤炭—英鎊”、“石油—美元”的能源貨幣綁定權與貨幣霸權演變一樣,低碳革命和清潔能源技術突進,已經為歐元地位提升帶來新的助推力。
實際上,伴隨各國在碳交易市場的參與度提高,將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搭乘碳交易快車,提升本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導國際貨幣的行列。日元已經在發力,澳元、加元等都具備提升空間。如果美國國會最終通過瓦克斯曼馬基法案形成立法,美元在碳交易領域的話語權將大大加強。
我國作為CDM機制的最大供給國,2008年CDM項目產生的認證減排量(CER)成交量,已占世界總成交量的84%。我國應當抓住機會,爭取碳項目市場定價權。隨著我國本土自願減排市場的建立,這個情況應當會有所改觀。打造我國的碳金融中心和加強本土碳資產定價權,是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途徑。未來通過國內碳金融體系的建立,伴隨人民幣碳基金和其他人民幣碳金融產品的推出,將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新的選擇

對於碳貨幣的概念而言,有關人士認為,真正的解讀是,通過二氧化碳排放權構建全新的“商品信用本位制”的國際貨幣體系。
且讓大家跳出現行信用本位制的國際貨幣體系,放眼相當長的時間尺度,在全球統一碳市場運行成熟,減排技術高度發達,碳減排權價值趨於穩定之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額減排量,通過碳貨幣間體系建構,有可能成為不同種類的碳貨幣,形成全新的碳本位國際貨幣體系。
首先,碳排放權是有可能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的。
它具有若干特性,除了稀缺性、普遍接受性和可計量性外,作為潛在的貨幣形式和新的貨幣本位,還具有兩個重要屬性,即可增長性和同質性。這就使得碳貨幣不會像黃金等稀有金屬一樣,因為產量枯竭限制經濟發展進而導致貨幣體系崩潰。同時,碳排放權還具有統一的計量單位,品質易於劃分,質量可以評價,符合可測量、可報告和可核實的要求。
其次,與金本位或其他一籃子商品本位相比,碳的商品信用本位具有明顯優勢。
在金本位或商品本位下,充當本位貨幣的商品往往是被囤積的。歷史上全球貨幣性黃金曾大量囤積在美國,二戰爆發時,全球大約有80%的貨幣性黃金存放在美國。且不考慮儲存成本及其可持續性,如此大量的資源性資產脫離全球經濟的運行而被儲存,本身就是災難性的。
但是,這些嚴重弊端對於兼具商品和信用特徵的碳貨幣本位來說,全部消失了。歸根結底在於,碳的商品性來自於其信用特徵,即國際規則賦予的排放一定量溫室氣體的權利,無形但確富有價值,具有供給總量的調節性。不同主體之間分割、分配和兌現完全可行且成本極低。
第三,並不只是政府和企業,個人也會參與這個市場。
《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全球碳交易體系3種機制,是國家和企業之間的碳排放權買賣,非京都市場的自願個人購買微乎其微。這客觀上使得碳貨幣可能成為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之間流通的支付手段、交易媒介和儲備資產,卻很難滿足私人部門持有和使用的需要。
然而事實上,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大,駕駛、飛行、用電及供暖等個人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英國整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4%,每戶居民平均一年約排放10噸二氧化碳,政府對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採取限制措施,將使浪費者付出,讓節約者獲利。
早在2006年,時任英國環境大臣的大衛·米利班德就提出了個人碳交易計畫。在這個構想的計畫中,他提出:“想像在一個碳成為貨幣的國家,我們的銀行卡里既存有英鎊也有碳點。當我們買電、天然氣和燃料時,我們既可以使用碳點,也可以使用英鎊。”政府為個人分配一定的碳點,在用氣和用電時使用。當個人的碳點用完後,可向那些擁有節餘碳點的人購買。個人碳交易計畫,其意義在於把針對企業和組織的碳交易系統延伸到個人。這樣,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就有可能成為一種具有完整流通域的貨幣,即碳貨幣。
這並不僅僅只是一種構想。2009年7月,韓國開始在全國家庭和店鋪等非生產性單位,全面開展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二氧化碳儲值卡”計畫。根據這一計畫,活動參與者將根據使用的水、電、煤氣等的節約量,換算成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獲得相應點數的獎勵。配額的分配,以及折算的點數將參照最近兩年的使用量進行估算,每個點數最多可獲得相當於3韓元(1美元約合1289韓元)的儲值額,儲值額可以作為現金使用,也可以用來繳納物業管理費,或兌換垃圾袋、交通卡、停車券等。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碳點貨幣作為具有貨幣信用特徵的標準契約,未嘗不是在繼黃金、白銀、美元之後的另一種可能被普遍接受或者可考慮採用的國際貨幣基礎,至少可以作為一個與現行美元貨幣支付結算體系並行或補充的轉賬電子支付貨幣體系。
第四,碳貨幣可以採用與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相似的匯率制度。
當前貨幣體系是信用本位制下的以浮動匯率為特徵的無體系的體系,美元是唯一關鍵貨幣,多種貨幣共存。在過去千年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演變中,貨幣一度釘住貴金屬。上世紀70年代進入牙買加體系後,出現了黃金的非貨幣化、儲備貨幣多樣化和匯率制度的多樣化。全球浮動匯率制開始取代全球固定匯率製成為新的時尚。在浮動匯率制下,一種貨幣以某個可變比率兌換其他貨幣。
碳貨幣可以採用與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相似的匯率制度。在構想中,碳貨幣體系同樣可以有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的選擇。
如果固定匯率制被採納,類似於金本位制下的鑄幣平價機制,碳貨幣本位下,各種貨幣將與一個標準品質的碳貨幣掛鈎,比如自願碳減排交易標準或者黃金標準的碳信用,以確定相應的含碳量,由此確定兩國碳貨幣的匯率基準。同時,市場實際匯率還隨著碳貨幣供求關係圍繞含碳比價上下波動。如果浮動匯率制被採納,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由決定碳貨幣間匯率,政府將允許各國碳貨幣對應本國碳貨幣匯率浮動。當然,與有的國家實行釘住貨幣匯率制度一樣,一種碳貨幣也可以選擇釘住另一種碳貨幣。
當然,相比於發行世界貨幣單位等其他相似改革方案來說,碳貨幣本位可能要更加遙遠。本質上來說貨幣體系的改革仍然是大國角力的結果。但是碳貨幣本位所內含的一些特質可能會對未來國際貨幣體系長遠的改革方案有所啟示。
央行行長周小川曾提出超主權儲備貨幣,雖然加強IMF地位和特別提款權作用仍是基於當前貨幣體系的主要現實選擇,但是,碳貨幣的思路與超主權貨幣的要求,也多少存在契合。今後,在低碳經濟大有發展和各國共識增強的前提下,碳貨幣有可能成為超主權貨幣的一個選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