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詞牌名]

破陣子[詞牌名]
破陣子[詞牌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破陣子”,唐教坊曲名。一名《十拍子》。唐太宗李世民任秦王時制大型舞曲,名《破陣樂》。本七言絕句,後因舊曲名,另倚新聲。現存雙調小令,始見晏殊詞。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五代兩宋時期的李煜、晏殊、辛棄疾等多位著名詞人為之填詞,多流傳於後世。

基本信息

詞牌簡介

破陣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陳暘《樂書》:“唐《破陣樂》屬龜茲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旗旆。外藩鎮春衣犒軍設樂,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壯觀也。”按:《秦王破陣樂》為唐開國時之大型武舞曲,震驚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經時,一國王曾詢及之。見所著《大唐西域記》 。此雙調小令,當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為之,猶可想見激壯聲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韻

詞牌格律

破陣子 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海上蟠桃易熟 人間秋月長圓 惟有擘釵分鈿侶 離別常多會面難 此情須問天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韻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韻中平中仄平韻
蠟燭到明垂淚 熏爐盡日生煙 一點淒涼愁絕意 漫道秦箏有剩弦 何曾為細傳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韻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韻中平中仄平韻
此調始自此詞,宋詞俱照此填。 前段起句,晏詞別首“湖上西風斜日”,湖字、斜字俱平聲,又一首“憶得去年今日”,去字仄聲;第二句,陸游詞“放教昨夜浮名”,放字、昨字俱仄聲;第三句,程垓詞“簇定熏爐酥酒軟”,簇字仄聲,熏字平聲;第四句,蘇軾詞“醉里無何即是鄉”,醉字仄聲,趙善扛詞“陌上晴光收翠嵐”,收字平聲;第五句,晏詞別首“歌長粉面紅”,歌字平聲,粉字仄聲;後段起句,晏詞別首“巧笑東鄰女伴”,東字平聲,女字仄聲,又“斜日更穿簾幕”,斜字平聲;第二句,晏詞別首“採桑徑里逢迎”,采字仄聲,程垓詞“歌聲輕度紅兒”,輕字平聲;第三句,晏詞別首“疑怪昨宵春夢好”,疑字平聲,昨字仄聲;第四句,晏詞別首“元是今宵鬥草贏”,元字平聲,趙善扛詞“夢繞清江江水南”,下江字平聲;第五句,晏詞別首“笑從雙臉生”,笑字仄聲,雙字平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

名篇賞析

《破陣子》

辛棄疾 其一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賞析

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歷夸(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閒居近二十年。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該詞是作者失意閒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熱烈。詞中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詞的上片,寫作者閒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里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鬥和勝利的結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於完成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死後不朽的英名。到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髮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苟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髮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鬱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於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後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鬱頓挫」的典型之作。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破陣子》辛棄疾 其二

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鏊。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賞析

這首詞作於宋淳熙五年(1178)。詞中作者借為范如山祝壽的機會,勸說他不要仿效范增和范蠡,鼓勵他應該去瀘溪,施展自己的才幹,鍛練自己的能力,準備為收復祖國失地建功立業。范南伯,名如山,是辛棄疾的內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氣節的人,他父親范邦彥曾仕金為蔡州新息縣令,後率豪傑開城迎宋軍,舉家歸宋。他很欽佩辛棄疾的忠心赤膽而把女兒嫁給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范如山是個有才幹的政治家,劉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說他“治官如家,撫民若子”,極受百姓擁護。他頗有憂世之心,常思恢復北土,但感於政治腐敗,當道非人,又很想學陶淵明“躬耕南畝”,隱居不仕。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戰派名相張浚的兒子張拭(自號南軒),任荊湖北路安撫使,頗想乾一番事業,因范如山從金人占領區來,“知其豪傑,熟其形勢”,便請他擔任瀘溪縣令(即所謂“辟宰瀘溪”)。范如山並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為,故“遲遲未行”。辛棄疾當時正任湖北漕運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荊湖,“因作此詞勉之”。詞的主題就是勸他以國事為重,“萬里功名莫放休”,時時掛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一開篇作者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擲地劉郎玉斗”。鴻門宴劉邦張良獻玉斗給亞父范增,范增痛感項羽不聽勸告放走劉邦,貽下後患,而將玉斗置於地,拔劍撞而破之。另一個是,“掛帆西子扁舟。”春秋吳越之爭時,范蠡獻西施於吳王,以瓦解吳王鬥志;滅吳後,不受越封,復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寫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卻沒有直接說出來,甚至連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沒有出現。作者用這兩個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與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眾,有膽有識的謀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為二范那樣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為自己的君國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個看來隱晦的開端,不但藝術上很有特色(隱含范如山姓氏,卻不出一範字),從詞的主旨說也是很好的開端,有了這個開端墊底,下面幾句正面勸勉的話就顯得很有力量,很動感情了。“千古風流”應在我輩身上,不要輕拋建功立業(“萬里功名”)的時機,要時時想到大宋的萬里江山(“三百州”)呵!
下片,針對范如山“遲遲未行”的思想活動,進行勸勉。一方面稱讚了范的大才宏志,預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勸告他不要嫌瀘溪令職位低小難以發揮作用。而應當以之作為搞大事業的起點。為了同時表達這兩方面的意思,作者選用了四個典故。一是:“燕雀豈知鴻鵠”。陳涉輟耕壟上,慨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故事,藉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願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為。二是:“貂蟬元出兜鍪”。用的南齊將軍周盤龍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邊,還朝為散騎常侍(皇帝侍從,能預聞要政),世祖戲問他:“你戴貂蟬(近侍貴臣冠飾)冠比起戴兜鍪(戰盔)來如何?”周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說我成為近臣是在戰場上拚殺得來的,不是靠了恩寵。這裡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榮,要想得到參預朝政的要位,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多作表現,積累“戰功”。三是:南朝宋大將軍宗愨的故事。宗晚年為豫州刺史,典簽多所違執,宗怒嘆“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簽的慢待!”辛藉此表示自己體會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瀘溪,且行動不能自主,難有作為。但也是勸他:宗愨都難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氣,何況你我。典簽,本為地方文書小吏,但南朝時,多由帝王親信擔任,以監視地方大員,號為“簽師”,頗有實權。四是《論語·陽貨篇》:孔子至武城,聞弦歌之聲,認為割雞無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勵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殺雞,一試身手,把瀘溪治理好,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破陣子》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宮娥。

賞析

這是李煜降宋之際的詞作。 上片寫南唐曾有的繁華,建國四十餘年,國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樓閣高聳入雲霄,庭內花繁樹茂,這片繁榮的土地,幾曾經歷過戰亂的侵擾。幾句話,看似只是平平無奇的寫實,但卻飽含了多少對故國的自豪與留戀。“幾曾識干戈”,更抒發了多少自責與悔恨。

下片寫國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幾曾”之句意。筆鋒一疊,而悔恨之意更甚。終有一天國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蒼老。尤其是拜別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聽到教坊里演奏別離的曲子,又增傷感,不禁面對宮女慟哭垂淚。
此詞上片寫繁華下片寫亡國,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後極悲,中間用“幾曾”、“一旦”二詞貫穿轉折,轉的不露痕跡,卻有千鈞之力。悔恨之情溢於言表。

《破陣子》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下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賞析一
《珠玉詞》中,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作品,具有淳樸的鄉間泥土氣息。上闋寫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黃鵬”、“飛絮”,眾多意象秀美明麗,足見春色之嬌人。下闋寫人物。“巧笑”已聞其聲,見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觀其形。“疑怪”兩句通過觀察者心理活動,用虛筆再現“女伴”的生活細節,將村姑的天真可愛一筆點到,與上闋生氣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諧的畫面美與情韻美。“笑從雙臉生”一句特寫,收束全篇。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二十四節氣,春分連線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時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極一時一地之盛。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紅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喚妹,門外遊玩。詞篇開頭一句,其精神全在於此。
按民族“花歷”,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風,自小寒至穀雨,每五日為一花信,每節應三信有三芳開放;按春分節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蘭花。梨花落後,清明在望。詞人寫時序風物,一絲不苟。當此季節,氣息芳潤,池畔苔生鮮翠,林叢鸝囀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應在何處?那就是桐花、麥花與柳花。所以詞人接著寫的就是“日長飛絮輕”。古有詩云:“落盡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可以合看。文學評論家於此必曰:寫景;狀物!而不知時序推遷,觸人思緒也。
當此良辰佳節之際,則有二少女,出現於詞人筆下:在採桑的路上,她們正好遇著;一見面,西鄰女就問東鄰女:“你怎么今天這么高興?夜裡做了什麼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東鄰笑道:“莫胡說!人家剛才和她們鬥草來著,得了彩頭呢!” “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一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後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詞,美在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心情,全歸於此。
賞析二

《破陣子》這首詞以輕淡的筆觸,描寫了古代少女們春天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展示在讀者面前的卻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圖畫。
詞的上片寫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這兩句既點明了季節,又寫出了季節與景物的關係,給人以具體的印象。行文輕快流麗,蘊含喜悅的情意,為全詞的明朗、和諧、優美的基調打下了基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春水池塘,點綴那末三四點青苔,密林深處,不時傳來鶯兒的歌唱。“日長”,表明季節已開始變化,多少有點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飛舞,顯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黃鸝”、“飛絮”,看來似乎是極其常見的自然景物,經詞人稍加點染,宛如一軸初夏風光小幅,特別惹人喜愛。
清明時節後,天氣漸漸轉暖,海棠梨花剛剛開敗,柳絮又開始飛花。春社將近,已見早燕歸來。園子裡有個小小的池塘,池邊點綴著幾點青苔,在茂密的枝葉深處,時時傳來黃鸝清脆的啼叫。清明時節後,天氣漸漸轉暖,海棠梨花剛剛開敗,柳絮又開始飛花。春社將近,已見早燕歸來。園子裡有個小小的池塘,池邊點綴著幾點青苔,在茂密的枝葉深處,時時傳來黃鸝清脆的啼叫。
下片寫人。“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趁著這春暮夏初的季節,少女們停了針線,來到這大自然的懷抱里。這時,東邊鄰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她們正好在那條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東鄰女伴”用白描手法,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情態的描寫,由內心到外表塑造了東鄰女這一形象。內心真情流露的一剎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讀時,使人有似曾相識之感。“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少女們相逢的時候,興高采烈,歡歡喜喜的,隨著,一塊兒玩著那鬥草的遊戲。詞中主人公勝利了。這位天真的少女充滿著青春的歡樂。她忽然想起昨天夜裡做的那個好夢,認為那原來是“鬥草贏”的兆頭,臉上又飛起了笑容。詞中沒有正面來描寫鬥草的活動,只用一筆點出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了這位少女不僅聰明,富於想像,而且心靈是那樣純潔無瑕。

中國詞牌名

詞牌名知識介紹

介紹詞牌名的來由、詞譜和其他一些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