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破虎堡口:嘉靖二十三年(1544)土築,萬曆二十四年(1574年磚包。堡周2里,高3丈8尺。東至寧魯30里,北至邊牆1里,西至馬堡15里,南至牛心堡30里。內駐守備、坐堡各1員,把總2員,旗軍700名,馬騾89匹頭。分邊14里,邊墩17座,火路墩5座。
破虎堡地形東西窄,南北寬,它是明代長城大同鎮重要的邊塞關堡,村子北邊就是長城。村裡的堡城門就有兩道,全是向南開。從第一道城門往北走一段坡路,就到了第二道城門,位置大約在堡城偏南的三分之一處。第二道城門是看不到了,不過還能見到一段堡牆。
地理分布
長城在右玉縣轄境的基本走向是:由莊窩向西北經破虎堡至殘虎堡關口,然後轉西南方向經海拔一千六百六十六米的五台山至殺虎口。長城過殺虎口後,繼續向西南行經二分關,過海拔一千七百四十七米花林山與海拔一千七百八十八米聖山抵大沙口。由大沙口繼續向西南約五華里後,出右玉縣境而入平魯縣界。長城在右玉縣境內長度約一百六十華里。
左雲縣與右玉縣交界處長城殘毀嚴重,只存高不足米的一條碎石和土混雜的殘基。長城由兩縣交界處至破虎堡段,由莊窩向西的黃土夯築城牆,雖有不同程度殘損,但整體較好,高約在三至五米不等。這段長城上高大堅固的黃土夯築墩台多較好,里側火路墩卻殘毀嚴重。
歷史修繕
明朝曾對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的長城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加固,不僅使之保存相對完整,明代還把長城沿線劃分成為九個防守區段,稱之為“九邊”,每邊設鎮守(總兵官),謂之九邊重鎮。其中大同鎮,管轄的長城大約東起鎮口台(今山西天鎮東北),西至鴉角山(今山西偏關東北),全長約340公里。沿途設有太平堡、守口堡、長城鄉、得勝堡、鎮羌堡、宏賜堡、助馬堡、破虎堡等十多個屯兵的古堡。時至今日在這些“古堡”中仍有不少當年駐守“邊關”將士的後裔。
相關記載
據《三雲籌俎考》載,堡為嘉靖二十三年(1544)土築,萬曆二年(1574)磚包,堡城“周二里,高三丈八尺”,城向南開有一門。明時駐守備,分守長城“十四里,邊墩十七座,火路墩五座”。破虎堡城包磚早已被拆毀,黃土夯築牆尚殘存,城南磚砌券拱城門亦存。門額上有一方字跡不清的石匾,門洞內東側牆壁上嵌有一方字跡不可辨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