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花鹼(《聖濟總錄》),鹼(《本草衍義補遺》),灰鹼(《綱目》),水鹼(《本經逢原》),梘砂、乾餅藥(《癧科全書》)。來源
為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鹼汁,和以麵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化學成分
傳統的石鹼主要含碳酸鉀、碳酸鈉等無機物質,又含澱粉及蛋白質等。性味
味辛、苦、澀,性溫。①《綱目》:“辛苦,溫,微毒。”
②《醫林纂要》:“辛澀,寒。”
歸經
歸胃、大腸經。功用主治
軟堅,消積,化瘓,去翳。治積塊,噎膈反胃,目翳,疣贅。①《本草衍義補遺》:“去濕熱,消痰,磨積塊。”
②《綱目》:“殺齒蟲,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爛肌肉、潰癰疽瘰癧,去瘀血,點痣黶疣贅痔核。”
用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點撒或調敷。宜忌
《本草經疏》:“作泄,胃薄者忌服。”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塊狀。灰黃白色或淡灰黃色。質硬,易碎。氣微,味微鹹苦。藥理作用
對腫瘤細胞的原生質能使之變性,破壞,有細胞毒作用。選方
①消積破氣:石鹼三錢,山查三兩,阿魏五錢,半夏(皂莢水制過)一兩。為末,以阿魏化醋煮糊丸服。(《摘元方》)②治拳毛倒睫,用刀微划動,以藥泥眼胞上,睫自起也:石鹼一錢,石灰一錢。醋調塗之。(《摘元方》)
③治蟲牙疼痛:花鹼填孔內。(《儒門事親》)
④治痣黶疣贅:花鹼、礦灰,以小麥稈灰汁煎二味,令乾,等分為末。以針刺破端、韉闃、杖、希、胄綠。(《聖濟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