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石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東部,昆明市東南部,距昆明78千米,東部和南部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彌勒縣接壤,北部與曲靖市陸良縣相鄰,西部和西北部與昆明市宜良縣毗連。總面積1777平方千米。總人口23萬人(2004年)。石林縣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以烤菸、油菜為主。石林是最適宜種植烤菸的地區,所產菸葉品質優良,色味俱佳,是全國烤菸生產基地縣,也是昆明市的烤菸第一大縣,紅花大金元的故鄉。石林是全國的奶山羊基地縣,也是全省的商品豬基地縣。境內礦藏資源極為豐富,有銅、鐵、鉛、鋅、磷、煤、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等,部分礦產已形成了一定的開採、加工規模。
縣人民政府駐鹿阜鎮,
郵編: 652200。
代碼:530126。
區號:0871。
拼音:Shilin Yizu Zizhixian。
縣城海拔1679.8米。
行政區劃
石林彝族自治縣轄7個鎮、1個鄉:鹿阜鎮、石林鎮、板橋鎮、長湖鎮、路美邑鎮、西街口鎮、圭山鎮、大可鄉。歷史沿革
1998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將路南彝族自治縣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2000年,石林彝族自治縣轄2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2397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鹿阜鎮 52574 石林鎮 9632 路美邑鄉 28612 板橋鄉 31553 大可鄉 15065 北大村鄉 28741 西街口鄉 14800 維則鄉 13145 圭山鄉 17217 畝竹箐鄉 12639
2003年末,石林彝族自治縣轄2個鎮、8個鄉,4個社區居委會、88個村委會,459個村民小組、49個居民小組,377個自然村:鹿阜鎮、石林鎮、北大村鄉、路美邑鄉、西街口鄉、維則鄉、板橋鄉、畝竹箐鄉、圭山鄉、大可鄉。總人口22931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125人;少數民族人口78642人。
2006年,撤銷北大村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石林鎮,鎮政府駐原北大村鄉政府駐地;將路美邑鄉清水塘村委會劃歸鹿阜鎮管轄,並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路美邑鄉改設為路美邑鎮,鎮政府駐原路美邑鄉政府駐地;將板橋鄉新宅村委會劃歸鹿阜鎮管轄,並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板橋鄉改設為板橋鎮,鎮政府駐原板橋鄉政府駐地;行政區劃調整後的鹿阜鎮管轄原鹿阜鎮管理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路美邑鄉清水塘村委會,原板橋鄉新宅村委會,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畝竹箐鄉,其所轄糯衣、格渣2個村委會劃歸西街口鄉管轄,所轄畝竹箐、紅路口、水補衣、小板田、矣維哨、法塊6個村委會劃歸圭山鄉管轄,將圭山鄉所轄海宜、乍龍2個村委會劃歸維則鄉管轄,並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維則鄉改設為長湖鎮,新設立的長湖鎮管轄原維則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圭山鄉的海宜、乍龍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維則鄉政府駐地;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圭山鄉改設為圭山鎮,新設立的圭山鎮管轄原圭山鄉額沖衣、糯黑、和合、小圭山、尾乍黑、普拉河、當甸、海邑8個村委會和原畝竹箐鄉的畝竹箐、紅路口、水補衣、小板田、矣維哨、法塊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圭山鄉政府駐地;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西街口鄉改設為西街口鎮,西街口鎮管轄原西街口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畝竹箐鄉的糯衣、格渣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西街口鄉政府駐地。
區劃調整後,石林彝族自治縣轄7個鎮、1個鄉:鹿阜鎮、石林鎮、路美邑鎮、板橋鎮、長湖鎮、西街口鎮、圭山鎮、大可鄉。
鄉鎮簡介
鹿阜鎮
位於縣境西部,巴江中游,東接維則鄉,南接板橋鄉,西與宜良縣狗街鎮相鄰,北與路美邑鄉接壤,鎮政府地處石林縣城。最低海拔為1666米,最高海拔為2076.4米,平均氣溫為16.4℃,年降雨量達947.1毫米。面積86.7平方千米。1999年,轄宏圖、山沖、阿烏、三板橋、大屯、上蒲草、東海子、大樂台舊、小樂台舊、鋪兵、南門街、西北街、東門街共13個居(村)委會、47個自然村、8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2004年末,轄山沖、宏圖、鋪兵、阿烏、三板橋、大屯、上蒲草、大樂台舊、小樂台舊、東海子10個村委會和東門、南門、西北、龍泉4個社區居委會,62個村民小組和50個居民小組;總人口5018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277人;少數民族人口為6801人。
石林鎮
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8千米。位於東經103°17′10″~103°19′15″,北緯24°49′28″~24°52′24″之間。東南與路美邑鄉接壤,西北與北大村相接。轄區內有石林和乃古石林風景區。屬丘陵半山區,地勢起伏多變,海拔高度1751米。總面積58.6平方千米。1999年,轄小箐、和摩站、占屯3個辦事處,10個自然村,1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2004年末,轄小箐、和摩站、站屯、樂爾村4個村委會,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284人,其中農業人口9557人。
板橋鄉
位於石林縣城東南方,距縣城9千米,東南與彌勒縣西三鎮接壤,南連大可鄉,西與宜良縣竹山鄉,狗街鎮相接,北與鹿阜鎮接界。總面積150.5平方千米。2004年末,轄板橋、黃家莊、矣馬伴、龍溪、疊水、大疊水、青山、冒水洞、小戈丈、者烏龍、新宅、小屯、龍潭13個村委會,66個自然村,84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人口為35259人,其中農業人口32779人。鄉政府駐板橋村馬街。
北大村鄉
位於石林縣北部,距縣城14千米,東鄰西街口鄉及陸良縣大莫古鄉,南連維則鄉、路美邑鄉,西與石林鎮和宜良縣北古城鎮接壤,北與宜良縣九鄉交界。面積266.92平方千米。1999年,轄11個村委會,37個自然村。2004年末,轄北大村、天生關、林口鋪、螺螄塘、長夸、松子園、小密枝、小村、月湖、老挖、水塘鋪共11個村委會,51個村小組,31個自然村;人口為251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8人;少數民族13168人。鄉政府駐北大村小寨。
大可鄉
位於位於石林縣西南端,距縣城20千米,北與板橋鄉毗鄰,西與宜良縣竹山鄉接壤,東和南分別與彌勒縣西一、西二、西三鎮接界。全鄉邊界線長達67千米。面積104.1平方千米。1999年,轄6個村委會,67個自然村。2004年末,轄大可、中龍、結勝、南大、水尾、岩子腳6個村委會,48個村民小組,67個自然村;全鄉年末總人口16947人,其中農業人口有4431戶、16069人。人口密度163人∕平方千米。鄉政府駐地大可村。
圭山鄉
位於石林縣城東南部38千米處,東經103°22′,北緯24°30′。總面積290.7平方千米。1999年,轄10個村委會,40個自然村。2004年末,轄海邑、和合、普拉河、小圭山、尾乍黑、當甸、額沖衣、糯黑、海宜、乍龍10個村委會,39個村民小組,40個自然村;年末全鄉5133戶、18025人,其中非農業戶657戶、961人;少數民族12592人。鄉政府駐海邑中寨。
路美邑鄉
位於位於石林縣北部,距縣城6千米,南與鹿阜鎮接壤,西北與宜良縣蓬萊鄉相鄰。鄉政府駐路美邑村。面積132.5平方千米。1999年,轄轄10個村委會,38個自然村。2004年末,轄大哨、小河、**卜所、阿怒山、路美邑、北山、麥地莊、堡子、清水塘、魚龍壩10個村委會,42個自然村,7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數為3136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78人;少數民族人口6518人。
畝竹箐鄉
以駐地得名。位於位於石林縣境東部,距縣城47.5千米,地處東經103°32′-103°41′,北緯24°35′-24°36′之間。東與瀘西縣舊城鎮、三河鄉接壤,西、南與圭山、維則鄉相連,北與西街口鄉及陸良縣接界。總面積220.5平方千米。1999年,轄8個村委會,29個自然村。2004年末,轄畝竹箐、矣維哨、法塊、小板田、糯衣、格渣、紅路口、水補衣8個村委會,27個村民小組,29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12872人,其中農業人口12413人;少數民族人口7494人。鄉人民政府駐畝竹箐村。
維則鄉
位於石林縣境中部,距縣城17.5千米,東經103°18′31″-103°31′14″和北緯24°36′03″-24°46′05″之間,東接圭山鄉,西連板橋鄉與鹿阜鎮,南與彌勒縣接壤,北與西街口鄉和路美邑鄉為鄰。面積為134.5平方千米。1999年,轄8個村委會,25個自然村。2004年末,轄祖莫、雨勝、宜政、舍色、蓑衣山、豆黑、所各邑、維則8個村委會,24個自然村,3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40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39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3.85%。鄉政府駐維則村。
西街口鄉
位於石林縣的東北部,距縣城33千米。東經103°29′-103°28′,北緯24°21°-24°51′之間。東與陸良縣的召夸鎮和大莫古鎮接壤,南與畝竹箐、維則鄉毗鄰,西接北大村鄉;東西長30多千米,南北寬13千米。總面積199.5173平方千米。2004年末,轄雨布宜、綠水塘、紫處、威黑、芭茅、宜耐、新木凹、西街口8個村委會,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231人。其中非農人口510人;少數民族7966人。鄉政府駐西街口村。
民族文化
彝族是一個聰明智慧的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良風美俗,發展了豐富多采的文學藝術,成為祖國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一部份。彝族是石林最早的土著居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舊石器時代,其先民就在巴江兩岸生息繁衍,至隋唐時期曾建立了實力強大的落蒙部,其首領世代充任朝廷命官。隨著明代土司的崩潰和外來移民的增多,彝族與外來民族的同化和融合日愈加強,其內部的分化也比較突出,以至清代形成了撒尼、黑彝、白彝、彝親、阿細、阿彝子等彝族支系,以及彝族人口大部分移居山區,少數分布在壩區與漢族雜居分布的格局。
男人的節日——石林彝族撒尼人密枝節從每年的農曆冬月頭一個屬日開始,居住在石林地區的彝族撒尼人開始過密枝節,節日持續七天,只準男性村民參加,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成為中外眾多節日中鮮為人知的男人節。
石林地區的多數村寨,村邊不遠的地方都有長著厚密樹木的山林,這片被稱為“密枝”的山林是聖潔之地,村民放牧打柴從不進這片林地。密枝林在沒有人牲干擾的條件下自然生長,長年蔥綠,充滿了生機活力。村民不進密枝林,傳說是因為林中住著密枝神,進林會使密枝神生氣,輕則讓人生病,重則死人死畜,所以村民都不想冒犯密枝神。當然這片聖潔的密枝林也不是絕對不能進去。一年一度的密枝節期間,村里就推出7位夫妻雙全,家中無災無難,沒有死過貓狗人家的成年男子,由畢摩(祭司)帶領進密枝林祭密枝神。
密枝節傳統祭日將至時,石林彝族撒尼人村寨的男性村民就相聚在一起,推舉出負責籌辦密枝節的“密枝翁”,挑選出符合標準的優秀男性參加祭神儀式。祭密枝神必有白色的綿羊或山羊,其次是白豬白雞等色彩潔白的牲靈。。因為傳說如果色彩不是潔白,將會招來災禍。祭密枝活動安排好後,村民就按數湊錢湊糧。規定的日子一到,準備充分的男性村民就聚到密枝林邊,按密枝翁的分工,殺羊宰雞,燒火做飯,開始祭奠活動。畢摩按古規帶著挑選出來的模範村民進入密枝林,來到林中心部選定的神樹下,把上一年放在樹下的密枝神虔誠地抬進墊著青松毛的籮筐中,舉行祭奠儀式後,抬到畢摩家中,用清水洗乾淨,紮上新的彩色絲線,放在畢摩家中過夜,第二天才抬到林中神樹下。由於石林地區山多林多,居住地不同,對密枝神的說法也不相同。有的村寨說:兩塊像人形的石頭代表男女兩位密枝神,男的叫“普帕”,女的叫“普瑪”,他們共同保護著全村人畜的平安。有的村寨則說:密枝神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叫“密枝斯瑪”,當天空突降大冰雹時,聰明的密枝斯瑪就趕快把放牧的牛羊趕進密林,為撒尼人留下了牛羊。祭密枝是為了感謝密枝斯瑪和密林。也有部分村寨說,密枝神是白狐狸,是一個追求婚姻自主而死的姑娘變的。她住在密林中獨居,不喜歡人畜打攪平靜的生活。還有一些村寨認為,世上只有一位密枝神,哪一個村先搶到這位神就保護哪個村。所以這些村寨還會周密策劃,慎重其事地去別村密枝林中偷密枝神。無論是哪一種解釋。都認為密枝神住在密枝林中,保護著全村的平安。
密枝節祭神儀式後,由男性動手做好香噴噴的飯菜抬出來,由密枝翁平均分給在場的男人。男子漢們吃著自己動手做的飯菜說著笑話,有人為發泄積蓄的厭恨,開始罵負責的密枝翁,無論罵得多難聽,密枝翁理解男人的心情,總是賠著笑臉應承著。
撒尼人密枝節為什麼不準女性參加?有學者認為這是母系社會留下的痕跡。母系社會男性社會地位低下,男子漢們為表示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採取密枝林結社的方式發泄內心的不滿,平時不能說、不敢說、不準說的話,密枝節期間都可以說,求得情緒的平衡。過了密枝節回到現實生活中的男性,不在婦女面前說粗話髒話。在撒尼人居住的地方,婦女愛到尊敬,沒有男尊女卑的現象,所以經常能見到背著孩子趕牛車、犁地的撒尼男子漢。密枝節雖不準女性參加,但是男人都會把分給自己的飯菜,故意留一份,待天黑後送回家,讓家中的婦女小孩分享。
密枝節期間,畢摩帶著男人們在村中邊走邊大聲喊話,一問一答,批評村民中不守村規、品德不好的人和事。雖不指名道姓只講事實,但起到了扶正壓邪的作用,使彝家良好的民族風俗代代相傳。
密枝節期間還組織攆山活動,全村男性分成幾路,手持木棒、火藥槍,喊著叫著沖向山林向野獸發起攻擊,攆出的戰利品集中後由密枝翁平均分到個人。
男人過密村節,婦女們在家中繡花做針線活,一般不出門出村,也不下地幹活。
撒尼人至今保留著密枝節的傳統風格。從祭密枝的儀式中可看出,古人對自然災害現象無法解,便幻化出萬物有神,通過不可知的東西以求平安。密枝節是原始宗教的祭祀方式之一。
別具風格的婚戀
生活在石林的彝族撒尼青年婚姻自主,從古至今都是自由戀愛擇偶成婚。青年男女通過公房、節日集會、勞動等方式自由戀愛結成終身伴侶。
(一)說、唱、拖的戀愛方式
撒尼人的住房一般是三間二耳的土木結構房屋。其中的一間耳房留給成年青年居住。相好的同性夥伴集中住在一家的耳房中,男青年住的地方叫“男公房”,女青年住的地方叫“女公房”。夜晚,男公房的青年們來到女公房,撥響月琴三弦,吹起笛子,用特有的音符表達愛意。男女有情,就相約離開公房,到適合二人交談的地方說心裡話。未婚青年男女在公房集會談情說愛,稱為“玩小姑娘”。女青年也可主動到“男公房”去找男青年,稱為“玩小伙子”。
慶祝豐收或節日,石林彝族人民舉行盛大集會來慶祝。集會上開展摔跤、鬥牛比賽,青年男女跳三弦舞相集。每次摔跤鬥牛比賽結束,都會看到一夥男青年當著千人百眾的面拖姑娘(要迴避異性親人),這是撒尼人選擇伴侶的“拖姑娘”風俗。節日集會,與石林相鄰的宜良、陸良、彌勒、瀘西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趕來參加。小伙子看上了不認識的姑娘,就會主動跟姑娘交談,談到雙方有意時,小伙子就熱情邀請姑娘到家中去,姑娘一般不會爽快答應,小伙子就會邀約幾個夥伴拖姑娘。拖姑娘是表明被拖的姑娘有面子,受人尊重喜愛。但是拖姑娘是有分寸的。一般是姑娘同意才能拖。在拖的過程中,被拖的姑娘也會說著不去的話語,但臉上是掛滿了笑意,這種就可以繼續拖。如果姑娘不願意,就會堅決反對,這種情況就不能強拖。如果強行拖走,姑娘的哥哥、長輩、家族和本村人就會出來干涉,法律也會維護姑娘的權益。拖到姑娘後的男青年並不是就能與女青年結婚,雙方要經過相互了解,多次約會,最終自由決定是否結成百年之好。
勞動擇偶是彝族撒尼青年的另一種求偶方式。山寨與山寨相鄰的山間密林,是年輕人的情人林。在林間,姑娘看上了到此吹笛或彈琴的小伙子,就會假裝找豬草或砍柴出現在男青年的視野中。男青年便主動去幫助姑娘砍柴、找豬草。他們邊勞動邊交談,雙方有意,互送信物並約好下次見面的時間地點,要是不合意就友好分手。如果姑娘看不上吹笛或彈琴的小伙子,在情人林中也不會讓小伙子看見自己。
(二)、沒有新郎新娘參加的撒尼婚禮
未婚青年男女通過多次交往,確定戀愛關係能結婚時,男青年就會主動告訴父母自己選定了誰家的姑娘,男青年的父母會帶上一罐酒去請村中能說會講,有辦事能力的人去當媒人。受人之託的媒人帶著這罐酒來到姑娘家說親。姑娘的父母聽媒人說明來意,就會找女兒核實,同意就收下這瓶酒,並用酒招待媒人,這就叫“吃小酒”。媒人與父母商談結婚的時間,撒尼人稱為“吃大酒”。
到了“吃大酒”這天,媒人帶著新郎的姑表兄弟七至八人,挑著肉、米、酒等食品到新娘家。新娘的朋友故意關起家門不讓客人進屋,雙方開始用幽默風趣、如詩如歌的語言交談。女方提出的問題得到圓滿回答後,才開門請男方的客人進門。允許進屋後的男方客人,反客為主,勤快地把帶來的食物拿出來,燒火做飯招待女方的朋友長輩。姑娘們故意藏起炊具試探小伙子們的人品。無論姑娘們如何為難,小伙子們都會滿面笑容接受挑戰,顯露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好飯菜請女方朋友、長輩入席品嘗。賓主共喝喜酒,共聽民間歌手唱敘事長詩《阿詩瑪》、《竹葉長青》,直到天明方才盡興。
第二天新娘請來的夥伴動手做飯招待新郎家的客人。姑娘們故意把肉切成拳頭大,放在碗中蓋上米飯。每個碗上的筷子是帶著葉子的嫩竹,既不能挾菜又不能吃飯。聰明的小伙子就會用好聽的語言請姑娘換筷。如果不長心眼的小伙子抬碗就吃,一用力嫩竹就斷了,還會帶起肉弄翻飯,便會引來姑娘和客人的陣陣歡笑。聰明的姑娘們用各種方法,使結婚酒宴上雖然沒有穿美艷婚紗禮服的新郎新娘,但卻一樣充滿了歡笑。
新郎的表兄弟們吃過新娘夥伴做的早餐後,留下一對新竹籃,由媒人帶隊回家,新娘則繼續留在娘家。三天后由婆婆和小姑來接新娘,這對青年的婚姻就得到認可。從吃小酒到喝大酒,新郎新娘都不特意露面,成為一種沒有新郎新娘參加的別具一格的婚禮。
多姿多彩的石林彝族舞蹈
石林地區的彝族能歌善舞,彝家山寨村村有舞隊,處處聞歌聲。撒尼人的跳樂,阿細人的跳月,白彝人的架子樂,黑彝人的祝酒歌,構成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石林彝族歌舞,成為石林旅遊寶貴的人文景觀。石林民間舞蹈還有跳獅子、鼓舞、釵舞、細樂舞等。這些舞蹈都是隨伴奏樂器節拍起舞,不同於漢族邊歌邊舞的舞蹈形式。
大三弦舞也叫阿細跳月,最早是阿細青年常跳的集體舞。同屬彝族的阿細撒尼同居一地,青年男女來往密切。節奏明快,熱烈奔放的大三弦舞深得撒尼青年的喜愛,青年男女俯時跳小三弦舞也跳大三弦舞。石林奇異的自然風光吸引大量的中外賓客不遠萬里來到石林,石林人民跳起大三弦舞迎客,古老的石林彝族大三弦舞在19世紀八十年代從石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小三弦舞也叫跳樂,是撒尼青年集會時常跳的集體舞。小三弦舞與大三弦舞有共同之處,同是青年集體舞,少到四五人多到四五百人都可跳。不同之處是三弦越大彈撥出來的聲音越宏亮,舞蹈動作豪放熱烈,稱為“青年舞”;小三弦彈撥出來的聲音柔和動聽,舞蹈動作詼諧優雅,稱為“老人舞”。
跳獅子其實是跳老虎。彝族崇拜老虎,有“虎的民族”之稱。節日慶典、喪葬、重大民間活動都有手持虎面具的舞者參加。虎面具最少兩個,最多幾十個。裝扮成虎的舞者隨鼓、釵、鑼等打擊樂隊奏出的節拍做各種動作進行誇張,沒有統一規定的動作。跳獅子有求神娛神的本意,也有歡慶祝福的喜悅。葬禮中跳獅子、鼓鑼釵齊鳴氣氛熱烈,老虎滑稽可笑的舞姿讓人忍不住發笑,可以緩解因親人故去過度的悲痛。
叉舞是狩獵戰爭演化而成的武舞。由男性手持鋼叉組成舞隊,動作是模仿戰爭、狩錯舉叉刺向各個方向,動作有攻、防等威武雄猛。
鼓舞是身背大鼓,邊敲邊舞,是為迎接凱鏇歸來的戰士而舞。鼓與軍號相配,鼓聲咚咚,軍號齊鳴,歡慶感染力較強。聽到鼓號響,石林人都知道有喜慶。細樂隊由笛子、嗩吶組成,邊吹邊隨節拍舞動。細樂音響柔各婉轉動聽,與鼓號形成鮮明的對比。
架子樂是白彝的民間舞蹈。舞蹈動作主要是模仿動物,有猴子掰包穀、鴿子渡食、蒼蠅搓腳等。男舞者是主角,隨著音樂節拍兩人對舞,女性伴舞的動作比較優雅簡潔。架子樂動作鋼勁有力,有迪斯科的節奏。
石林“火把”狂歡夜
每年的農曆6月24日,是彝族火把節。石林彝族自治縣的各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來慶祝火把節。
據《路南縣誌》記載:“星回節,俗稱火把節。砍松花為潦,高丈余,入夜爭燃之”。“村落用於照田,以炬之明暗占風豐欠市,兒童用松脂粉相燒為戲。”居住在石林彝族自治縣的漢族人民過火把節,是在夜幕降臨時,由青年人點燃早已準備好的松樹火把,到稻田間走一趟。據說可以燒死蟲害,保證秋天糧滿倉。燃燒剩下的火把拿回家門口,老人添上松毛,再把五月端陽節栓在孩子手腳上的五彩線剪下來一塊燒些蠶豆給全家人吃。據說吃了“火把豆”,一年四季平安無事,吉祥如意。
石林彝族人民視火把節為盛典。火把節未到,心靈手巧的彝家婦女就為全家縫製好節日盛裝,備足食物準備招待來訪的客人。男子們聚集在一起,商議摔跤鬥牛比賽事宜。從跤場的選定到獎品的確定選購和比賽規則的執行,都有專人分工負責。村寨能舉辦摔跤鬥牛的盛會慶祝火把節,表明這個村的人民勤勞富裕。石林彝族人民以能舉辦摔跤鬥牛盛會款待來客為榮。
賽場四周的山林間平地上,一隊隊身著彝族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彈響大三弦,盡情跳著節奏歡快的大三弦舞。中年人則用自製的特有的小三弦、三胡、竹笛,、哨子為青年人伴奏,也有不甘示弱的,跳起動作緩慢的“老人舞”。
火把節的夜晚,青少年點亮手中的火把,沿街歡快地舞動。無數流動的火把構成一幅人間的繁星圖。賽場上分設的火把堆旁,參加火把節慶典的賓客手拉手邊跳邊吼、狂歡的喜慶氣氛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幾萬人圍著無數火堆跳舞狂歡,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彝族的喪禮
彝族的喪禮似乎更複雜、隆重,單從形式來說,就有樹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等。如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棺木土葬就有一系列複雜程式。人死要擇時辰入殮,並用柏枝、檀香煨水洗屍,否則死者會成遊蕩鬼魂。洗屍後舉行穿衣褲儀式,穿衣裳須穿單數,如三、五、七、九;不能穿有銅鐵扣子的衣褲,銅鐵扣會使人變成汗八(無下巴的鬼)。不能在棺材裡墊氈條,否則閻王就會罰死者數氈條。入殮後,棺材要點長明燈。家人坐在棺材邊,高唱“守靈唱”,而由兩個富有經驗的畢摩在靈前高唱“指路經”唱詞往往達上萬行。撒尼人認為,人死了就是回到祖先居住過的故地“阿著底”,這是一個“不冷不熱、不飢不渴、不黑不暗”的陰間仙境。撒尼人經書中開篇講到“阿著底”時說,過了打鼓岩,就可以找到“阿著底”。祖先會在那裡吹吹打打,而且殺了很多牲口在等候。祖先會告慰死者不要有什麼抱怨,先生就得先走。所育經文中除祝福祖先、哀悼祖先之歌外,還有若干敘事詩組成的複述歷史、追憶祖先發明的勞動的歌。
景點介紹
飛龍瀑
科學家認為“飛龍瀑”是由於巴江盆地地質運動的作用,河道被斷裂後,橫切而成的。“飛龍瀑”位於石林彝族自治縣西南端,是石林與宜良兩縣的交界,也是石林350平方公里的風景保護區中具有喀斯特地貌的風景之一。“飛龍瀑”屬珠江水系的一支流,瀑布落差為87.8米,幅寬近60米,是珠江水系落差最高的瀑布,故被譽為“珠江第一瀑”。
“飛龍瀑”的主幹河為巴江,源頭在石林縣境內的山神廟峰,流經巴江盆地與黑龍潭水匯合。因黑龍潭水出地下後呈巴字形在盆地盤鏇流淌,故名巴江。巴江流到下游又匯合了惠通河、幾灣河、馬料河、桃溪河、大可河等支流,浩浩蕩蕩奔向了飛龍瀑。
飛龍瀑和大小石林,是石林風景名勝區內較早被學者們認識,被旅行家們向外介紹的自然風景區之一。
黑松岩風景區與大小石林風景區一樣產生於兩億年以前。受東吳運動影響地區從海洋環上升為陸地,下二疊統茅口組灰岩經地表溶蝕形成了最早一期石林(石牙)。晚二疊世陸相峨眉山玄武岩噴溢,覆蓋了早期石林,隨後又長期處於緩升夷平剝蝕狀態。至新生代古新世,玄武岩蓋層大部分被剝蝕,茅口組、柄霞組以及石灰系和泥盆系碳酸鹽岩逐漸出露,使發育石林的地層層位增多,土下溶蝕與地表改造使溶痕加深中寬,石牙不斷出露地表,石柱高度不斷增加。始新世晚期,斷塊運動使石林地區產生差異升降(掀升運動),造就山間盆地並匯水形成古湖。湖內沉積了老第三系組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同時加速了湖周早期碳酸岩的石林喀斯特進程。漸新世晚期,古湖湖心南移並最後消失。受青藏高原隆升影響,自中新世紀至第四紀逐漸上升至現今高原海拔。在此期間,形成了以巴江河谷為浸蝕基底,溶蝕發育新生石林和剝蝕改造早期石林的地貌格局。由於經歷了多期繼承性的地質深化,使不同時期的石林在空間上彼此組合疊置,因而形成了類型多樣的黑松岩喀斯特地貌景觀。
黑松岩風景區面積為10.25平方公里,它與大小石林風景區一樣屬喀斯特地貌風光,但兩者的特點還不盡相同,如大小石林風景區的石峰多為孤立形,而黑松岩的石峰多為連成—體;大小石林風景區的石頭顏色呈淺灰色,而黑松岩風景區的石頭顏色是灰黑色的。
黑松岩風景區在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歷史上曾隸屬陸良縣。清康熙《陸良州志》說:“石門峰,沿西南四十里,地名石門哨”。民國《陸良縣誌稿》稱:“和摩站有石峰,孤秀高聳,壘行而成。四面峭石,獅蹲象伏,百怪千奇。每逢雪天,如玉筆直插雲霄,瑤島瓊林,天然繪圖。”黑松岩石林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來到了這個世界,所以應該說人們早就知道了“黑松岩”這千奇百怪的石了,但當人們為溫飽生計而忙碌的時候,不可能發現她的觀賞價值,當做觀賞對象,而把她當做挖山毛野菜用以充飢的場所,打柴取暖的境地;牧童們上山放牛捉迷藏的地方。歷史的列車駛入20世紀日80年代,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以後,人們突然發現,曾被人們厭惡地形容為“窮山惡水”的“黑松岩”,原來是一塊美如仙境的地方。這樣才撩開了黑松岩風景區的面紗,更多的人才踏上了這方古老而清純的聖地。
大疊水景區距石林縣城18.5公里,由小疊水瀑布,大疊水瀑布,仙人洞,白鴿園,半瀑園,清水河等組成。小疊水瀑布落差20餘米,寬約10餘米,海拔1610米,兩岸翠竹碧綠,雨季洪峰來臨時,飛流從綠色中直瀉而下,迭潭水花飛濺,鏇渦急轉,也頗壯觀。沿巴江碩流而下,可見公園門口豎著一塊石峰,上刻“珠江第一瀑”。進了公園大門,是一小遊園,面積不大,地板由石板塊鋪成,各種植物青翠蔥鬱,是休息、遊憩的好場所。沿鐵橋跨過巴江,順流而下,綠色的山谷五彩繽紛,絢麗多姿,行里許,隆隆轟鳴聲震耳欲聾,巴江斷流,即成大疊水瀑布,瀑頂上方設有觀瀑台。沿瀑布右側拾級而下,有一半山休息廳,左邊即為白鴿園和半瀑園。白鴿園中有一養魚池,池周一面綠草茵茵,一面懸崖峭壁,環境優美,喜歡垂釣的朋友可在此處一展身手。半瀑園面積不大,地板由大理石鋪成,芭蕉樹下,清泉環繞,伴著隆隆轟聲,別有一番感受。行至谷底,才見瀑布真面目,只見無數條水漣交織在一起,從幾十丈高的懸崖上飛瀉而下,那飄瀑濺珠,滿天飛舞,雪白眩目,煙波雲霧裊裊,瀰漫整個山谷,有時,陽光照射,水霧幻化成五彩長虹,色彩繽紛,與四周蒼鬱的林木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
大疊水瀑高92米,寬30餘米,是雲南省最大的瀑布,舊時為古路南八景之一“瀑布蒸雲”,前人有詩歌頌:
瀑布飛泉幾萬重,噴雲吐霧豁心胸。
油然出岫噓成氣,洞口淫邊密密封。
——羅光燦
瀑布對面半山腰上,有一“仙人洞”,洞口較窄,僅容一人出入,洞長百餘米,寬6——10米,高10——20米,呈天然大廳堂,有石筍、石芽、石幔等,琳琅滿目,據說月白風清的夜晚,能聽見洞中傳出陣陣“仙樂”聲,與瀑布的轟聲相呼應,匯成一曲超世的鼓樂大奏,給人們留下奇妙的遐想。
清水河,是大疊水景區的又一新開發的峽谷河流景點,從入口至終點平台約2公里,谷水流,兩岸青翠濃綠,植被完好,景色怡人,流水清澈透明,是炎熱季節里的清涼世界,是遊客野炊和納涼休憩的好場所。
長湖,周長約10餘里,湖面呈狹長形,故名。在密茂的叢林中,它宛如一彎新月,在藍天中輝濯。湖周松林蒼翠欲滴,微風吹來,松濤陣陣,芳草萋萋,色鮮葉嫩;山花艷麗,點綴其間。湖水碧綠,似一大幅在微風中抖動的錦鍛,綠得晶瑩、活躍,綠得醉人。長湖水面積0.8平方公里,最深處30餘米,因有地下水補充,長年不枯,湖中有兩個小島,島上綠樹蔥鬱茂盛,更奇的是,島中又有湖,形成湖中的有湖的奇觀。長湖四周有大尖山、二尖山、磨盤山、獨石山共組成的4平方公里的長湖風景名勝區。清朝末年,當地的彝民,不願忍受清王朝沉重的壓迫,在何光、趙發的帶領下,揭竿而起,他們以獨石山為據點,與清軍進行了好幾年的英勇鬥爭。直到今天,山上還有義軍開鑿的水井,修築的城堡。1939年,著名學者吳晗同志,在長湖獨石山上曾題詩志其事:
獨石山上豎將旗,將軍雄略婦孺知。
我來已歷滄桑劫,猶傍斜陽覓古碑。
距石林景區8公里處,有一片威嚴聳峙的黑色石林,面積8平方公里。舊名石門峰或石門哨。清康熙《陸良州志》說:“石門峰,沿西南四十里,地名石門哨”。因附近有和摩寨村,又稱和摩寨石林。又因似片黑色松林,又稱“黑松岩”。1985年,石林縣人民政府將其命名為“乃古石林”,乃古即彝語“黑色”之意。民國《陸良縣誌稿》稱:“和摩站有石峰,孤秀高聳,壘石而成。四面峭石,獅蹲象伏,百怪千奇。每逢雪天,如玉筆直插雲霄,瑤島瓊林,天然繪圖”。石峰積雪,為當地奇觀美景之一。歷代騷人墨客吟詠不絕:
西風料峭倍嚴寒,峰北峰南雪尚攢。
谷口寒封樵子路,天開畫景壯遊觀。
——羅光燦《石峰積雪》
山上有石峰寺,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時重修過,至清未尚存,飛閣凌漢,丹桂芬芳,極為壯觀,可惜現已無存。
乃古石林與大小石林風格迥異。大小石林,千峰比肩,大小高矮,較為接近,遠觀但見一片密密簇簇,似缺少變化;近賞則大不同,大自然的精雕細琢,使得頑石似鳥狀、獸狀,或擬人、或擬物,神情逼真,疑真還假。而乃古石林,石質黝黑古樸,氣勢磅礴,有如大海怒濤沖天而起,精巧細緻的東西較少。身臨其境,踏石蹬,入石門,拔野草,探幽林,但覺山禽鳴崗,危石森森,其間原野開闊,山風陣陣,花香鬱郁,一股強烈的山野味迎面撲來,精礦的自然美,令遊人耳目一新。
乃古石林入口處的“雲湖”(水庫),其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湖中有兩島,一為“蓬萊島”,一為“瀛州島”,泛舟湖上,猶如仙境。乃古石林分為東區、西區,由“良緣林”“峰上望”“地上轉”“地下鑽”“古林逛”五個風景片組成,集奇峰、溶洞、湖泊為一體,展示著遠古的原始風貌。從正面看去,那黝黑的片片石崖,象遠古的城垣,又象一個古戰場,難怪電視劇《三國演義》將這裡選為外景拍攝地之一,夕陽西下,天邊撒過一片金黃,古戰場披上了金裝,更顯莊重肅穆,神秘。
乃古石林已命名的景點有96處之多,林中尚有一溶洞,名“白雲洞”,洞雖不長,但景觀玲瓏剔透,洞內18個景點以阿美諾的神話傳說一線貫穿。玉秀爐景片區,是乃古石林尚待開發的一片神奇的處女地,石頭造型各異,或成林成片,或雄踞獨傲,或立或臥,或倚或仰,卻依然能感受到它的肅穆與堅毅。綿綿青山,農田效野與奇峰怪石相互映襯,使遊客既可飽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感受綠水青山的愜意,在崎嶇的田野土徑上行過,盡情享受那淳淳的泥土芬香,連小花小草都會顯得格外可愛。景區內還有“一線瀑”,岩壁上的一線清泉,雖不如大疊水瀑布那樣雄偉壯觀,卻透著小家碧玉的秀氣,沒有磅礴的氣勢,卻有溫婉曼妙。那水流看似纖細,也有水滴穿石的雄心。當它被岩石迎擊之後,又格外的溫柔,不信么?那就不妨來親身體驗一番罷。
沿著避暑園賓館旁的林蔭小道,沿階而下,步入“大石林”區,繞過第一景點“石屏風”,即可見朱德同志1963年留下的摩崖題刻“群峰壁立,千嶂疊翠”。它生動地概括了石林景色,催動遊客尋幽探勝的腳步。穿過曲折的壁間狹道,突然間視野開闊,一片綠茵草坪呈現眼前,四周石峰比肩屏列,拔地而起,如劍穿天,相對高度達三四十米,這就是石林風景名勝區的代表性景點——石林勝景。正對面石峰上,是1931年國民黨雲南省主席龍雲的題刻“石林”,四周峭壁上還有眾多的前人題刻如“拔地擎天”,“天造奇觀”,“群岩涌翠”,“頭角崢嶸”,“雲石爭輝”,“異境天開”,“天下第一奇觀”等等,從不同角度抒寫了人們的感受和對它的愛慕。
沿著“林”間小道蜿蜒而行,仰見兩峰同擎一巨石,似有欲墜未墜,“千鈞一髮”之感,遊人行經此處,都不由得快步衝過。惴惴不安地回首相望,那危石竟絲紋不動,不由得對“持重無言”的“南天砥柱”平添敬意。行進“且住為佳”,有崖洞如廳似屋,有石床、石桌、石凳,欄外有水一泓,可小憩納涼,旁邊石壁上,有摩岩《石林歌》一首:
何處飛來怪石叢,盤根竇竅郁玲瓏。森林稜稜鐵騎列,千門萬戶曲澗通。崖窟層層鎖玉關,羊腸鳥道苦難攀。恍疑紫雲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間。危磴高峰真鬼斧,球琳琅軒奚足數。中有一線清泉流,老藤穿壁苔痕古。這詩中所說的“一線清泉”即是指距“且住為佳”石室不遠處的“劍峰池”。池周石峰高聳,層層疊疊,密如刀叢;池中一峰突起,如利劍刺天;池色澄碧,如翡翠鑲嵌山間;池上遊廊迂迴,石橋橫跨。天光雲影,群峰秀色,盡納湖中。
由池邊小道攀延而上,提心弔膽,歷盡艱險,手足並用,可達“蓮花峰”頂。這朵蓮花,雄踞於劍池之濱,高出水面30餘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朵優雅素潔的石蓮花,終年不敗,其生命力遠非水中芙蓉可比。坐在蓮花上環顧四周、溝壑縱橫、群峰攢列,今人有詩寫道:“攀登直欲奪天工,一頂凌雲挈眾峰;不是猱升揮汗水,何來雙手扶晴空。”
下蓮花峰向東而行,小道曲折深長,情景變幻無窮,忽而“極狹通人”,忽而洞頂漏光,“仰天俯地”;忽見雙鳥親熱渡食;忽見一對羔羊溫馴依偎;還有“象踞石台”,“鳳凰梳翅”,“鍾石”叩擊之,可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這些奇峰怪石,可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這些奇峰怪石,精巧別致,妙趣橫生,既是一件件獨立的藝術傑作,又可連成一座內容豐富的藝術迷宮。無數的石徑、石橋、石廊、石門、石洞,貫穿其間,將它們連成一個有機整體,漫步其中,奇景迭出,險象橫生,峰迴路轉,換步成景,異境天開。悉心觀賞石林,使人奧妙難窮,心動神馳,樂而忘返。
曲徑起伏,隱見紅亭摩雲,攀援“天梯”,節節登高,即達“望峰亭”。憑欄遠眺,層層峰林,莽莽蒼蒼,盡收眼底,遊人披襟當風,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一振。
曲徑通幽,過“蟒蛇出洞”“鞭石”“南天門”“將軍鞋”,即到外石林。與緊迫幽深的大石林相比,外石林地勢比較開闊,景觀疏朗,綠草如茵。看,“觀音默坐”,似在頌經念佛;“望夫石”盼夫歸;“蘇武牧羊”在綠茵茵的草場上;那“駱駝騎旬”似在山野將息;那“母子偕游”悠遊於途;那老僧低頭漫步,從從容容,若有所思;那書生趕考,馬馱行李相隨;那“猩猩戲狗”,妙不可言;還有那亭亭如蓋的“萬年靈芝”挺生林間,宛如雨後蘑茹。這一座座維妙維肖,優美抒情的造型,構成了一幅背景廣闊,清幽寧靜的畫幅,迴旋著抒緩飄逸的樂曲。
沿環林往回走,上步哨山,看“五老賽跑”,“護林女神”。步哨山頂,是大小石林景區最高點,海拔1810米,俯眺四方,茫茫林海,如千萬隊鐵騎,披肩執銳,整裝待發。下步哨山至山腳,看“唐僧西行”由此即可進入小石林景區。
小石林緊靠石林賓館西側,與大石林緊密相連而又自成格局,這裡地勢平坦,綠草成茵,草坪四周點綴著奇峰怪石,有的若天設屏障,壁立一方;有的若牛蹲獸伏,在林間靜臥;有的若綠菌叢生,萬年不朽。在小石林景區有兩個圓形碧池,一個是幽池,四周垂柳依依,柳樹叢中有一組石峰稱“幽池戀人”,幽雅寧靜的環境令人迷醉。另一池稱“玉鳥池”,池旁有一座石峰,宛如一位身材苗條,背著竹簍,富有青春活力的撒尼少女。這美麗丰韻的少女造型,贏得了人們的喜愛,當地人民親切地稱之為“阿詩瑪”。她喚起了人們對撒尼民間敘事長詩女主角阿詩瑪的懷念與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