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日

祭日

祭日活動由來已久,源於華夏先民對日神的崇拜。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傳統。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後;殷尚白,選在紅日當頂時舉行;周尚赤,習慣於早晨和黃昏時祭日,此時太陽皆呈紅色但周代以“天”為最高神,日神品位下降,只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時節進行祭祀。

基本信息

歷史由來

“皇帝”請“陪祀官”整理衣裝。“皇帝”請“陪祀官”整理衣裝。
祭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禮之一。祭日在規模上雖比不上祭天,但儀式也頗為隆重。現存下來的祭日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大明神”(也就是太陽)的地方。據史料記載,“祭日”於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後逐漸消亡,至今已中斷了160多年。

典儀重現

2011年3月20日早上9時40分,一位身著龍袍、體格魁梧的“清朝皇帝”緩步從日壇公園內的圓壇西門走進來,登上祭日圓壇,開始了“日壇祭日典儀”。圍觀的觀眾也學習雙手抱拳,向太陽行禮。 “日壇祭日典儀”在中斷了160多年後,終於恢復完成。由此,北京“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動都已恢復。

相關傳統

“祭日典儀”“祭日典儀”
天、地、日、月的祭祀傳統

天壇“祭天”“祈谷”

北京天壇位於故宮正南偏東,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原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天壇的主要建築為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

地壇“祭地”

地壇,又稱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為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坐落在安定門外東側,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地壇是中國最大的“祭地”之壇,融合了儒家“敬天法祖”的思想,形成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祭祀特定神祇的官方祀典。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併在今天的天壇內舉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後,才另建壇祭地,當時稱作方澤壇。

月壇主祭夜明

月壇位於北京西城區南禮士路西側,又名夕月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諸星神的場所。月壇壇面以白色琉璃鋪砌,象徵著白色的月亮。

明清時代,秋分亥時在月壇舉行祭祀,主祭夜明之神,配祭二十八星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古人對月的觀察十分細緻,名字的意義都很深刻:每月最後一天為晦,第一天為朔。弦是月一半時的名字,月滿則為望,日在東,月在西,遙遙相望的意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