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誕生
根據2004年在巴塞隆納發表的《知識城市宣言》(KnowledgeCityManifesto))制定的標準,看一個城市是否已經成為知識城市,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知識基礎,合理的經濟結構,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便捷的國際國內交通,多樣性的文化,適度的城市規模和和諧公平的社會。具體來說就是,廣大市民有分享知識的有效途徑;"以知識為基礎"的第三產業占城市經濟的主導地位;公共圖書館網路系統完備健全,使用便捷,並與全球知識網路相連;普及的通信技術成為市民獲取知識手段之一;文化服務設施能夠適應城市的中心教育需要;擁有一份影響力強的報紙,市民閱讀能力和閱讀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大中國小網路系統成為指導市民欣賞文化藝術平台;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樣性;城市街道具備文化服務功能;擁有足夠的空間、綠地,以供社區和"公民社會組織"開展活動,建立起市民之間、政府官員與市民之間面對面的直接關係;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提供能夠表達意見的便捷工具和手段。該城市發展理念誕生以來,在知識經濟的驅動下,許多國家通過"復興城市"(urbanregeneration)計畫,迅速將原有一些工業城市或處於"頹勢"的城轉型為知識城市,目前得到國際上公認的這類城市有倫敦、曼徹斯特、巴塞隆納、斯德哥爾摩、都柏林、代爾夫特、慕尼黑、里斯本、紐約、波士頓、匹茲堡、蒙特婁、東京、新加坡等。
從目前世界成功轉型的知識城市案例來看,國家、區域的政治經濟中心、金融中心、時尚潮流城市、文化教育旅遊明星城市、生態環境樂園城市和技術樞紐城市最容易轉型為知識城市。
中國城市轉型的優劣
基於世界成功知識城市的範例、知識城市應該具備的基本特質和最有可能轉型的原型城市的思考,我國四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那些亞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的城市等完全可以轉型為知識城市。這是因為:
(一)城市功能定位明確,軟硬基礎設施改善
中國城市經過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近30年的發展,大多數地市以上的城市基本上完成了城鄉總提規劃,定位更加準確,如國家賦予上海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國際大都市;賦予重慶為"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的城市功能等。國家批准的各地《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為使將那些原型城市轉型為"知識城市"進行了明確的定位,創造了條件。
更為重要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中城市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顯著改觀,通勤更加便捷,開放意識增強,區域性、國際性活動越來越多;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健全,投資環境改善,外資持續高速增長,知識產業比重正在發生變化,產業結構定位趨於合理;市民分享知識的渠道暢通,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創業環境有了改善,凝聚力、創造力、創新力、開拓力、執行力、聚磁力構成了獨特城市人文精神,這些也為我國城市轉型、復興、升級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二)文化資源豐富獨特,擁有較好知識基礎
文化既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一般來講,我國大中城市多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風景民俗旅遊文化、生態山水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態。並建立起自己的博物館、奧體中心、規劃展覽館和國際會展中心等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它們已經成為城市重要標誌和市民分享知識、激勵知識創新的"城市創新引擎"(urbaninnovationengine)。
在擁有豐富城市文化資源的同時,知識基礎優勢凸顯。如大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擁有數十所大學和科研院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研發體系、創新體系和龐大的知識工作者隊伍。自主創新的主體也發生變化,企業技術創新增強,研發經費的投入加大,原創性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專利技術層出不窮,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提高。這些都是知識城市應該具有的品質。
(三)知識產業結構比重上升,園區聚集擴散能力增強
知識產業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近10年來,各地黨委和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產業結構調整,使那些長期困擾城市發展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許多城市構建起"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體系,上海、深圳更是明確提出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走"知識城市"發展之路,加速建立起三、二、一完整的產業結構體系,城市綜合競爭力大大增強,被國際城市學界譽為中國"未來知識城市"(futureknowledgecity)。
尤其是我國54個國家級高新區以及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工業園區,大多也集中在大城市。這些城市不僅聚集了一批特色產業,而且匯聚了大量人才、資金、信息,產業體量增大,在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形成集聚擴散功能和特色產業,加速結構調整中發揮出重要作用,為構建中國"知識城市"積累了寶貴經驗。
(四)我國城市轉型為知識城市的主要劣勢
儘管中國許多大中城市擁有轉型為"知識城市"的許多有利因素和條件,但與"知識城市"應該具備的基本要求和國際知識城市的範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城市"門戶"如一些城市國際國內通勤的便捷性滯後,很不適應知識城市發展的客觀需要;信息知識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缺乏整合,普遍存在重硬體輕使用,"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知識產業比重偏低,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競爭優勢不突出;知識工作者聚集無"磁力",很難形成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創新型人才團隊;城市創新體系不完善,在對技術創新投入總量不足的情況下,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夠,尤其是高技術企業總數較少,R&D活動人員和經費投入不夠,高技術產業總產值較低;大學融入城市科技創新的作用較弱,技術轉讓程度速度慢,產學研多停留在口頭上;全社會還未真正形成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公共空間建設欠帳較多,現有的利用律也不高,市民分享藝術的渠道單一,社會藝術教育功利主義現象較嚴重等。這些都成為城市轉型為"知識城市"的最大障礙。
建議與對策
經驗證明,將傳統的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港口城市轉型為"知識城市"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應與城市的發展戰略相適應,與城鎮化發展水平相一致,尤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從城市的空間結構著手進行"漸進式"的轉型,不能為轉型而轉型。
(一)增強對城市轉型為"知識城市"的認識,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規劃和具體措施
客觀上講,我國各地黨委、政府近幾年來提出的"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建設創新型城市、學習型城市等一系列戰略規劃和具體措施,對"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城市"又好又快發展",明確了方向,奠定了基礎。但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知識城市"作為21世紀全球城市發展的一種全新理念,與各地正在實施的建設創新型城市發展戰略,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完全是一致的。它從深層次和戰略的高度拓寬了我們的思路,解決了城市轉型過程中的"發展理念"和"增長方式"等問題。同時,城市成功轉型為"知識城市",更有利於改變產業結構,強化城市的集聚擴散功能,做大做強城市體量,提高核心競爭力,緩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加快統籌城鄉發展。
在制定"知識城市"戰略規劃和具體措施中,首先各地城市黨委和政府應該有專門的機構來統領、協調城市建設、信息知識基礎、知識產業、科技園區、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其次有鑒於目前我國城市空間結構的現實,"知識城市"戰略規劃應該先集中在主城區,在實踐中逐步擴大到其它區域性中心城市。再次要選擇國際上那些可比性強的"知識城市"做為標桿,如上海可以選擇紐約、倫敦;鞍山可以選擇美國鋼都、現在的生物科技之城匹茲堡等,進行對比分析,充分借鑑他們的經驗,使規劃具有國際視野和可操作性。
(二)強化城市門戶和知識基礎建設,網羅高端創新型人才,培養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增加研發投入,快速提升知識產業的比重
當前,全國一些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門戶"國際機場的規模、功能弱,國際航線少,競爭優勢差。因此,首先應該把提高城市的便捷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突破行政、部門界限,整合信息基礎設施,提高信息化程度,並加強與全球網路相連線,為不同市民階層提供學習知識和分享藝術普及教育等便捷的技術支撐,為全球不同網民了解自己的城市提供權威可信的英文信息平台;其次是鼓勵有實力、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通過制定更加寬鬆的政策,借用"獵頭公司"在全球挖城市發展中急需的高端人才。同時,有關大城市的政府每年從財政收入中撥出一定數額的專款設立"市長創業基金",通過減免部分稅收等形式讓市屬大型企業集團每年能從銷售收入中拿出2%的資金設立"董事長創業基金"和"總裁創業基金"等形式,鼓勵就讀於本市的大學生,尤其是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後藉助"創業基金"能留在本城市創業,加速改變城市人口素質。再次要增加研發經費的投入,使企業成為真正的研發主體,其研發經費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先進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水平;依託各地高新區、科技園區的優勢,通過強化孵化器的作用,成立"城市中小企業再擔保公司"、"風險投資銀行"等,加快發展面向知識企業的融資機構和工具,通過政策支持鼓勵這些科技園區首先打造成城市的"知識創新區"(knowledgeinnovationzone);完善資本市場和社會服務體系,鼓勵對創業企業的權益投資,鼓勵發展面向創業企業的債務資本供給,健全發展中小企業的貸款擔保和再擔保機制,制定鼓勵銀行為創業企業服務的政策,特別要建立民營企業風險投資機制,開放風險投資市場,鼓勵投資公司從事風險投資業務;還要抓緊培育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迅速擴大規模搶占市場,通過併購、參股、合併等形式進入國內外證券市場;鼓勵大企業在自己相關的行業進行風險投資,支持創業活動。最後還要通過制定減免稅收、提供免費服務和專款等政策,鼓勵高校有專利技術的教授到高新區、大學科技園區創業等,真正構架起產學研價值紐帶,最終實現提高重慶知識產業比重,改變產業結構,增強城市參與全球循環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三)強化創業教育培訓,培養創新開拓精神,倡導全民創業理念,為構建重慶"知識城市"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首先位於城市內的各高等院校應在大學生中增加創業教育課程設定,加強和普及創業知識;各中、國小中開設不同層次的創業教育課程,幫助他們從小就牢固樹立起創業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追求,培養創業意識和基本技能;各教育機構、共青團、婦聯、工會組織和各行業協會等也應多舉辦面向社會的創業教育和活動,組織實施知識型企業培訓工程等。其次,新聞媒體應加大對創業先進典型人物的宣傳,塑造創業英雄和創業楷模,通過傳播創業創新知識,營造全民創業的氛圍,促進創業環境的改善,刺激創業活動的開展;還要舉辦活動、媒體宣傳、公民組織論壇、社區娛樂活動等,在全社會倡導能者在上的公司信仰、寬容失敗的理念、容忍"背叛"的態度、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嗜好冒險的行為、全新的投資理念和生產結構的開放性、熱衷改變自己的位置、對產品而不是金錢的痴迷、機會的慷慨分布和分享財富的強烈傾向等全新理念文化,為創業者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四)充分發揮城市文化形態多樣性優勢,舉辦和承辦更多的全國性和國際性的節事活動,擴大重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拓寬市民視野,促進知識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國際成功的知識城市都十分重視舉辦國際性的節事活動,他們認為有影響力的節事活動是知識城市的"創新引擎",知識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動力源泉。因此,我國一些文化資源豐富、特色突出、基礎較好的城市除多爭取舉辦和承辦一些國家政府間的大型活動外,應充分利用文化形態多樣性的優勢,成立專門研究創意機構,在現有節慶活動的基礎上精心策劃一些綜合性和專題性的國際節事活動,以此來擴大影響,拓展市民視野,提高市民素質,促進城市以"知識為基礎"的會展經濟、旅遊經濟、商貿物流經濟和以文化為載體的創意產業發展,加速培植新興產業。但無論舉辦什麼樣的節事活動,都要注意高檔、高雅、常規化,周期性,形成品牌價值。
總之,把我國大中城市轉型為世界著名的"知識城市"需要有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有戰略上的統一規劃和全局觀念,有組織上的保證,有社會各種社會資本的參與。有了這些,到2020年,我國將有一批大中城市會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走上以知識產業為主導、集聚擴散功能較強、特色個性獨特、優勢突出的"知識城市"之路,步入世界先進城市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