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知識付費”就是用戶付費購買知識服務,通過碎片化學習方式快速獲得一門知識或技巧,降低獲取知識的時間成本。
構想一個場景,你需要搬家,行李太多,你並沒有喊朋友免費給你幫忙,你上搬家網上付費找工作人員幫你;你上外包網,付費找人幫你設計、幫你編程做產品。這是付費時代。
而“知識付費”則是另一個維度,它把人作為主體,通過輸出知識來獲取相應的收入。傳統的知識分享是禮尚往來的禮品經濟邏輯,而知識付費則是引入了經濟回報,利用現有的知識輸出平台和媒介形式做成可流通的產品、服務,這給人類知識、經驗的分享效率提升了一個檔次。
這個時代的社會,越來越追求“時間效率化”,能在最短的時間達成自己的目的,是值得付費的,市場已經驗證了這一點。人作為主體,是交易的一個升級。從前,大家認為政府機關是靠譜的,我不認識你,我怎么相信你;而現在,隨著大量網紅的出現,我們建立了一個更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把人升級為交易的入口。
王思聰分答回答了32個問題,刷爆朋友圈,賺了23萬;Angelababy直播,2小時賣了10000支口紅;《李翔商業內參》,兩周獲5W訂閱用戶,收入過千萬......而隨著線上支付體系的形成,微信、支付寶打下的江山,更是徹底引爆了“知識付費”。新的傳播渠道已經形成,大家不再只能通過電視、廣播進行消費,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催生一大批內容傳播平台。新的貨幣手段已經形成,讓支付變得輕而易舉,打賞、收費、廣告、電商等等。
發展歷程
2016年湧現了許多明星內容付費產品,掀起了內容付費的風潮,包括在行推出的分答、知乎推出的值乎和知乎live、羅輯思維推出的得到App等。
2018年上半年,有近100筆融資總計24.28億元。知識付費的用戶已經接近1.88億人,業內預計至2020年,知識付費產業規模將達到235億元。
特點
發展空間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8)》的數據上可以看出,知識付費用戶的年齡層主要分布在21到40歲之間,從輸出形式看,70%為音頻類產品,因為用戶更容易在公交、捷運中使用碎片化的時間。
根據《知識付費經濟報告》的數據顯示,超過55%的網友有過知識付費行為。如《奇葩說》這檔節目依賴於本身的觀眾,一天之內,就售出25731套,銷售額突破了500萬元。
買單領域
從數據上看,網友最願意買單的領域中,有助於提高工作能力和收入的學習欄目占比最高,達63.32%;另外用戶在個人的興趣愛好上也比較願意付費,占比達到42.19%。知識付費的火爆,也帶動了一批平台和個人實現盈利。企鵝智酷的數據也顯示,在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的消費者中,28%表示體驗滿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滿意,認為自己可以找到免費途徑來獲取。
內容平台
高品質的內容、全渠道的傳播和銷售、社群化的用戶管理,對知識付費商家來說缺一不可。包括知乎在內的各類知識內容平台,在“內容+用戶+作者+服務”的基礎上,推出了包括知識付費在內的多元知識服務。
形式
資訊
平台通過對新聞資訊針對性的分門別類篩選出來,提供給用戶進行查看。它幫用戶省略了一步自己去搜尋鑑別知識的步驟,在如今信息量如此龐雜的時代,它省略的這一步,給用戶帶來的是可以知曉最新的新聞資訊、自身不用付出太多的時間、本身資訊是經過挑選的、質量內容都是可以滿足用戶的要求的。
這種形式對標的過去的傳統媒體,也是“知識付費”形式中最為簡單的一種。
知識
這相比之前的資訊就更為體系化,之前的資訊如果算是逛商場,那么這項知識則是專賣店。它更多是介紹一個領域的入門知識和方法,來滿足用戶對未知的恐懼。典型的,比如得到App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喜馬拉雅的《好好說話》,知乎live,分答小講等都屬於這一類。
這類出品的作者一般都是某個領域的有名人士,本身帶有流量效應,用戶對其有深厚的認同感。
課程
這類形式相比知識,就更加具象化。它在知識的基礎上,還包含了要讓你學會的功能。所以它跟知識的區別是,不光要讓你知道,還想讓你學會,這是在解決我們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問題。
典型的比如,起點學院的產品、運營課程,線上教育的英語留學課程等都屬於這一類,它更加專注於結果。你聽《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沒聽懂,你可能會怪自己段位沒達到那個層次,然後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段位。而如果你花更大的價錢去上英語留學課程,最終發現沒什麼效果,你肯定是會去投訴、去罵人的,這就是不同形式對標的不同用戶群體心理的期望值。
這種形式在社會上是更多見的。因為成年人,更加追求功利性的效果,大家都是有目的的衝著結果去的。聽了你的課,我就要獲得相應的東西。所以,這類形式更多的會找一些領域內最資深、最有影響力的大V合作。
諮詢
這類形式典型的就是在行,它針對的是個性化定製。比如,你有一個問題,就可以花錢去在行找相應的行家,讓他給你解決個性化問題。這類服務,對標的是傳統的諮詢服務。
這會是未來的趨勢,隨著社會高度話發展,私人定製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很多自己經歷的事,並沒有一個很好的直接解決方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成因
時間成本
選擇太多,用戶決策癱瘓,自己選擇的時間成本增加,願意通過付費來代替個人搜尋選擇,這使知識付費成為可能。
金錢成本
“得到”上賣的音頻乾貨,商學院筆記,乾貨圖書標價其實也很低,學習課程不用到現場,也不用訂機票酒店出差奔波,這就是在降低人學習的金錢成本。
社交貨幣
知識越來越成為一種社交貨幣。你沒看過《歡樂頌》,但是看過幾篇有關《歡樂頌》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別人聊天談話的話語權;你沒讀過《必然》,但是你買了,遇到這個話題你就可以插嘴聊兩句;你沒看過《大魚海棠》,但是看了別人的影評,你就敢像看過一樣說這是一部好片。
對於付費知識產品來說,社交貨幣往往意味著產品有人格的背書,有和別人交流的談資。用戶願意為內容買單,內容實際有效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馬雲、柳傳志、雷軍推薦了,你看了就會有成功人士的感覺,你和別人聊天就會有話題。
應對措施
上述所有的知識付費形式本質都是一個人通過服務獲取相應的回報,只是形式上的差異問題,因此本質上都是同一種東西。
“知識付費”的熱潮,在剛開始是極其火爆的,而現在,也逐漸趨向理性化。這是社會的規律,面對未知的產物,剛開始肯定是有一段時間的大熱區,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有意識的認識到:學習,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因此,最終整個“知識付費”行業,一定會經歷一次洗牌,沒有實質性內容的平台會被淘汰,篩選留下的平台,才是對我們用戶來說,最有價值的。應對“知識付費”的潮流,有2點可進行借鑑:
1.碎片化時間,學習仍然要體系化
如今我們的時間都被切割成小塊,我們所有可利用的空閒時間也越來越少,在碎片化時間,我們的大腦不斷的切換任務,精力是沒那么集中的,用戶沒有太多腦力可以對內容進行消化。所以,最終進入我們大腦的內容,是不成體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消失殆盡。
而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的就是體系化的輸入。
一個知識體系很完善的內容,可以讓用戶輕易地在大腦中形成迴路,然後將這些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納入到迴路中,刻印在大腦里,這樣知識才會沉澱下來。
因此,對於我們接收到的知識,我們一定要定時的進行整理歸納,使之體系化。而不是,今天看到一篇好的公眾號推文,點個收藏,後面就完全遺忘在角落裡了。
2.抱著目的去接收知識
在現如今的社會,我們需要有功利性的思維,這會讓我們吸收這些知識更為理性結構化。
因為,如果一段時間內,你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發現沒有任何改變,你一定是堅持不下去的。因此,你需要有目的的去接收這些知識。把所有學到的東西,場景化落地,這樣不僅可以真正的把知識納為己用,而且對你個人的成長是極其有益的。
網路熱詞
2017年是知識付費全面爆發的一年。報告顯示,知識服務模式多樣化、創新力強。以知乎、得到等為代表的社交知識服務平台,逐漸被年輕人接受。專業知識服務平台後發優勢明顯。知識付費也入選2017年度十大字媒體熱詞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