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質量成本

直接質量成本

直接質量成本。是指在產品的製造和銷售過程中所發生的質量成本。一般由預防成本、評監成本、內部失敗成本、和外部失敗成本構成。只有在準確的質量成本核算的基礎上,企業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本文從財務會計和ISO 9000的角度出發,對質量成本這一無形成本對象從定性和定量方面作出本質性剖析,並指出了財務會計準則的不足之處。從更廣泛的實際意義上提出:企業不僅要對其有形的經營成果(產品、環保、資金等)進行核算,而且要對其無形的經營成果(質量、效率、人力資源、市場銷售網路等)進行核算。


構成

直接質量成本汽車公司直接質量成本分析表
1.預防成本:
保證達成質量標準並預防不良品所發生所需之費用,含產品設計與製程設計等有關成本。
(1)質量管制工程:質量計畫的擬定、執行、稽核;與質量制度的建立與維持。
(2)製程管制工程:製程研究分析、製程品管制度之監督。
(3)質量量測與管制設備的設計與發展:量測儀器之採購與校驗管理等。
(4)質量訓練計畫之擬定、實施:員工參於公司內外之品管訓練課程、供應商之評估輔導等。
(5)其它預防費用:文書、紙張與雜支等相關其它文具支出。
2.評監成本:
量測、評估、稽核產品、組件、購入物料等,保證符合質量標準之有關各種檢查的成本。
(1)進料測試與檢驗:內外購物料之驗收、場地存放、水電搬運等設備人員與其它必須支出。
(2)實驗室驗收測試。
(3)檢驗與測試費用。
(4)產品質量稽核費用。
(5)試驗和測試的人工費用。
(6)測試和檢驗儀器的維護和校正:內部校驗與委外校驗。
(7)測試和檢驗資料的檢討:諸如質量改善計畫的提出、執行、效果確認追蹤。
3.內部失敗成本
產品、組件、物料在出廠前未達成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成本。
(1)報廢。
(2)重加工(再制或修理)。
(3)追查故障(失敗分析):因質量不良所產生的問題分析檢討成本。
(4)再檢驗、再測試:不良品經整修完後入廠經進料檢驗再次檢驗測試所產生之成本。
(5)降等損失:因質量不良遭客戶降等處置,如廠內之廠商管理分級制由A級降B、C級等。
(6)材料檢討活動:質量不良產生之原因也有可能是材質之選用不適當、或是製程中因加工過程致使材質特性降低所造成而所需的檢討,諸如剛性不足等。
4.外部失敗成本
產品出廠後顧客發現不良所造成的成本。
(1)服務材料支出成本:保固期內所更換而無法向客戶收取之物料成本。
(2)抱怨處理損失:如工時、差旅費郵電費等。
(3)折讓損失。
(4)延長保固損失:如公司規定的保固期是一年但因質量問題致客戶要求延長保固。
(5)產品拒收退貨。
(6)交換新品。
(7)逾期交貨賠償:簽約內容若有明定逾期交貨須賠償時。

不良模式

直接質量成本人才培訓直接質量成本
1.可控制的不良質量成本。管理層可以直接控制這種成本以消費者能接受這些產品和服務。這裡包括預防成本和檢查成本。
2.結果不良品質成本損失。這是由內部誤差率和內部誤差率組成,包括公司事務造成的所有成本。它直接與管理層在可控制的不良成本中做出的決定有關。
3.設備不良質量成本。這個成本是分開的,因為它必須單獨呈報給管理層。
所有這三個,結合起來被稱為“直接不良質量成本”,可以直接被測量並反映到企業成本結構中。
但是,不良質量對消費者的影響並沒有反映在企業賬戶上,而是反應在消費者的錢包里。因此,為了今天在商業活動中取得成功,我們必須關注那些“間接的不良質量成本”。這個成本比服務或產品總價走得更高。它可以被劃分為三個範疇,顧客引發的不良質量成本,顧客不滿意的不良質量成本和缺少聲譽帶來的不良質量成本。
當企業產品的產量不能滿足顧客期望值時就產生了“顧客引發的不良質量成本”。典型的顧客不良質量成本包括:當顧客購買的設備老化時,生產能力降低;傳播(TRAVEL)成本和返修缺陷產品會帶來時間的浪費,保修期之後的維修,當故障被定義和糾正期間顧客生產力方面的損失。
顧客不滿意的不良質量成本,當一個顧客購買了一件產品,他對該產品的判斷將會影響將來對該顧客認識的人的銷售。
第三個方面,聲譽喪失後的不良質量成本更加難於測量和預測。它帶來的損失與顧客不滿意成本不同之處在於,它反映了顧客對公司而不是對單獨的一個生產線的態度。
如何使用關於間接不良質量成本的信息呢?一些公司忽略它,另一些公司僅僅在考慮採取鑑定措施時才考慮到它,也有一些公司將它融入他們的不良質量成本系統。貫徹這個質量方法取決於一個公司將他們的顧客置於何等重要的位置。
總而言之,以下模式反映出了當今不良質量成本方法論:
1.直接不良質量成本。這包括可可控制的不良質量成本和預防成本、檢查成本。
2.間接不良質量成本。這包括顧客引發的不良質量成本,顧客不滿意的不良質量成本和名譽損失的不良質量成本。

印刷行業

印刷材料對印刷品質量的影響是直接的,要生產出優質的印刷品,就需要有優質的材料,工藝的改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一些質量問題,但質量的穩定提高仍需要合適的材料選擇來保證。高的採購成本並不總意味著高的材料總成本。以曼羅蘭輪轉印刷機所使用的折頁機裁刀為例,國產仿製的裁刀價格在20~40元左右,而原裝進口刀在500元左右,價格相差10餘倍,在使用壽命方面,進口刀要長5倍左右。而且換一條刀會增加工作時間半小時左右,如果在印刷時出現故障,又會影響生產時效,使質量成本遠遠超過1條進口刀的價格。又如PS版,採用高檔版材,網點再現和還原質量很好,耐印力高,印版故障如斷版、掉版等幾率很低。而低檔國產版材容易發生印版故障,製版時的吸氣和曝光的寬容度也小於高質量版材。因此使用好的PS版,在提高印刷品質量、降低廢版率等方面都很有效。這樣綜合下來,有可能會導致一批低價材料的採購費用加質量成本要高於優質材料的總費用。正是由於低質量材料的質量成本很高,採用高質量但價格較高的材料,也往往是合算的。直接質量成本直觀易算,可以成為採購時的主要參考依據。

管理意義

1) 對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性
質量成本管理是企業質量管理的定量管理,同時也是企業質量管理體系順利和有效地運行的保證。質量成本管理目的之一是使投入於質量管理的資金髮揮最大的效益。沒有質量成本的投入,質量管理體系不可能建立和運行。當如果質量成本投入過大或得不到控制,質量管理體系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本效益效果。
2) 對企業總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質量成本是企業總成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持續性經營中不斷發生的動態成本。在2001年,全球發生了日本的三菱汽車和東芝筆記本電腦的兩大質量問題訴訟案。其中,三菱汽車公司在全球大規模召回280多萬輛轎車,造成3300萬美元的直接費用損失。東芝公司則在2001財政年度(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由於質量問題的影響,第三季度淨虧損849億日元(6.38億美元),而2000年同期公司稅後淨利潤高達111億日元。
從日本的三菱汽車和東芝筆記本電腦的質量問題訴訟案可以看到,質量成本管理是企業成本管理的永恆主題。即使對於日本的三菱汽車和東芝這兩個在管理方面有先進經驗的大企業也存在質量成本管理的問題。通過這次訴訟風波,相信三菱汽車和東芝公司將加強質量預防成本的投入,改進質量內部和外部損失成本。質量內部和外部損失不僅造成直接的質量損失,而且也造成直接的非正常效率損失。質量成本管理的好壞直接反映出企業總成本控制的好壞以及相應的利潤大小。通常而言,質量成本與企業總成本的關係是:
當質量預防成本的投入後,由於次品率和賠償金額的減少抵消了質量成本的增加,企業總成本體現了相應的減少,直到最低點X0。而隨著質量預防成本的不斷投入,由於次品率和賠償金額的減少不能抵消了質量成本的增加,企業總成本體現了相應的增加。因此,企業不可能無休止地追加質量預防成本而導致企業總成本的增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