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因行為模型

其中,B(behavior)代表個人的行為; P(person version

進入20世紀以來,許多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對探索人類行為奧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致力於人類行為研究,試圖揭示隱藏在複雜行為現象背後的客觀規律。在眾多研究成果中,尤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的研究成果最為令人矚目。在大量分析試驗的基礎上,盧因提出了著名的行為模式(Lewin metal of behavior)。
盧因的行為模式如下所示:
B=F(P——P1,P2,…,Pn,E——E1,E2,…,En)
其中,B(behavior)代表個人的行為;
P(personal)代表個人的內在條件和內在特徵;
P1,P2,…,Pn表示構成內在條件的各種生理和心理因素,如生理需要、生理特徵、能力、氣質、性格、態度等;
E(environment)表示個人所處的外部環境;
E1,E2,…,En表示構成環境的各種因素,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
該模式表明,人類的行為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同時,該模式還進一步表明,人類的行為方式、指向和強度,主要受兩大類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即個人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其中,個人內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兩類基本因素,而外部環境因素又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類因素。
盧因的行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類行為的一般規律,並對影響行為的多種因素做出了最基本的歸納和劃分,其結論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廣泛適用性,因而受到其他學者的推崇,得到了普遍重視和認可。
盧因(Kurt Lewin)認為,成功的變革要對現狀予以解凍,然後變革到一種新的狀態,並對新的變革予以凍結,使之保持長久。也就是說,組織的變革往往要經歷三個階段 ,即解凍(Unfreezing)——改變(Conversion)——再凍結(Refreezing)。
庫爾特·盧因(1890-1949)美籍德國心理學家,“場論”、“群體動力論”的開創者。他在二戰期間將群體動力學套用到軍隊士氣研究和勸說人們改變食品習慣的研究中。1944年,到麻省理工學院創立了群體動力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直到逝世。在任教期間,在盧因的周圍吸引著當時一些最聰明的研究生,有許多學生後來都成了社會心理學或傳播學領域裡舉足輕重的學者,如卡特賴特(D.Cartwright)、費斯廷格(L.Festinger)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