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間樓

百間樓

這是一處優美的度假風景,各位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去參觀...

簡介

百間樓 百間樓

百間樓位於湖州市南潯鎮東百間樓河兩岸。百間樓河東起東吊橋,北至柵樁橋。百間樓沿河蜿蜒而建,長約400米,為明代萬曆中(1573-1620)禮部尚書,南潯人董份所建。百間樓因兩岸傍河建樓百間,又架長板石橋連線兩岸故稱為“百間樓”。傍河而築的百間樓,有的充分利用空間築騎樓;有的樓前連披檐,故街道行 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陽。百間樓的封火山牆,有三疊式馬頭牆;也有琵琶式山牆,高低錯落,極富情趣。各樓之間又有券門相隔,把人們的視線引向縱 深。沿河石砌護岸整齊,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運貨物和出行,又便於百姓汲水和洗滌。百間樓的建築即保持明代建築風格,又具有清 代建築遺韻。是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味的民居樓群建築。嘉慶年間張鎮曾有讚美百間樓的詩句(張鎮《潯溪漁唱》):“百間樓上倚嬋娟,百間樓下水清漣;每到斜 陽村色晚,板橋東泊賣花船。”描繪出一幅形象生動如詩如畫的秀麗景色和水鄉風光。

歷史

百間樓是罕見的江南水鄉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沿河民居古建築群。

百問樓建於明代中葉,初期大多建成在西南。在此後約二百多年中,東北岸也陸續建造起幢幢民宅,呈現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

百間樓 百間樓

百間樓這個地名的確切來歷,已難找到文字依據。相傳是明代尚書董份為女眷家僕而建的居屋。因沿河兩岸,約有樓房百間左右,故稱百間樓。董份的祖先是梅林人(梅林距南潯西北15公里),明初適居南潯。明嘉靖41年(1562)董份任吏部待郎加工部尚書,繼升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後罷官回家。明穆宗即位(1567),又召回董份,但他不願再去,萬曆23年(1595)病故。以此推算考證,百間樓大約在董份退歸故里時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百間樓前的河道原是運河,也叫百間樓港,又稱百間樓河

通湖州和烏鎮蘇州杭州嘉興等地。沿這條河散步,那一道道高聳的封火山牆,有的形如雲頭,有的似觀音兜式,有的是三疊馬頭樣式,那一道道拱形的過街卷洞口,一道道木柱廓檐,一道道河岸石階、水埠,與映在河水中的倒影,連同呢喃的槳聲隱約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透著濃郁水鄉特色的水墨畫卷。兩岸居民群落臨水而築,隔河相對,有石橋相連。沿河是條長街,沿街房屋一色黑瓦覆蓋,底層均有披檐,檐下的柱廊就立在河沿上,更有跨街建屋成騎樓式者,或有側山牆落地上開卷門,有的大宅達三至四進。一般只有一個天井的兩進屋,大部分房屋都有樓房。遊客在此;若徵得房舍主人的同意,便可進去參觀。只要你推開石庫牆門,眼前便割然開朗:小的天井,雕花的木窗,別致的磚縷,古樸的廂房,無處不洋溢著獨特的水鄉古鎮氣息。

傳說范蠡大夫帶著西施等人渡錢塘江,沿水路向姑蘇進發。路過南潯鎮時,投宿在百間樓東邊的一個小村里;晚上西施想著明天要進入吳國宮裡了,即使能活著回到故鄉,又有何面目再見父老鄉親呢?想著,她便悄悄地出門到百間樓河邊。那天晚上寒風蕭蕭來器,河水粼粼,西施想來想去決心以一個村姑面目從容死去,比在敵國忍辱偷生的好。於是她在河邊蹲下來,雙手捧起河水洗掉臉上的脂粉,又把頭上的插栽卸下拋了一地。此時正好侍女醒來不見西施,就告訴了范大夫。他們慌忙尋到河邊,見西施在悲哭,范蠡叫侍女走開,自己就和西施在河邊說了好久的話。西施終於放棄了個人的打算。天亮時,又在河邊洗臉。在侍女的幫助下重新梳洗打扮完畢,當天進入了姑蘇城。後來人們知道了西施的故事,就把這個地方取名洗粉兜,現在仍用這個地名。

中國各地特色民居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因此,中國的民居建築樣式和風格在世界建築史上也較為鮮見。中國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設計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國的民居中,最具特點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蒙古的蒙古包等。

民居建築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本期任務讓我們來走進全國各地富有特色的民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