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百姓體感指數是專為老百姓而設計的一個物價“體感指數”,這是非虛擬的“親民”指數,直接反映老百姓在經濟生活領域的“體感”。
設計原因
與CPI的偏差大
百姓總是感覺物價的變化與官方公布的CPI有偏差,比如CPI上升兩三個百分點的時候,人們感覺到的衣食住行消費價格漲幅遠遠超過這個指數,除了CPI的構成隨著時代變化需要有所調整之外,更多的原因,恐怕就是這種專業指數與百姓生活直感太遠造成的。
為經濟生活提供參考
普通民眾,雖沒有經濟學和統計學的知識背景,也不是很懂深奧的經濟運行原理,但他們的經濟生活卻更需要清晰明確的參考指標。這就好比氣象預報中大談高低氣壓、暖濕氣流,百姓未必能領會,相比之下,人們更喜歡近年來推出的體感指數,諸如熱、冷、舒適,洗曬指數,上午適宜洗曬,紫外線指數,需要加強防曬等等。
指數意義
公眾知情權
百姓有權知道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信息,包括一系列巨觀經濟數據如CPI、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等等,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並有效運用這些信息,但他們有此知情權。
有利於制定民生政策
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參考CPI、PPI等巨觀數據來制定調控政策,如果有“百姓體感指數”告訴他們,現在老百姓感覺物價貴了,工作難找了等等,再依據這些來制定民生政策,就能更好地服務民眾。可見,“百姓體感指數”對政府部門也同樣有意義。
專家建議
除了公布CPI這些專業指數,如果輔有一套更“親民”的指數,反映老百姓在經濟生活領域的“體感”,就餐價格是漲還是降,居住開支是高還是低,或者再增設一些指導性指標,類似氣象預報中的洗曬指數、紫外線指數,提醒大家近期出境游價格有下行趨勢,服裝價格已到三年內高點等等,於政策制定和百姓生活將產生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