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別名:倒扎草(貴陽)、茅草細辛(遵義)、毛草七(銅仁)白莖鴉蔥為菊科植物,性味微涼、微苦,我國各地均產,生於草坡。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60cm,上部有分枝,根倒圓錐形,長大粗壯,新鮮時有乳汁,基部葉密生,線狀披針形,長15cm~20cm,基部狹,有短柄,莖生葉互生,無柄。頭狀花序大,頭狀花2~6枚,總苞四層,外層最短,第三、四層狹長,葉狀,花全部舌狀,淡黃色,瘦果長約2cm,冠毛羽狀,棕黃色。藥用價值
《全國中草藥彙編》
【別名】豬尾巴、羊奶子、倒扎草、筆管草、水風、茅草細辛、獨腳茅草【來源】菊科鴉蔥屬植物白莖鴉蔥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以根入藥。秋季採收,除去鬚根,洗淨曬乾或蒸後曬乾。
【性味歸經】甘、苦,微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平喘。用於感冒發熱,哮喘,乳腺炎,疔瘡,關節痛,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直帶狀皰疹鮮品折斷取乳汁外搽。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辭典》
【出處】《陝西植藥調查》【拼音名】 Xiān Máo Shēn
【別名】茅草細辛(《貴州民間方藥集》),毛草七、倒扎草根(《貴州民間藥物》),條參、水防風、絲茅七(《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白莖鴉蔥的根。夏、秋季挖,洗淨,曬乾或蒸後曬乾,亦可鮮用。
【原形態】
白莖鴉蔥,又名:箭頭草、筆管草、倒扎花。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具細毛。根長圓錐形,深入土中可達20厘米。莖直立,上部分枝。基部葉叢生,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5~10毫米,全緣,平行脈通常5條,葉柄有短鞘;莖生葉互生,無柄。頭狀花序大,2~6枚,有長梗;梗上有葉;總苞長簡形,長3~4厘米,外列苞片三角狀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內列苞片披針形,無毛或稍有細毛,邊緣膜質;花全部舌狀,黃色,或淡紅色,先端平截,有5齒;雄蕊5,聚藥;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2歧,先端彎鉤。瘦果,長筒形,長約2厘米;冠毛棕黃色,與瘦果等長。花期5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野或田圃間。分布華北、華東、陝西等地。
【性狀】根長圓錐形,肉質,鮮時橫切面白色,並有乳汁流出。乾後表面褐色或棕黑色,縱橫皺縮不平,有時呈剝裂狀,頂端常有莖葉殘基。
【性味】《陝西中草藥》:"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理氣活血。治外感風寒,發熱頭痛,久年哮喘,風濕痹痛,婦女倒經,跌打損傷,疔瘡。
①《貴州民間藥物》:"調氣,理血,解毒,治跌打損傷,月經倒行,久年哮喘,發痧腹痛,瘡毒。"
②《南京民間藥草》:"治五勞七傷,敷疔瘡及婦女乳房腫脹。"
③《陝西植藥調查》:"補脾,治風濕。"
④《陝西中草藥》:"祛風濕,健脾,補氣,生津,解毒。治勞傷,風濕關節痛,外感風寒,發熱頭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研末。外用:搗敷。
【附方】治跌打損傷,月經倒行:倒扎草根三至五錢,蒸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辭典》